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关系
关于校外教育与校内(学校)教育的关系
我们知道, “校外教育是由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实施的,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范围之外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年,第 414 页)。可见,校外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校外教育的教育目标、工作任务是什么?与学校教育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相互的关系怎样?这是我们研究校外教育定位必须回答的问题。
回顾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校外教育从少年宫、少年之家发端,即以配合学校教育 为主要职责,其基本任务是补充校内教育的不足:“配合学校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产劳动教育以及体育、美育,旨在帮助少年儿童巩固和扩大课堂知识,丰富课外文化生活,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各种能力” (《少年宫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 年,第6 页)。在开始的三十多年里,后者成为实践的重点,“兴趣小组式”的教育成为校外教育的基本形式,为学校的课堂、课外活动作辅助性工作,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基本任务。其时,在地位上,校外教育处于“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的从属性地位。
上世纪末以来的近二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校外教育的发展在少年宫人 的思想解放中产生了突破性的变革,其独立性逐步凸现,各地少年宫积极主动地组织思想道德、合作精神、创新实践等方面的活动。使校外教育由被动地服从于学校教育向主动地服务于人的成长、积极影响学校教育方面变化。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影响下,校外教
育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更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个体需求和发展规律。学生在少年宫组织的活动中的表现,越来越受到所属学校和家长的关注,校外教育逐步有了与学校教育接近平等的地位, “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1995 年颁发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对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任务的表述中,已无“配合学校”的限定,“学校教育、
2
学校外教育和学校后教育并举”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与此同时,在职责目标上,校外教育也由培养兴趣、学习一技之长等较低层次的目标向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较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进入 21 世纪后,新时期的特征越来越清晰,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开放性、流 动性、竞争性、人文性等对人的发展要求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教育在因时而动,新课改的推行就是应变的具体举措。
“变化快”是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学校教育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 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在较为统一而稳定的教育目标、教学大纲的约束下,要完成对一个青少年群体最基本的教育任务。因此,学校难以“随时”供给与社会共同成长的孩子们所需要的养分,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学校“没能教”或“来不及教”的东西越来越多。绝对的“变”与相对的“不变”这一对矛盾,使校外教育的优势显现了出来。校外教育的开放性特征,使校外教育与社会联系更为密切,教育内容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调整,及时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新需求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新的养分。这较强的应变机制,使得校外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因而,可以断言,发展校外教育来加强素质教
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当然选择。
由此可以预测,在社会越来越开放的新时期,相对开放的校外教育模式将会更大程度地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校外教育的职责和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并将达到学校教育的同等地位,成为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无以替代的教育。校外、校内教育将在素质教育的统一目标要求下联袂互动,在各自的侧重方面,共同撑起新世纪的新教育大厦,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教育。
二、 关于新时期校外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目标
明确定位是办好校外教育的行动指南,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在不断前进,不同的发展时期对校外教育会有相应的发展需求。站在 21 世纪之初,处在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重新审视校外教育的定位与作用,是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事关校外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新时期的校外教育定位应以现实需求为基础,以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定位内涵、细化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