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骞:让”对话“成为教育的常态
刘乙鑫
“从小,政治于我,便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陈骞说道。与大部分人眼中“政治满是枯燥的理论教条”不同,中学第一次接触政治,陈骞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老师都夸他“是个学习政治的奇才”。高中时,政治老师对哲学的讲授,仿佛为陈骞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经他讲解竟如此生动,让人着迷,这让原本就喜爱政治的陈骞更加沉醉其中,此时的他便立志:将来,我也会成为三尺讲台之上的政治老师。
与学生对话
从教初期,陈骞也曾以为,好的老师便是头衔多、荣誉多的老师,于是从教不久,陈骞就忙着四处奔波,参加比赛。很快,他在一场优质课比赛中拿到了区一等奖,从区里被推到市里,又从市里被推到了省里,这对于一个年轻老师来说已经是比较不错的成绩。但是在省级比赛中,陈骞没能继续脱颖,错失了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赛后,市教研员对他讲:“你的课上得不错,但是你还太年轻,或许你还需要沉淀沉淀。”
而这次沉淀,便是八年的时间,在这八年里,陈骞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打磨自己的课堂教学,他开始懂得放弃一些表面的荣誉,精进自己的课堂质量。待到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渐成熟,又凭借赛前的充分准备,终于,陈骞在八年后的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山东省一等奖,并冲击全国优质课,随后,陈骞开始在全国各省市地区讲课,他的课也得到了广泛好评。
八年时间的沉淀,让陈骞收获了荣誉,也让他重新寻找教育初心。他发现,很多时候自己忙于日常繁杂琐碎的工作,忙于追求所谓事业上的成功,却忽略了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他说:“教育永远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你要对你的教育对象足够了解,这种了解不仅是分数、成绩,也在于他的家庭、他的性格、他的思想秉性、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果对于这些,教师没有清楚的把握,开展教育其实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
陈骞所说的“对话”,并非狭义的面对面交流,不是一两次简单的聊天谈心,而是一种广义上的“对话”,是教师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能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予以回馈,慢慢地形成教师与学生间的心与心的交流。对话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并非追求对学生的即时效益,而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使其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即使走出班级、走出学校,也能够不断寻求突破。正如陈骞所说,学生并非工业化的流水线上的产品,教育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耐得住性子,长久地耕耘。
陈骞认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与学生形成对话的支撑,便是教师的责任感。青少年阶段作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悉心引导与栽培,因此,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陈骞便会思考他现在的每一个教育行为,能否对学生的高中、大学乃至整个人生铺下基石,这样的思考使陈骞能够放平姿态,去寻找教育的平衡点——既能让学生收获分数,也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兴趣,能够适应各个阶段的学习需要,这便是师生对话的目的所在。
日记——师生的情感纽带
如何构建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实现与学生的有效对话,通过教育经验的不断积累,陈骞也逐渐探索到了一些门道。陈骞的班里,每个学生都有一本自己的“心灵对话本”,每天,陈骞会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日记的内容,陈骞承诺会绝对保密,也因此,这里成为了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他们会无所顾虑地表达对某个老师的意见或看法,也会放下防备,抒发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甚至是平日里难以启齿的秘密。
每天,陈骞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抽出三四个小时的时间,通过日记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对日记的批阅,也从不会是简单画个勾,或是签一个“阅”,而是真实地去阅读学生的想法与感受,并在日记下写下反馈。对于一些困惑很深的学生,陈骞也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与他私下里聊一聊,及时给予引导。“青春期的孩子总有自己的烦恼与焦虑,他愿意写在日记里,说明他对我是足够信任的。与学生的交流是一门艺术,交流的环境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在办公室的交谈如同说教,难以让学生放下戒心,而相反,午后操场的散步聊天,则更像朋友之间的平等对话,常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对于写日记这件事,陈骞不愿称之为方法,他认为,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每一位学生。日记的核心,在于对话,在于教师愿意发自内心去了解学生,如果教师没有与学生对话的意识,写日记就成了一种任务。曾经也有老师向他学习过这样的模式,但是往往只模仿了形式,而忽略了对话的内核,甚至不顾及学生的隐私,将学生反应的问题直接摆到班级里来讲,这不仅有悖于设置日记的初心,久而久之,也没有学生愿意在日记里讲实话。
一开始,学生日记中的内容,无非是一些学习或生活中的琐事,但随着他们对陈骞愈加信任,他们更愿意表露自己隐藏在内心的秘密。透过日记,陈骞才了解到,原来班里有不少孩子,都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家庭环境,在个别家庭里,父母离异、赌博、啃老,甚至晚上把孩子赶出家门,各种家庭问题层出不穷,用陈骞的话来说,“仿佛在看狗血的家庭剧”。
曾经有一个学生,品学兼优,各项荣誉也拿了不少,是同龄人里的佼佼者,然而另一面,在她的家里,一家八口挤在不到80平方米的房子里,母亲、奶奶、曾祖母同住一个屋檐下,终日矛盾不断,家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争吵的声音。她曾在日记里写道:老师您讲过“孝”,我在课堂上也总是回答得很好,但那从来都不是我真实的想法,家对我而言不是温馨的港湾,我唯一的想法只有逃离这里。学生的家庭问题,往往最令陈骞感觉教育的无力,因为他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去改变他们的家庭环境,他能做的,只是给予学生抒发的窗口,让他们拥有一个值得信赖的倾诉对象,就像这位学生一样,即使已经毕业多年,她依然会以日记的方式,向陈骞倾诉内心,或許陈骞的意见并不能解决其根本,但至少让她明白:一直会有人陪她一起面对。
让思政的魅力绽放
“‘思政课是枯燥无趣的,这样的话,恰恰是大众对于思政课最片面的误解!”陈骞说,“每个学科都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就像数学,数学上的一些公式、定理,对于一些学生同样枯燥,但是利用这些公式、定理,将一道难题层层摸索出来,便能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这便是数学的魅力。思政也是如此,我们深入到教条、理论中去抽丝剥茧,去探索其中的机理与价值,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思想,这不也正是思政的魅力?”
用陈骞的话来讲,思政是无数政治家、哲学家,无数先辈思想的碰撞、融合,它的价值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取代的,而思政老师的责任,便是将思政课的这般魅力加以呈现。思政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它的教材虽然有大量的教条、理论,却也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陈骞认为,打通教材与生活的通道,便是上好思政课堂的基础。“思政的时效性,决定了其教材常常会有所更新、调整,但生活是永远的教案,我们的思政课堂,必须以生活中的素材为抓手,以故事、案例去解释那些看似难懂的条文、理论,这就要求思政老师在熟悉教材的同时,也需要在教材外的积累上做大量功课,但这并不是在加重教师的负担,而是思政教师本就应该承担的责任。”陈骞如此讲道。
思政课的目的,除了追求考试的分数,也是在建构学生的思维体系,端正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陈骞理解中的思政课堂,也是在与学生进行对话。陈骞反对过多的课堂预设,认为教师不要将课堂的每个阶段的教学完全设计,并按部就班地完成,因为课堂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学生的接收程度、学生思维延展的方向,这些都是课堂上可能存在的变数,作为思政老师,不仅需要对思政的知识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体系,以应对可能存在的变数,也需要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始终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
十几年的一线教学,让陈骞对于教育的理解更加纯粹。周围的朋友、前辈常常对他说:“现在你也评上了特级教师,评上了全国模范,你下一步应该冲击更多的国家级奖项。”但在陈骞眼里,身上的荣誉再多,始终脱离不了老师这个身份,让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才是一个老师不能忘记的追求,他说:“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是现在十几岁风华正茂的少年,也就是当下我们的学生们,教师肩负如此光荣艰巨的使命,奋斗是我们始终的责任。”
学生并非工业化的流水线上的产品,教育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耐得住性子,长久地耕耘。
GOOD TEACHER
陳骞
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思政教师,高级教师,山东省兼职教研员,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曾荣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全国卓越课堂奖(两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淄博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等荣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江苏教育》特邀作者。
猜你喜欢 思政日记老师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成人教育中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知识文库(2018年6期)2018-05-14成长日记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10期)2016-10-18成长日记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6年8期)2016-08-08老师,节日快乐!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5年9期)2016-03-03老师的见面礼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0期)2015-10-14上一篇:李海勇:教育需要换位思考
下一篇:吴学光:乡村教育需要纯粹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