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
随着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三农重大战略部署工作的提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已经对农业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科学化的新思想,从深层次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近些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缩短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但是由于我国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如何系统地走上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是当代学者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思考的一个大问题。由陈锡文所编撰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书,作为振兴我国乡村道路的专业读物之一,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根本出发点,深刻阐述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书中不仅详细论述了三农工作的核心观点,还重点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所建立的三农理论体系,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乡村振兴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另辟蹊径,以全新的视角向读者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书的作者是陈锡文,全书由十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了三农的重要性、重要问题、重要价值以及指导意义,并提出总书记在三农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第二章: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主要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分析了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以及完善统一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第三章:深化农村改革。主要探究了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第四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分析了粮食安全的背景和意义,战略内容以及有效途径。第五章: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主要介绍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目标、定位、途径、任务等,着重分析了科技对于农业现代化的作用。第六章:城乡融合发展。主要研究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战略路径,阐述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七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从符合农村的实际路子入手,介绍了要建设因地制宜的美丽乡村,并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第八章:精准扶贫开发方略。主要介绍了精准扶贫的意义、方略和创新体制。第九章: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加强对农业、林业以及水资源的保护。第十章:加强党的领导和农村治理。主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农村社会治理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深入貫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过程中,我国近些年对农村乡村治理有了一定的成效,尤其在农业、农村和农村问题上,更是两手抓,做两手准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总方针,顺利完成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纵观该书,不仅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简明扼要,而且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给予读者丰富的案例分析,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近年来,国家为了改善贫富差距,缩短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提出了振兴乡村道路的重大决策,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但是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治理乡村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弊端:第一,部分乡村振兴策略千篇一律,未能结合本地特色进行独一无二的发展。对于建设者来说,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乡村的闪光点,对其价值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另一方面在具有历史特色的乡村发展建设上,根据具体情况将文化与建设高度融合起来,保护并修缮传统村落的古文化遗产,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第二,乡村振兴的生产力不足。据调查显示,乡村老龄化比较严重,因交通闭塞、生产方式落后等原因,高素质人才渐渐向外转移,逐渐遗留了大量老龄化村民,如何吸引更多的当地人才投身家乡的事业建设之中成为乡村振兴计划面临的首要难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必须大力开发乡村的潜在产业,留住人才,为当地发展做贡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五类人才”向乡村的流动和集聚,强调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孵化中的积极作用,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及保障措施,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施。第三,村民的建设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村民始终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但是在一些古文化比较浓厚的乡村,村民的意识还存在略微低下的现象,像一些古戏台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直接遭受风吹雨打,甚至“到此一游”的字样随处可见。面临种种困境,我国应大力向村民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为振兴乡村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对于村民来说应摆正自身在乡村建设中的位置,正确认识到自身不仅是建设的主体,还是建设的最终受益者。第四,乡村振兴建设中缺乏新思想,未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乡村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略差,大部分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优秀的建设人员较少,这使得大部分村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缺乏创新意识,未能结合最新的时代发展创造自己的旅游文化事业,乡村的产业发展与专业人才不协调、不匹配,导致其行业发展中缺乏生机和活力,走上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建设之路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创新思维、紧跟时代潮流也是当今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之一。第五,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略差。由于村民并未感受到乡村振兴带给他们的福利,因此他们在乡村振兴建设中难免产生一些消极怠慢的思想,再加上乡村振兴的气氛不够热烈,那些村民的参与感普遍较低。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应该鼓励他们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认同感。第六,乡村振兴建设缺少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目前纵观大部分乡村振兴建设,村民的教育水平普遍呈现较低的状态,他们对于乡村振兴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想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却不懂得如何策划以及统筹大局,在生态、经济、文化方面还缺少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渐渐呈现出知识匮乏,能力有限的种种劣势。
乡村振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缩短城乡差距来说至关重要。对此,根据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该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对策:第一,政府应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建设的认识,明确自己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占位,合理布局,统筹规划乡村振兴事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城市通往乡村的道路或者桥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间、停车场、住宿等公共服务设施,减少垃圾随处倾倒、生活污水处理不当等问题,注重乡村生态环境卫生,加大乡村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另外,建立健全党组织机构,调节一些不可避免的乡村矛盾,真正实现和平乡村、平安乡村,提高村民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第二,乡村振兴建设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乡村如果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应该关注最新发展动态,与时代同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充分利用微信、淘宝、支付宝、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传播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利用当下火热的短视频平台为乡村振兴做宣传工作,努力发挥网络的优势,为自己所用,进而促进乡村的各项产业更快发展,早日实现农业农村与农民现代化。第三,国家应努力为振兴乡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政府要培养一些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振兴乡村建设所服务,真正与文化、生态融为一体。据调查显示,大量的农村交通闭塞、教育水平低下,政府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大量人才就需要进行统一管理和培训,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其服务能力,在工作之时给予他们成就感,大力认可他们在工作中所创造的价值,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奖赏和恰当的奖励,在物质鼓励的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精神奖赏,转变他们对工作的消极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第四,乡村振兴应建立相应的附加产业,推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其经济效益。大力开发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等,通过本土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进步,当然,各产业之间应相互配合,形成多元、互帮互助的高效率产业链条,以最高的产业效益来回馈村民,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产业加工业到旅游业、服务业最终到创新创业发展,真正实现产业经济一体化,以兴旺的产业发展缩短城乡收入差距,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第五,乡村振兴建设应认清自身在建设中的闪光点,合理开发自身优势,实现经济的最大化。乡村振兴计划首先应估计自身在建设发展中的价值,对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实时分析,合理展现其独特魅力,开阔眼界,不能局限于自身的自然资源,合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精准定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总体而言,政府应不断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环境治理,紧跟时代潮流,建设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在必要条件下,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以及物质奖励支持,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实现产业经济一体化服务,不断向乡村现代化迈进,逐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建设,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建设道路。
现今,我国乡村振兴事业不断进步,实际上,这与我国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密不可分,乡村振兴计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不仅开拓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打造了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结构,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作为现今国家的头等大事,其中涉及众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优质资源进行扩展,不断提高乡村建设的水平,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创新理念。陈锡文所编撰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书作为一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著作,梳理了农村在经济、农业、生态治理上的问题和对策,以专业的视角引领读者走进农村振兴的具体过程,结合大量优秀成功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给予观众更多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全书无不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新思想,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潮创新发展,让乡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体现我国治理农村道路上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邱晶晶,女,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书名: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作者:
陈锡文,魏后凯,宋亚平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20340335
出版时间:
2019年3月
定价:
4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