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你养成了什么习惯?》
关于教育,你养成了什么习惯?
摘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是大教育家孔子的话,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人生。所以,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教育学习习惯,才能在教育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角色,走好修身与博学的人生路。
关键字:习惯
教育
教师
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其实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纯正的。他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仅仅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维持本性的善良,通过学习来求得个体特征上的差异,这就是“素质教育”。
老祖宗早就对我们诠释过的,其实我们今天的“应试”,无论从目标还是过程上都是没有资格和“素质”对立的,它们根本没有可比性。
正如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的概念时,是因为他已经有了病痛;当我们的社会疾呼“素质”教育时,我们的教育已经出现了问题。“素质”教育,今天的教育,不是复习,不是返古,不是回归,仅仅一味的创新,其实离我们最初的“人”的教育越来越远了,像人心一样“越返古越不古”。枯燥的教育,刻板的应试,叛逆的学生,无奈的老师……我们为什么要把问题复杂化?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仔细想想,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
一切仅仅太急功近利的表现,其实教育很简单,只需“抓基础,养习惯。”
教育的习惯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可决定性格的往往都是习惯。在《读者》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1988 年 1 月 18 日至 21 日,75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实行研讨。
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耐人寻味的回答道出了教育家蒙台梭利的那句 “三岁决定一生”。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主宰人生。所以,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灵魂的工程师,你为你的工程养成了什么教育习惯? 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老师,爱上哪个老师的课,喜欢哪个老师等等。不提素质教育,单纯看当代的学生,就知道对老师的要求不是提升问题,而是变形问题。我们能够看看,在那样沉重的学习负担压迫下,现在,我们的孩子中有多少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从心底喜欢。我们遗憾地看到,家长和教师对孩子满怀希望,可孩子们就是不卖我们的帐,他们逆反,他们反抗。原因是什么? 老师仍然是神圣的,但学生和家长好像比老师更“圣贤”——“人的教育”,自尊,自由,为了这些,老师要受委屈了,无奈了,不屑了,但那又怎样,你选择了教书育人,你就要念好这本教育经。其实全然不用考虑过多,矛盾压力,何去何从,回想你的角色,你的职业,你的行为充足诠释“教师”这两个字即可,你要努力让自己习惯你的教师职业。
首先,习惯做个教书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是每位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工作任务。你养成了良好的备课习惯了吗?每节课都要有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备课过程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要很好地结合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然后使用恰当的方法、手段,珍惜课堂每一分钟,全力以赴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另外教师要即时认真批改作业。批语要生动具体、不用官话、套话、空话,要有指导性、实用性。
其次,习惯微笑着对待周遭。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厉声训斥,严加惩罚……你威武了,你胜利了,但你的好心情也没了,好形象翻版了,你值吗?就算课堂秩序混乱,就算学生没能掌握住所学知识……“那好,同学们咱们一起挑战这没来由的坏心情”“到底是什么这么讨厌让我们无心上课?”老师,保持你平和的心情,从容面对现实,找出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种镇定,我们的教学才会顺利实行,哪怕下节课重新实行又有何妨!
让自己在学生面前,永远是微笑的,你要用你的教学、你的善良、你的人品、去换来学生对你的爱!他们就会爱上你的课,上好你的课。永远铭记:如果要生气,那就假生气;如果要快乐,那就真快乐吧!
再次,习惯“好为人师”“婆婆妈妈”。
“烦死了”,这也许是大多数高中生对关爱自己的长辈的反应,对于父母是烦在口头,对于老师则是厌在心里。但无论孩子怎么讨厌我们的古板老套,做教师的,仍要不遗余力地唠叨唠叨,即便有人说这是职业病有怎样。
如今,教育已走进了 21 世纪,信息化的时代,全球化的交流,优质化的教育,智能化的学习,个性化的人才,人类对新世纪的希翼和期盼,更多地在教育上定格、定位,我们做一名好教师的愿望也被新时代注入了内涵,更扩大了其外延,我们的教育应如何满足学生,现在乃至未来的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我的思考是: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应该学会反思,以身示范,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好自己。
孩子的叛逆,家长的期待,别人的不屑……不管怎样,做教师的,我们还是要对孩子耳提面命训斥,苦口婆心教诲。不为有一天他们回忆时的醒悟与感恩,只为对那一张张单纯的脸的显示真诚。
祖国的花朵,你为你的成长养成了什么学习习惯?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不会因为如今的生活提高了,眼界开阔了而有所改变。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你养成以下习惯了吗?
首先,谦虚是一种习惯,谦虚使人进步。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态度是十分基本的前提,同学们,在你心里什么才是你生活的主题曲?你把你一天的心思最大放在了哪里?玩耍?交友?网络?如果不是学习干脆什么都别学,因为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学习,你到学校心却没到,这样终点不会也不可能是成功。
养成谦虚对待学习的习惯吧!不要以为这节课的知识你会你就可以不听拿来玩了,任何一个错漏的知识都可能把你致命;不要以为你学不会这一科是因为你没希望了,究其根本原因是你不想学,也不敢学。我这段话不针对任何人,只是对那些存在学习方法错误的人加以惊醒。
其次,记忆就是不断的复习 。
不要以为这道题你看一次会就可松手,靠记忆的东西始终有一天会忘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点是对那些已经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提出的,想要读好书,就必须先知道怎么读书。无论学习方法多么灵活,但有一条是不变的真理:复习。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
对于新知识人们往往表现出新奇,容易接受;但当让他及时去复习时,很少有人觉得这样做的意义,更很难有人会接受,总是到了知识快忘掉时才想到要拾起,其实那等于“重新学习”,费时费力。
再次,运用你最基本的能力,足矣。
“万变不离其宗”,这话不只是在强调书本的重要,它绝对适用在方法论上。各色各样的学习工具,铺天盖地的大师讲堂,套题,网络,方略……使得家长兴奋又狐疑,弄得老师和学生欣喜又无措。其实无论利用什么工具,做学生的,可以说想学习的,都不要忘记你自身的优势,你的双眼,你的双手,你的嘴巴,你的心灵,这才是你认知的天然凭借。
第一是心想到。这是前提保证,只有心集中到了学习中来,才有可能学
好习,提高学习成绩。静下心来,还能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第二是眼看到,第三是口念到。心在思考,眼在关注,口中念到,这样才能把所学落实下来;不看到不说到,课堂和课后的时间再长也是帮倒忙。第四是手写到。做学生要把字写好,不一定有体,但一定要工整清楚,才能做到整齐整洁,才能高质量的完成作业,只有平时坚持不懈地高效完成作业,最后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才会有比较满意的成绩。
结语:静水流深
学习不能吃快餐,教育也不是魔术,这需要有脚踏实地的功夫。
新课程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尽管我们用同样的教材,但不同的理念去实践,于是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结果。我们应该以领先的理念来指导教学,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的愿望不变:做一名好的教师,但我现在感悟到,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的,对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成材来说,教学应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导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一道体味和谐,幸福成长,实现双赢,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人生没有彩排,学习之路更没有捷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我们养成的最基本的良好习惯之事,日积月累,成功就会如泉眼细流,无声无息地悄然而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