共轭与互文性: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回眸与2022年命题前瞻
何悄吟 何永生
何悄吟,瑞典隆德大学理学硕士。何永生,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大小14道作文命题在体现新时代新教育思想关于建设共同历史和文化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高度的同构同质互文性特征,无论是备战2022年高考一线的师生,还是专门从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研究者以及意识形态研究方面的工作者都应予以关注。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描述2021年的命题特征,瞻视2022年的命题前景。拙文自惕多事实陈罗,少价值判断,以飨读者,求教方家。
一、关键词解释
“命题”作为一个教育评价理论和日常实践概念,因为太平常,导致其遭遇常识性忽视,有必要辩证提醒,以通其语,明其意。“共轭”作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老三论”概念,被借用来说明命题者、应试者作业语境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特点,需要作讨论之前的语用说明。“互文”是传统辞格之一,“互文性”是对文本普遍文化属性的发现,理应成为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者和应试者共同应答新时代新教育思想呼唤,声息相应的自觉作为,有阐释之必要。
1.关于“命题”的辩证。命题作为概念语用符号存在,至少表达三个方面的意义:(1)作为考试测评工具之一的试题命制,俗称出题目,其结果常常表现为一定形式和内容构成的文本。(2)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呈现。(3)非指判断句本身,而是指表达的语义,即不同陈述表达相同语义的指涉。这样一个在三种语用领域具有明确外延和内涵的概念,在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工作中和工作结果呈现(题目)上,以语言符号“得兼”方式呈现,表现为命题文本样式、命题类型模式和题材意蕴、命意向度选择的互文性,在2021年的命题中表现得特别鲜明,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体现“新时代新教育思想”的尝试性样本。
2.什么是共轭?共轭是传统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与它相关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是随机。共轭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它的本意是两头(或以上)共同作业的牛,背上共一个架子(轭),因为共一个轭(互相牵制)的原因,多头牛在共同作业中只能协同行走。一般而言,这几头牛中总有一头比较“听话”的牛总是在方向、速度等方面受主人的驱使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称之为“引牛”,另一头牛则相对被动“跟随”。这种常识性的理解当然不能算着控制论意义上的概念解释,但引申为“按照一定规律匹配的原则”颇具形象性[1],从深层意义上讲却有相通之处。共轭的本质特征是如何在直接工具条件阙如或不必、不便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传统工具功能的替代性转换间接实现目标控制,本文借用这一概念阐述主流意识形态利用大规模教育考试作文命题手段,达到实现新时代新教育思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宗旨,加深和强化了2021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互文性特征。进而说明无论怎样不同的命题主体,当受到极苛严的规则限制的时候,可供命题人发挥(或说“创新”)的可能性空间就会极其有限,提醒一线备战高考的师生准备作文应试的时候,千万不要受所谓卷种观念的限制,不管参考哪种卷种的考生,全面了解各卷作文命题的情况,包括主题选择侧面(题材)、题面材料的选制(素材)、话语腔调(写作要求),都可能受到很多的启发,精准备考的可能性空间会明確很多。对于人文教育、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高考作文题命制水准和考生应试作文的水平,不仅可以作一个时期语文教育水平的考察向度之一,而且可以成为窥察此一时期教育思想及其制度、政教关系和意识形态之一斑。具体到2021年,这一斑可以确定为“新时代新教育思想”通过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这一最能发挥指挥棒功能尝试年。
3.什么是互文性?在现代语用学背景下,“互文”和“互文性”是两个既相关又不无区别的概念。前者是中国传统修辞学里的辞格概念[2]这种互文的概念不是本文借重的表达。后者是西方叙事理论发现的文学文本有意无意彼此借鉴、相互影响指涉的叙事现象。主要的思想是“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3]这种文学文本生成的普遍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化的理论性表述之一是:“互文性是一个文本把其他文本纳入自身的现象,是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发生关系的特性。这种关系可以在文本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明引、暗引、拼贴、模仿、重写、戏拟、改编、化用等一系列互文写作手法来建立,也可以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者的主观联想、研究者的实证研究和互文分析等各种互文阅读方法来建立。其他文本可以是前人的文学作品、文类范畴或整个文学遗产,也可以是后人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泛指社会历史文本。”[4]无论是传统辞格的语用现象分析还是东西方文学语篇文本生产文化属性的理论探讨,都是对文本样本的碎片式发现与整体性建构的产物,对文本生产实践某一特征的理论描述。这种探索和描述一旦形成理论模型,就会无形中成为一种巨大的文本再生产惯性与内驱力,进而转化成为文本再生产者自觉的生产行为,促进文本互文性特征的进一步增强。这种增强性以或显明或隐蔽的方式呈现,当其成为文本生产秘密的时候,文本互文性密码的探索与发现就成了文本解析的重要工作之一,探寻、发现、解析、破译,或者欣赏文本互文性密码的能力自然也就成为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指标。在以获取分数为最高目标的应试写作准备中阐述这样的文本机理和写作秘密,对于奉行庸俗实用主义哲学的读者,可能是浪费时间的无益之议;对于哪些真正希望探讨文本秘密(生产和消费)的师生,则是发现了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津要,是形成写作与阅读知识、能力指向与素养修为融通的必由之路,是“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与高考备考的科学指南。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高考作文命题者在大一统教育文化背景、大规模教育考试的整体框架、强有力意识形态干预和严苛应试写作时空管制语境下的作业,既隐秘又受各方高度关注、监控,必须面对前置约训和事后评议的处境,使得不同命题主体所要遵循的“一定规律的匹配”极大地增强了命题主体制题作业中文本互文性追求的自觉性,否则,不可避免会招致意识形态违制、命题违规、消费违和的或单一或双重,甚至多重错失叠权指责的评价。这也是为什么从整体上看,不同卷种和命题主体在2021年高考作文命制文本互文性特征特别显明的客观原因。EF23B80C-863B-4283-8799-86D87399ABB5
二、2021年:体现“新时代新教育思想”的尝试年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必须体现时代特征虽说不算是什么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时代性”要求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更刚性的诉求,但即便如此,2021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这方面的表现仍然具有特别关注的意义,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纲的“共轭”工具条件下,不同命题主体集体体现“新时代新教育思想”的自觉性更强,不同卷种作文命题文本的互文性更为明显,有些卷种的题目几乎表现为同题异构。从某种意义上讲,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可以被看作是体现“新时代新教育思想”的尝试年。
诚然,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命题加强“共轭作业”的要求,进入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期末即已启动。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加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不断强化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的“一点四面”[5];2016年进一步提出“一体四层四翼”;2017年启动“高考评价体系研究工作”,明确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问题;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党的总书记强调“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在这一最高指示下,第二个五年伊始,2019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这份文件被业界视为“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核心文件”,“实现考试现代化的里程碑式举措。”[6]所以,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可以视为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集中自觉体现“新时代新教育思想”尝试年。这当然只是从考试命题调整思路,向统一思想到体系化建设、贯彻到命题实践过程的一个简要的描述,但已经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从命题实践的评价来看,此前两年的作文命题在这一问题上也的确存在差异[7]。
“新时代新教育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要求高考必须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把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体渗透到考试命题的各个环节中,总结为解决“为什么考”“怎么考”“考什么”的三大核心问题。关于“高考指挥棒”的问题,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在此之前,官方和学术界明确反对学校教育“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功利主义作为,不仅定制了一个“应试教育”的概念,而且针锋相对、旗帜鲜明以国家的名义提出了“素质教育”概念。现在明确提出来学校教育必须服从“指挥棒”的指挥,“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在某种意义上似乎被视为对此前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正名。
与上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之争不无关系,2021年可以被看作实践“新时代新教育思想”尝试年的另一标志性事件是制度性解决所有面向基础教育校外学习机构的“关停并转”。“关停”好理解,“并转”可能存在理解的多维空间。事实上在以雷霆之势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政策背景下,不少地方一夜之间又纷纷成立了由官方认可或指定的有权核发传统教育机构准入学校可以购买课程服务的“新机构”。这意味着传统课外机构作为课程服务商在接受整改、让渡部分自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以被准入的方式进入了合法性的新机构。“转”意味着一部分机构业务上的转向或经营方式的转变,比如课程转向“素质类课程”教学服务,一部分化整为零转入巨大的地下市场。教育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政治正确果决的“断舍离”风暴下,瞬间完成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服务主体的身份互换。之前教育分工,由于学校方面有来自素质教育评价方面的压力,主要承担全面发展的教育责任、课程学习和素质培养,机构以市场行为负责课后服务和应试准备。当机构在市场运作下发展成为官民皆难认可的另类教育体系,对正常的学校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严重破坏教育生态的时候,遭遇矫枉的命运当然是应然之举。诚然,市场化的教育体系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有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被监控的问题。这与“新时代新教育思想”希望通过教育重建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心理的预期存在或然性冲突。在“为谁学”“怎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上是存在共性受疑的。教育必须担负起“新时代新教育思想”建设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心理和现实价值观的重任。“为谁学”“怎么学”“学什么”和“为什么考”“怎么考”“考什么”这样一体两面、相互辅承,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形成的常识必须重新被审视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2021年发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件学术争鸣轶事,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也可以作为上述结论的一个小插曲和小注脚。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1月4日在西安交大发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的演讲,核心观点大致为:历史记载是价值重于事实的书写;在历史与现实和政治的关系逻辑链上历来以政治的合法性强调历史为现实服务,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葛氏的演讲,于历史学从业者而言属于常识,也不违当下意识形态的要求,反对方认为葛氏具有双重人格。2021年是中共建党百年诞庆,是中国社会的大事,高考文科类试卷无一能回避。葛氏的演讲可以视为学术界对此发表意见的声音之一,事实上,2021年高考全国II卷作文命题的底层逻辑基本上就是葛氏演讲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包括怎样对待关于历史的异见者的问题。这样的命题逻辑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如何对待仍然是一个问题,葛氏回复质疑者的核心观点,似乎可以作为接受类似命题的价值准备和知识参考。1.事实判断只有一个答案,或标准答案,价值判断没有标准答案。2.历史本来就是后人对过去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无论胜利者、失败者都是这样记录的,只是失败者一般不具备传播、推广、解释、影响的条件,甚至无法保存他们记录的历史。3.任何国家、政党、群体讲的历史都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是不容置疑,更不允许否定的。葛氏的演讲和对质疑者的回复可以作为一线备考类似问题的参考,他给予基础教育和社会大众的启示还有必须弄清纯粹历史研究和课堂教学传播与社交讨论的权界问题。EF23B80C-863B-4283-8799-86D87399ABB5
三、2021年高考作文题细读:文本互文性表征分析
1.强调大历史对于当下个体的重要意义。几乎所有的高考作文大题或显或隐以集体话语方式要求考生就材料某一指涉的历史事件、事实、事例对自己成长影响,以规定话语方式和腔调发表意见。这要求考生个体必须具有宏阔的心理时空意识,具有将自身命运嵌入大历史、大事件和大思想等大背景的本领,并且有将这种时空意识和嵌入本领进行话语展示和逻辑呈现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是以考试方式,借助作文题文本就命题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的对话,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互动。以2021年高考作文题为媒介的评价心理互动分析:
新高考卷Ⅰ
题型要求命意:材料作文+命意(1.“感悟与思考”;2.“三自”“三不”“一保”)
材料类型特点:领袖论作节选文选
素材文本意向:毛泽东《体育之研究》辩证“体育之效”,立意侧重辩证“体育之效”在于因人致效。256字左右。
立论向度期待:附议申论(沿着材料提供的思想和观点作正向的立论)
考查命意提示及写作可能性建议:1.命意评估至关重要。(1)强调“选准角度”,即材料可能提供多角度立意,但命題者并不认可所有立意都切合命意;(2)依顺材料谈“体育之效”,就事论事谈“体育之于健身与弱体存在辩证与变数之效”的“感悟与思考”虽可,但必然致“感”之皮毛、“悟”之不深,“思”之过浅、“考”之精失,没有满足命题者希望考生借材料所论,推此及彼,推而广之,聚焦生活中体悟过的一事一理,深刻阐述的期待。
2.写作应答建议。(1)凝炼材料“体育之于健身与弱体存在辩证与变数之效”之理:强弱实相对,成事需辩证,强者不可侍强而恣意,弱者不可因弱而菲薄;强弱之变,胜负之理在于自己循规而行,因势而动,自省自珍,自律自觉,自信自为。(2)将特殊领域特别之事获得的感悟与启示推而广之。举凡个人、集体、民族、国家,政经、军事、科技、文化等等强弱之理是否皆适斯理。(3)具体写作时万不可大而泛之,而应聚焦自己感悟最切,理解最深,思考最多,表达最顺的一域一事发表意见。(4)2021年百年大党华诞,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大国小家,沧桑之变,强弱之数,动变之理,历历在目,在在犹耳。辩证之论,最好体现历史深广。
新高考卷Ⅱ
题型要求命意:材料作文+命意(1.“感悟与思考”;2.“三自”“三不”“一保”)
材料类型特点:书法漫画
素材文本意向:四幅图文一组漫画,借书“法”之道,喻成人之理,巧妙地切合中国文化“文如其人”人文精神。书“法”说明文字亦“为人之道”。一语双关。
立论向度期待:辨议申论(漫画蕴涵的寓意,既可以作正向附议,也可以作另辟新意的辨议,以体现既不乏传统人格基因,又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青年)
考查命意提示及写作可能性建议:1.命意评估至关重要。(1)“把握漫画内容和寓意”,包括准确精简的概括是重要基础。(2)分清漫画内容和寓意是前提。“内容”是漫画构成元素的有机陈述,寓意是漫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道理。(3)对漫画内容和寓意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是重点与难点。
2.写作应答建议。(1)要有对漫画材料寓意与传统人文中“书”“人”之喻的基本知识和两者关联性的理解:写成一个内蕴充盈、方正又俊朗的“人”字,要遵循书法之理且持恒操练的书理,与一个方出鸿蒙初涉人世的中学生要成长为一个有志有为有用的新时代的青年有同质之理。这也是材料与考生应试作文可能构成互文,必须形成互文的事理基础、情理基础、学理基础和哲理基础。(2)把“书理”类比转化为青年人成长的规律。比如“逆锋起笔,藏而不露”,青年人的成长往往伴随着“自我”与家庭、学校、社会,特别是自我的矛盾冲突,所谓成长不易,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有时也意味着酸涩,甚至伤痛。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书写人生初年就会既不乏青春的锋芒,又不会意气用事,懂得“逆锋而起,藏而不露”。且行且珍惜,越走越成稳,亦如“人之书法”“中锋用笔,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并非世故所谓中庸之道,而是“中”者目标坚定、不游离,“庸”者不屈不挠、不妥协。至于“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更是人生之路愈走愈奇,无限风光常常在险峰。诚如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所谓“宝剑磨砺锋”“梅花苦寒芳”。“描红”者,初学书者所必为当经持恒之操练,成长成人者,立常志、有恒心,把有限之生命融入新时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实现自我的价值。
全国卷Ⅰ
题型要求命意:材料作文+命意(1.“启示”,“结合自身发展”“思考”;2.“三自”“三不”“一保”)
材料类型特点:以“射箭为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之理。
素材文本意向:观点(明确写作的主题方向)+材料(以杨雄喻论诠释)+简释杨雄喻论本体。
立论向度期待:附议申论(依循材料提供的“实现理想必经路径”的启示,正向立论)
考查命意提示及写作可能性建议:1.命意评估至关重要。(1)具备传统“六艺”中“射”科术语“弓”“矢”“的”喻体意义是切中命意的前提。(2)理解命题者基于当下部分青年“佛系”“躺平”心理及影响甚广的现实,唤起考生树立理想,实践理想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评价动机。(3)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体察喻证敏感与相应表达通达的要求。
2.写作应答建议。中国成语“殊途同归”,西谚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本则作文题以“射”为喻,启发考生实现人生理想的意义、方法与路径。考生不可违拗命意在立意向度、论证方法选择、甚至话语方式都必须满足命题者的心理期待。
全国卷II
题型要求命意:材料+命意;“四自”(自选角度、自意、自明体、自拟题);“四不”(不套作、不抄袭、不泄密、不少于800字)。EF23B80C-863B-4283-8799-86D87399ABB5
材料类型特点:自编语篇。五句话,五层意思,层层相因:1.点明中共百年历程这一特定背景;2.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融入考生血脉灵魂;3.举例说明上述两种文化融入的具体表现;4.阐明这些文化对考生的影响;5.点明考生的未来将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抛出“可为与有为”的写作主题。
素材文本意向:材料表述具有强烈的预设特征,主要表现:1.以可然代替必然;2.以或然代替应然;3.以未然代替必然。
立论向度期待:呼应材料中所有的或然与未然,以必然、当然的正向立意。
考查命意提示及写作可能性建议:1.明确材料提供的核心价值,突出时代主题,以“百年党庆”为特写背景;2.契合两种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对青年的要求与精神内涵;3.思考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责任与担当、嵌入“可为与有为”自设逻辑关系的表达;4.将宏大的历史、思想主题与自身成长必然性关联进行正向阐述和论证;5.千万注意命题人“选准角度”的提醒和要求,切忌面面俱到,胡子头发一把抓,做空泛之论,集中在“时代大可为,青年当有为”“传承革命文化,争做‘有为青年”“在可为的沃土,播种有为的种子”“只有有为方不负可为”“‘可为才‘有为,‘有为需‘可为”“处‘可为之世,做‘有为青年”“‘红星照我去奋进”等等主题方面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优选。
北京卷
题型要求命意:1.大小作文混成60分。2.大作文设计二选一版主选择模式。3.两道供选的大作文题都采用了材料+命题作文的形式。
材料类型特点:大作文1《论生逢其时》基本上可以等同全国II卷作文题,区别只在全国II卷通过两种文化具体化而将考生带入了某种情境。大作文2《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强调只有身体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同频共振,协和一致,才是真正的成熟。
素材文本意向:大作文1材料叙述以抒情笔调营造的时代氛围淡化了情境。大作文2材料叙述似起兴之笔,以极具带入感的起兴之笔瞬间唤起考生的联想与想象,寻找生活经验、体验与材料暗示的契合部。
立论向度期待:大作文1以命题方式强调立论的正向性。大作文2以强烈的指示性和排它性强调命题命意的不可挑战性。
考查命意提示及写作可能性建议:1.大作文1参见上述全国卷II的分析。2.大作文2重在明确“这”之所指具体内容,“成熟的模样”是考生思考“这”的重要暗示。从成长心理学的角度讲,青年人的成长和成熟度是以其去自我中心意识的程度,以其社会化的程度(关心社会,关注自我成长与社会和他人关系)为标准,或者说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协和是重要标志。无论作何种角度的选择,都离不开时代、社会这样关键问题。3.这样看来,北京卷两道大作文之间其实是用两种话语表达同一命题,都是要求考生思考自我成长与时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表述。这两道题以一明一隐的表述与2021年其他卷种的主题关怀构成明显的互文性。
天津卷
题型要求命意:材料关键词是“纪念日”。
材料类型特点:纪念与反思好像都是对过往之事作当下特别记忆,但两者在情感上差别大了。纪念是情感的缅怀,情理上的体认,情绪上的礼遇,是正向的。反思是理性的反省,并且在貌似感情“中立”的表象下,重在检讨与反思。
素材文本意向:“纪念日”与“里程碑”共轭构成的语境,将引導考生进一步明确“纪念日”的具体所指。“不忘初心”在当下的日常话语中已经具有特指功能了。
立论向度期待:积极、正向的情感浓度调适不是难点,重要的是如何将宏大叙事与个性化的关联编织在“纪念日”这一特殊的时空里。
考查命意提示及写作可能性建议:材料以“纪念日”作为关键词,并阐述其与成长或前行的关系,表面上好像给考生提供了私人化写作的空间,事实上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有考生真的将“纪念日”具体化为私人化的理解,可能冒极大的风险。2021年是中共建党百年华诞,“纪念日”的能指空间可能=所指空间。
上海卷
题型要求命意:要言不繁的哲理表述构成极具思想空间的场域。
材料类型特点:提供时间之于事物意义与价值的关系思考话题。
素材文本意向:无
立论向度期待:思辨型。
考查命意提示及写作可能性建议:材料提供的时间之于事物价值的思辨以及“你认为”的开放选择自由,似乎给考生自由选择空间。好比同题辩论正反方选择提供貌似难易大致相等的假象,其实绝难公平。有些辩题作反面的辩论其实不可以,因为正向的辩论总是具有永恒性。法国年鉴学派关于历史长时段的理论似乎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时间对于事物的意义虽然说具有相对性,但是总是表现为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会获得不断的修正。你可以说他材料中的“有些事物”是特指,也可以说它是全称的特定表达。历史在场不在场?当下在场不在场?心在就在,心不在就不在。只是不知上海阅卷组的参考评分作了怎样的阐述和例举。无论怎样,2021年有些事情作为一个巨大的存在是所有生活其间的人们都无法回避的。这样看来它与本年度其他作文题主题文本上的互文性又有一个显在的存在。
浙江卷
题型要求命意:“得失”与“起点”“终点”“过程”构成考生经验、体验认识与表达的三种选择。
材料类型特点:提供经验、体验的回想与反思的引导与要求。
素材文本意向:无
立论向度期待:可三选一,可一评三。
考查命意提示及写作可能性建议:1.如果考生将自己对得失的经验、体验,理解和认识与自身的成长联系起来谈,则浙江作文题也在某种意义上和其他卷的主题构成了隐形的互文性。2.写作时弄清楚“过程”与“终点”和“起点”的关系很重要。3.好多年前,有一个美国人写过一本《必要的丧失》。4.“得失寸心知”,又岂止限于作诗一事?5.“得失”是最具辩证关系的反义复词,它本身就是一个命题,也是人生成长必然面临和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EF23B80C-863B-4283-8799-86D87399ABB5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大小合计14道,以50-60分为分值单位计,大题9道(京卷、津卷各50分,另加微写作考查题,京卷10分、津卷6分),以6-10分为分值单位计,小题5道(京卷3选1、津卷2选1)。除京、津两卷以大小题混成,大题指定、小题按多题单选要求构成外,其余无论全国卷以甲、乙或新课标卷Ⅰ、Ⅱ、Ⅲ分别卷种,还是以行政区划分省(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和浙江卷)标识分别卷种的作文命题,无论是在题面形式上,还是在命意和要求,甚至材料表述篇制上,都呈现出高度同构同质彼此丰富的互文特点。这一命题特点既可以说体现了不同命题主体在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统一要求下的一致行动,也可以解释为在“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方针下,命题体制、机制和命意方向明确调整之后,无论命题主体如何不同,命题的形式、内容和素材选择、要求的话语方式都必然会呈现出来的具有高度的共轭性附属性特征。换言之,在意识形态高度干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希望通过利害相关评价手段建构共同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作业语境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所谓创新的可能性空间是完全可以预测的。这对引导培养和考查想象力、推理力、思辨力和审辨式思维等创新素养意味着什么也许可能催生仁智之见,但对于以Get最好应试作文分数为目标的备考主体,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却未必是什么坏事。逼仄的作业空间必然导致作业“内卷”,除了共时作业高度互文之外,历时性因袭也是造成作业“成果”互文的重要原因,所以,无论是参考哪一卷种的师生,如果整体性概观前几年,尤其是上一年的命题命意特征,温故而知“新”,以知推“未”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备考策略。
四、“画媚深浅”: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前瞻
命题主体在命制作文题考查考生的同时,也成为了委托主体、考试命题研究者和一线接受考试主体的评价对象,当然也会接受未来命题研究者较长时段历史角度的评价。“画媚深浅”既要“入时”,还要“入世”“入史”,这是任何一个有历史感的主体都不能不考虑的。当然。首先得过了眼前这一关。落实新时代新教育思想是教育部新时代的主要使命,大规模教育考试是促进全社会统一思想意识和行动的重要抓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是关键杠杆,也是国家考试中心自觉接受检查和展示成果的重要侧面。2021年的尝试“画媚深浅”“入时无”的评价期待以及反应下,毫无悬念地会在守正出新的原则下总结成绩,稳步推进。在这样的语境来推测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可能性空间大致已无悬念,基本围绕“核心价值”“能力素养”和“情景载体”三位一体。
核心价值即围绕立德树人考查考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是非观。命意可能性空间指向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四个自信、新时代精神内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这些东西进入命题者视野也不是漫无边际,一般与现实社会重要问题和相关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耦合者优先。能力素养阅读准确性与审题的准确性、立论的正确性及表述的恰切性、援例的典范性与论证的机巧性、结构的严谨性与均衡性都是考查的重点。情景载体是指命题者选择材料、陶冶话题、构筑命意、发出作文指令营造的氛围。
时间作为意义主轴是命题者把过去、当下和未来连接起来表达命意长缨,历时性寻找意义,共时性确证意义的存在是考生要缚着的苍龙。意义的侧面虽说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那些有共同文化背景、教育影响和成长经历的族群,在那些影响所有人命运的重要“时间”所凝聚的人和事至少具有共同记忆的特点。那可能是一代人的记忆或几代人的记忆,这些记忆作为共同的精神影响因子,对于人的成长无论如何估量其价值都不为过。如果理解了这一点,那么,在2022年这个共时的空间里,在与千万人利益攸关的高考作文命题上,关于某些事件或要素作历时性共同的阐述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考生必须进入成人意识,要有与命题者共处同一时代时空的心理操练,与命题者同情共命,在具体作文文本编织的时候当有自觉的“互文”意识,形成与命题产生真正“互文性”的应试佳作,又何愁“画媚深浅”“不入时”呢?
参考注释及文献:
[1]控制论之所谓“共轭”是指现有的控制手段不能直接完成而又需要的工作,通過发明新的工具或利用原有工具的转换以达到目的的操作原理。我们可以用“曹冲称象”这个妇孺皆知的小故事来说明这一原理的应用。史载有人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可当时没有可以称量大象的衡具,满朝文武莫知所出。一个叫曹冲的小孩建议把大象引到一条大船上,在船上刻下吃水深浅的记号,再把大象换成石块,使船下沉到同一个吃水线上,只要称一下石块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这就是共轭控制的办法。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稍作学理性的整理,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推理的过程。1.用大船的沉浮把大象的重量变换成石头的重量,记着L;2.再称量石头的重量,记着A;最后将石头的重量换成大象的重量,记着L-1。这一过程正好与上一过程相反,三个过程连贯表述为:L-1 A L。即先实现L,再实现A,最后实现L-1。数学上把L-1 A L称着A过程的共轭过程。控制论将L-1 A L称为与A共轭的控制方法,它通过L变换L-1的转换,把本来不能控制的事实变成了可以控制的A过程。L-1,A L在数学、物理和化学很多学科中多有应用。在某种意义讲,共轭控制提示了人类使用工具过程的本质。
[2]在中国传统辞格学里,不同时期不同研究主体把为了避免表达单一,增强表现力,前后语句同义分说,彼此补充和丰富的语用现象进行了不同的赋名。郑玄叫“互言”,孔颖达称为“互相见”“互相明”,俞樾叫“参互见义”,罗大经称为“互体”,杨树达叫“互备”“参互”。这种辞格现象往近比较趋于一致的表述是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描述:“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极少的也有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互相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叫互文见义。”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现代汉语词典简缩定义为“互文,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汉语大词典》2.0版。
[3]朱莉亚·克里斯特蒂.符号学,语义分析研究[A].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 2004(3).
[5]扎实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助力提高教育质量:访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J].中国考试,2017(1).
[6]《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整体解读.高考评价体系解读[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22年.
[7]何永生.你媚我怨 瑕瑜互见:2019年8道高考作文题评鉴[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2);何永生.2020年10道高考作文题:“南腔”与“北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EF23B80C-863B-4283-8799-86D87399ABB5
猜你喜欢 互文性命题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年4期)2022-05-17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新生代·上半月(2019年4期)2019-09-10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语文世界(教师版)(2019年5期)2019-06-24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7年3期)2017-05-22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读与写·上旬刊(2016年11期)2017-01-19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高中生学习·高二版(2015年2期)2015-03-27上一篇:“磨砺与爱抚”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下一篇:初中语文命题作文中创新思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