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论文浅谈“三问导写”作文教学中自改与互改
浅谈“三问导写”作文教学中的自改与互改
分析一篇文章,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思考问题,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目的)怎样写的?(条理、特点);写一篇文章要考虑的也同样是这三个问题:要写什么?(审题)为什么写?(中心)怎样写?(谋篇布局、写作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我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审题,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从“三问导读”到“三问导写”作了些初浅的尝试。我的具体做法是:
根据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要把课文作为整体来对待,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方法进行教学,即从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中理解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理清基本思路,学习写作特点。
分析课文时,从整体入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回答“写了什么?”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回答“为什么写?”最后要解决的问题是理清思路,总结写作特点,回答“怎样写?”如果在阅读教学中,用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教给学生用这种“三问导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学,那么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一类课文的教学中,我先提出问题,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接着,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让学生带着第二个问题扫读课文,捕捉中心。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的了解以后,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即作者是怎样把中心思想一步步表达出来的?在总结阅读方法时,我告诉学生,用以上三个问题引导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就叫“三问导读”。
由于各阶段、各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和训练重点的不同,因此,在用“三问导读”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时,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分自然段并概括段意等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先把重点放在“三问导读”的第一问----“写了什么”,培养学生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怎样写的”时,则要求学生弄清文章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能说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在此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并能回答课后问题即可。
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发展和提高阶段,教材中安排了不同的训练重点。因此,在用“三问导读”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时,除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清作者思路,则把重点放在单元训练重点上。
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三问导读”的学习方法,并能够独立运用这种方法,在一类课文的教学时,我把学习方法和步骤用板书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习方法:“三问导读”法 1.写了什么?(内容)
2.为什么写?(目的)
3.怎样写的? 文章条理
训练重点 在总结课文时,可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方法和具体步骤,并告诉学生,后面的二、三类课文就可用“三问导读”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自学。
在二、三类课文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出二、三类课文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用“三问导读”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时,我采用先放后扶的方法,即前两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最后一个问题则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在布置课外读物时,也同样让学生用“三问导读”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并能熟练地独立运用这种方法自学课文,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独立分析一篇文章时,能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自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结合范文,用“三问导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要求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语言感受,学到用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分析的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学生用“三问导读”的学习方法分析了课文,也学习了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及谋篇布局和用词造句的写作手法。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三问导读”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我告诉学生:分析一篇文章,这三个问题是关键,写一篇文章,解决这三个问题也同样是关键,这三个问题考虑好了,一篇文章的审题、中心、选材以及材料的安排就解决了。我是这样用“三问导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的:
首先,结合范文,复习学习范文时所解决的三个问题及重点,并把问题再次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学生,范文中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是作者所确定的中心;弄清了范文中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一问题,也就是知道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写作上有哪些特点等。板书如下:
“三问导写” 1.要写什么?(审题)→明确要求 2.为什么写?(目的)→文章的中心 3.怎样去写?(选材)--材料的安排 (条理)
(重点)→写作的特点 其次,根据板书的三个问题,结合写作要求和训练重点指导学生写作。
在指导学生根据作文要求确定中心进行选材时,我先联系所学范文,启发学生懂得,范文的作者之所以做到了“情有所感”、“言之有物”,这与他们平时对生活的积累、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是分不开的,把学生引向生活,去观察,去认识事物,在认识的基础上来写作,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进行写作。
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我把“怎样写”这一问题作为重点指导,启发学生仿照范文的构篇方法安排材料,培养学生先列提纲后写作文的好习惯,并且学习范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由于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不同,所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在学生根据写作要求确定了中心,选择了材料后,我先指导学生结合范文,反复明确训练重点,并讨论所写作文怎样写才能达到作文要求,然后要求学生在所列提纲中反映出来。例如:训练重点如果是“详略要得当”,则先让学生复习范文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然后说说自己在作文时,哪些地方准备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在自己所列的提纲中体现出来。
再次,根据板书的三个问题,结合所列提纲或草稿,培养学生自改或互改的能力。
提纲或草稿写好后,我教给学生根据板书的三个问题,对自己的提纲或草稿进行自问自答,逐步修改的方法,或者让学生把自己的提纲和作文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根据板书上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改和互改能力。
最后从板书的三个问题入手,上好讲评课。
评讲是习作指导与批改的延续。在评讲时,为了防止泛泛而谈,我还是从板书上的三个问题入手进行讲评,认真选好讲评材料,力争做到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讲评。注意以优秀习作为主,以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习作时跑题的现象少了,东拉西扯、条理不清的现象少了,学生不但能够自觉地从三个问题入手,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列出提纲,而且还能够从三个问题入手,对所写作文进行自改和互改,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文于 1993 年全国“注.提”实验教学研究会首届年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
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也常常对学生们强调:作文是三分写,七分改。但是,小学生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虽然他们也知道,一篇文章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使其更加完美,但他们面对自己的作文,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从何处下手。这就需要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三分写,七分改”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不厌百回改”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学生写完作文以后要修改,既要考虑作文内容,又要考虑语言文字表达,把自己的作文改得更好些。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改和互改能力呢?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作前“三问导写”,作后“三问导改” 在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指导课上,我教给学生从“要写什么?”(审题)“为什么写?”(确定中心)“怎样写?”(选材,谋篇布局,写作技巧)这三个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审题,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简称“三问导写”)。但是,单靠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的指导是不够的,人的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就那么全面、深刻,总有一个反复深化的过程。小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事先不知道)和限时性(规定时间),所以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很多问题只有在学生写完作文后才能知道。因此,我又教给学生“三问导改”的自改方法,使学生在自改中弥补自己作文的不足,在反复深化的自改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学生作文草稿拟好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上的三个问题(要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对自己的提纲和草稿进行自问自答,以问导改。学生在自改当中,首先带着“要写什么”这一问题进行审题。其次明确写作要求,然后默读自己的作文,检查作文是否符合写作要求,有无跑题现象。再带着“为什么写”这一问题,再次把握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明确作文目的,在此基础上朗读自己的作文,检查自己的作文是否中心明确。最后带着“怎样写”这一问题,结合老师在指导中指出的要求,反复明确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要求的写作方法。
上一篇:滴水穿石作文高分作文例文
下一篇:彼此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