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与“做人”:例谈作文教学育人的常见路径
范丙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固然应服务于“作文”,也应指向学生的“做人”,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下面笔者就以2021年苏锡常镇一模作文题为例来阐述如何以作文教学为抓手强化育人价值。其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3月5日,学校举行了雷锋事迹展,展板内容如下:
奉献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热心公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钉子精神。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螺丝钉精神。雷锋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艰苦奋斗精神。雷锋出身贫苦,深知生活艰辛。因而,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
展览活动中,有同学深受启发,也有同学反应冷淡,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以“雷锋精神与当代中学生”为话题,给学校公众号写一则评论。
一、挖掘审题“深度”,实现价值引领
作为一道考试作文题,学生在考场上写作文可能想得不会很深刻、很周全。但在考后重新审视此作文题时,教师要充分挖掘考题之育人价值。正如作文题目提示语中所谈到的,现在的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态度呈现了多元化的认识和理解。其中有同学反映冷淡,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其原因之一便是学生与雷锋以及雷锋事迹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学生对此了解甚少。因此,在审题指导时,笔者首先指导学生了解雷锋其人、其事以及雷锋精神的内涵。笔者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在家借助网络等途径了解雷锋及其事迹,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在班级交流。同时,笔者在课上组织学生观看了《雷锋》电影以及相关视频。这样,雷锋在学生心中就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他的鲜活生动的事迹在学生头脑中获得了再现。
关于作文题中雷锋精神的内涵,学校举行雷锋事迹展的展板内容,涵盖了雷锋精神的四个层面。其中,奉献精神强调一心为民,人人好公,时刻秉持利他之心;钉子精神强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努力让自己成为具有岗位意识的职业高手;螺丝钉精神强调甘于平凡,拒绝平庸,坚持在日常的生活中行小善,做小事;艰苦奋斗精神强调克勤克俭,自强不息,在工作和生活中躬行节俭,力争上游。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奉献精神产生的原因和动力有哪些?为什么有人会秉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信条,或者一味利己,甚至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同时代的“自私自利”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不同时代的“奉献”有什么不同的表现?(2)关于钉子精神,一个人对自己从事职业的热爱是自发的还是经过教育的?如果干的行业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如何做到“热爱”?这又和“奉献精神”有何联系?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人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和“干一行,爱一行”是否矛盾?在高中选科或大学选专业等方面会给你什么启示?(3)对于螺丝钉精神,其平凡与不凡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螺丝钉”如何做到“永不生锈”?为什么一个人要有螺丝钉精神?你如何理解“我们注定走向平凡”与“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4)关于艰苦奋斗精神,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资的充足,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什么还要强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物质上有追求错了吗?如何看待“俭”与“奢”?(5)雷锋精神的几个方面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样,通过深入的审题和不断的反思,学生不仅对该作文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关键在内心深处必将泛起层层涟漪,从而在价值观层面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拓展素材“广度”,实施价值引路
作为一个考场作文题,我们首先可以从阅卷标准的视角来反观写作对素材的需求。比如,本次阅卷细则中对一等卷上(54分以上)的主要特征提示为:
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例证和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思维品质突出;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奮斗细节巧妙展开,有独特的构思,鲜活的语言,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其它要求暂且不论,就素材方面,其中无论是“例证”的要求还是“个性化的奋斗细节”等,其实都需要学生平时在这方面有扎实的积累。比如下面的某考生作文片段:
校展上又一次看见“雷锋”这个朴素而闪耀的名字。当我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站在新时代中回望那段早已褪色的故事,依然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
那是属于一枚钉子的力量。一枚钉子的力量或许是渺小的,但它一定不是无措和徒劳的。雷锋,从事过许多的行业,那些不是万众瞩目的,不是光彩亮丽的,只是平凡生活的“小活计”,可他却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将自己牢牢嵌入那份普通中,留下如此动人的一个姿态。
而如今对于吾辈即将毕业的中学生来说,新时代的舞台给我们提供了无数的机会和方向,而浮躁却成了人生的常态。一本浅尝即止的书,一段轻易错过的工作经历,这些无不在展示着,在这个过快的时代里我们难以安守一个钻研的姿势。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是属于钉子的精神,这枚钉子到了今天依然扎根在时代里,它钉在科研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里,钉在樊锦诗用整个人生投身其中的苍茫大漠里。它也应钉在我们的脚下,钉在一步步的深邃脚印里。
很明显,该生在写作时头脑里出现了“樊锦诗”的形象以及系列科研工作者的群像等,才可能将其作为论据,写入文中。
笔者针对此作文题,基于育人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了系列的素材积累活动。比如,笔者在班级组织学生编辑《雷锋与雷锋们——当代群星闪耀时》的资料集,借此让学生关注时下的各种先进人物,分析他们的表现以及与“雷锋精神”的相关度、契合度。
比如,充分体现“钉子精神”和“螺丝钉精神”的大国工匠系列素材:
管延安,18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钳工。二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和对工作的专注,心灵手巧的他不但精通錾、削、钻、铰、攻、套、铆、磨、矫正、弯形等各门钳工工艺,而且对电器安装调试、设备维修也是得心应手。先后参与了世界三大救生艇企业之一——青岛北海船厂、国内最大集装箱中转港——前湾港、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建设。先后荣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劳务之星”和“明星员工”称号,因其精湛的操作技艺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王进,在平凡中坚守,在实战中锤炼,王进用“敢于有梦、善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不懈奋斗,浇灌出实现美好“中国梦”征程上的青春之花;用“敬业乐业、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唱响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
事实证明,教师组织学生多搜寻、积累以及内化一些“正能量”“主旋律”类的写作素材,不仅对写作文有好处,在育人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在积累素材时,教师不能简单化处理:只是让学生记忆了事。即使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也不能靠灌输、说教。而应让学生在思考中,在“思辨”中主动了解、加深认识。学生对一些人物、现象、问题等,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很正常,应该在讨论与辨析中不断明晰、深化,这样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实现真正的“育人”。比如,当下的中学生对历史上的一些“先进人物及精神”应如何看待?其中有同学在网上查阅“铁人”王进喜的资料。“百度百科”一开始便如此介绍:
“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雅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在对“铁人精神”的讨论中,有同学提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与“生命最可贵,要敬畏生命”是否矛盾?类似的还有看待张华的事迹。张华生前系原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员。1982年7月,他跳入化粪池营救老农献出了年轻生命。对此,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大学生张华为了救掏粪老人英勇献身,这种行为究竟值不值?并可以围绕该问题让学生开展一场辩论赛。正方围绕着“张华救老人这种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应该得到发扬”展开阐述。反方的观点指向“国家培养张华这样一个大学生付出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毕业工作后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虽然他英勇救老人的这种献身精神可敬可亲,但从长远的意义来说太不值了……”在积极讨论、思维碰撞中,学生的认识也在一步步清晰、深入。
最后总结时,正如笔者给学生提供的有关张华的人物素材中所介绍的,“记者在采访中,把这个问题再次抛给张华的同学和家人,他们的答案非常一致:“生命的价值从来都不在于等价交换。在生命的天平上,难道精英就比老农更重?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怎能如此势利?”
三、豐富评价“角度”,渗透价值引导
作为一篇考场作文,评价的主体可能只是阅卷老师,评价的标准也只是围绕着审题立意、语言等方面,而评价的反馈也仅仅是一个分数。但作为一篇承载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的习作,如果指向做人的层面,就应该丰富评价的角度。有研究者认为“绝大多数教育者都认为情感变量十分重要……然而事实上,很少教师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更别提对学生的情感状态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就会在不同评价者的评价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评价反馈,这不仅是写作技巧与方法,而且可能会具有直抵内心,关涉做人层面的东西。比如,笔者除了组织学生在班级互相评价以及小组评价外,还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给家长看,请家长写出自己的评价或阅读感悟:看一看祖辈(爷爷、奶奶等)与父辈(爸爸、妈妈等)的认识和看法有什么不同。然后,提议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交给其他老师评价,比如历史老师或思想政治老师,看看他们基于自己的学科视角如何做出评价或者有什么建议。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尝试将自己的习作交给学雷锋先进个人来看,等等。而且,笔者还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上传网络让网友们进行评价……当然,这些大都属于主观评价,主观评价的效果往往依赖于评估者的知识、经验等。由于多方评价人员的身份、年龄、阅历、认识等各不相同,对同一篇作文,学生可以看到不同的评价观点,自然也会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教育。
其实,学生彼此间评价时互相写的文字也是不错的作文片段,比如,有学生在同学的作文后如此写道:
当刘瑜教授提出“势不可挡地长成一个普通人”,当我们陷于卓越与平凡间的落差而惶惶然不知所往,雷锋精神为我们描摹出一个普通人最好的模样。一颗螺丝钉嵌入时代的巨轮,镀上一层静水流深的最平凡的高尚而永不生锈。雷锋精神打破平凡与伟大之间的藩篱,向你我敞开另一种不朽的可能。与其挣扎在内卷化的漩涡,与其紧抓千篇一律的成功模板不放,与其用狭窄的定义逼仄自己的人生,不如重续雷锋的故事,于零星的光火间塑成渺小也伟大的形象,唱响平凡人嘹亮的歌。
除此之外,也可以设置虚拟的评价情境,比如请你设想假如雷锋或者雷锋的帮助对象或者雷锋的战友等看到你的习作,会有如何感想?请你发挥想象,写下来。其中,有学生以雷锋战友的身份如此写道:
作为雷锋战友,作为雷锋事迹的见证者,我愈来愈认识到: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学习雷锋精神永远都有必要,作为中学生自当以雷锋精神为土壤茁壮成长。诚然,雷锋作为一个“个体”是过去的人物了,在新时代的浪潮下,人们急于向前,可能很难想起回头抚开这泛黄的过去的一页。但,这绝不意味着雷锋精神的过时!新旧事物的评判不应只以时间为尺度,对雷锋精神也是如此。
当代的中学生当以雷锋精神为指引,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奉献社会。实事求是地讲,当今社会,有些中学生的表现的确令人堪忧。比如,有些孩子沉溺于虚拟世界带来的所谓“愉悦感”,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他们还自认为这是一种潮流,其实不过是将他们更加局限于狭隘一角,使其惰性愈演愈烈,而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追求。而“雷锋精神”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给予中学生精神上的滋养与富足,使其抛弃享乐主义转而艰苦奋斗。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提倡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受此启发,教师还可以将学校的某些德育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比如,我校会定期组织部分学生去敬老院参加慰问活动,笔者每次都会给学生布置结合活动写一篇演讲稿在班级交流的任务,既锻炼了语文素养,又通过这样的交流教育大家敬老、助人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由单一的评价作文,发展到评价“作文与做人”一体化。这样,学生对一次作文的认识就超出了一次训练、一个分数,而是变成了对一次完整活动的表现性评价,乃至进行了一次价值观的叩问,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四、增加训练“维度”,巩固价值认同
一个人思想上的改变、提升,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有鉴于此,笔者还是以“作文”为载体来引导学生多次数训练、多维度思考,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此问题的认知。比如,在之后的一次作文训练中,笔者命制了如下作文题: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两个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日军侵占东三省的炮声,让他作出了弃文从理的抉择,从此改学物理。钱伟长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刻苦,在试读的一年中,克服了英语听读的难题,补上了原先总共只考了25分的数理课程。这一切只因他要学造飞机大炮,抗日救国。钱伟长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又说:“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盡其能。
网上流传的李彦宏创业语录,其中有下面两条:(1)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2)不走康庄大道,我自己喜欢做什么要比别人怎么看我更重要。
你作为当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认识与行动?请你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与班级同学交流。
设计说明:该作文题的三则材料表达的侧重点不同,甚至有不一致的地方。其旨在引导学生在一个新的写作情境中,面对多种“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我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所想,进而巩固自己在上次作文训练中获得的思想认识。当然,以作文教学来“育人”,比训练一些“作文”的技巧,比提高应试的分数,势必更复杂更长期,也更隐性。但是,“文以载道”“由文悟道”,相信长期的这样一次次作文的训练,也必将是一次次思想的体验、一次次做人的检验。
语文由于其学科的特性,更能突出体现和直接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尤其是“作文”,更是能够起到育人价值的有力抓手。语文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基于育人的追求,切实而灵活地做好审题、素材积累、评价和巩固训练等环节,在训练学生“作文”的同时提升学生“做人”的境界,从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波帕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南:第5版[M].王本陆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
[2]P·L·史密斯,T·J·雷根.教学设计:第三版[M].庞伟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祝新华.促进学习的作文评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20年度规划课题“指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A/D/202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作文题雷锋育人笨柴兄弟爱你·阳光少年(2019年5期)2019-06-06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伙伴(2018年1期)2018-05-14文化育人:一草一木皆教育中国德育(2018年23期)2018-02-26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年11期)2017-01-13雷锋的故事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2009年6期)2009-12-04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09年3期)2009-07-20搞笑雷锋帽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09年2期)2009-07-01上一篇:思维导图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教你三招,把作文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