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供大家参考。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新时代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令人瞩目,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令人振奋,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与努力,更要归功于“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至关重要,这也是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原因。2023年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这次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十二字”的目标要求,将“学思想”放在首要的位置,同时指出“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其中,“理论学习”是主题教育的首要环节,“学思想”就是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就是要“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论是“学思想”,还是“理论学习”,都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实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赋予其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让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
一、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只有在实践中理论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创新中,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不断前进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理论或是学说都不是绝对的,不能将其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这些理论学说总是在时代的变化中、实践的发展中得以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划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洞察人类社会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中科学地回答了“人类之问”“世界之问”,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深刻回应了“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中正确揭示了“执政之问”“赶考之问”,以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从中国实践中总结出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新征程,要让党的创新理论彰显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就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把握和立足当前的基本国情,在回应现实中真正解决时代课题,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正确处理“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的关系,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赢得历史主动。
(一)立足实际,深刻把握国情
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的思想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鲜活生动的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产生,之所以成为成功引领新时代前进发展的精神旗帜,就在于这一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征。因此,这一思想能够立足于中国实际,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新发展阶段,找准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与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高度结合。第一,要立足新时代发展实际,清晰地把握“一个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和“两个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深刻洞悉在新发展阶段上我国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新特征,不断适应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的新要求,迎接新挑战、战胜新考验,在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使得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得以不断丰富。第二,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实际中,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社会发展经验,并将实践总结提升到理论高度,使这一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展现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二)回应现实,解决时代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在实践中正确回应并解决现实所提出的各种时代性问题,理论才能有力量,才能为人所信服,才能推动实践以完成党的使命任务。因此,要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只有真正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唤,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更加深入地揭示发展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新时代,党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在这样的情境下,要想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更加敏锐地把握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分析时代特征,掌握时代发展的主题,从而使这一思想能够“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新时代关系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
(三)与时俱进,坚定历史自信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鲜明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重要原因。唯物史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对于国家而言,要跟随历史的进步与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发展策略。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提出了“两个确立”的重要论断,并强调“两个确立”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实践已经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思想武器,但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只有在与时俱进的丰富与发展中才能得以保持。因此,我们既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与趋势,正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与时代发展同步,彰显新时代守正创新的鲜明气象;
又要在实践中“洞察时与势、危与机”,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大势中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及时科学解答时代课题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中坚定历史自信。
二、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动力之源,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坚持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同时,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勇于同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做到正本清源,捍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一)固本培元,守马克思主义之正
马克思与恩格斯立足于他们所处时代资本主义发展实际,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两个必然”的论断,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擘画。虽然当前所处时代较之19世纪已然不同,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生活国家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马克思主义中部分具体性的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但其揭示出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认识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足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党的创新理论得以创立与发展的思想根源。因此,要想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运用其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发展实际进行科学分析,深入剖析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科学应对和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阻碍;
另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决杜绝封闭僵化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极力克服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二)正本清源,同错误思潮作斗争
任何思想、理论,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始终会伴随着反对的声音,必须坚定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斗争,才能求得发展。当前,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思潮交锋频繁,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一刻没有停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尖锐激烈。因此,必须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提高斗争本领,旗帜鲜明地回击各种错误思潮的诋毁与攻击,避免人民群众被错误思潮所浸染,以激浊扬清的强大勇气与坚决信心不断捍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做到“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使全体人民的底气更足、骨气更硬、志气更强。同时,要通过主题教育在“推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上下功夫”,深入掌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运用其中的观点立场方法,不断提升“政治三力”,增强同错误思潮斗争的本领能力,从而能够做到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
(三)开拓进取,创马克思主义之新
不论是思想、理论,还是主义,要想永葆青春与活力,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必须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转化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就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第一,要勇于摒弃传统思维和固化思维,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办法,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提出基于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新观点新论断,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实践应用。第二,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科学指南,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武器,要科学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创新理论,不能因为在实践中遇到些许困难就产生思想疑虑,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从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坚持转化发展,充分彰显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培育和养成了中国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受到中国人民的支持拥护,是因为它深深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同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高度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进程中得以创立的,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发展,能够在实践中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同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关切结合起来。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中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辩证统一,科学把握“第二个结合”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两个结合”是基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基础上作出的重要论断,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深刻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高度契合性,要在实践中坚持“第二个结合”,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一,要谨防“文化复古”主义,不能简单地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儒化”,不能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脉就企图用其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第二,要反对“全盘西化”论,不能以维护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为借口全盘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思想根基,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充分与之融合,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文化根脉,也就不能得以坚持和发展。因此,必须辩证统一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将其对立起来,要深刻挖掘二者的融通之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
(二)去粗取精,坚持创造性转化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其中有诸多精华,也有些许糟粕,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剖析,以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扬弃,对于那些有利于发展的、值得借鉴的内容必须加以继承,在实践中不断弘扬,对于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封建色彩较重的内容要坚决抵制,要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去粗取精、辩证对待。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革除其封建落后成分,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和智慧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与发展离不开“两个结合”,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中实现“第一个结合”,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实现“第二个结合”,才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融入新时代中国的进步发展中,为新时代新征程实现民族复兴凝心聚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拓展指引前进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魅力和价值,经由“两个结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更加凸显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更加自觉地符合时代发展的诉求,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探寻到新的“生长点”“增长极”,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
(三)古为今用,坚持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传统文化打上新时代的烙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来满足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十分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并且善于将其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使传统文化能够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相协调适应。譬如为“天下为公”赋予时代内涵,创新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为“讲信修睦”赋予时代内涵,创新发展为“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
将“民惟邦本”赋予时代内涵,创新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等等。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与智慧,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诸多独特的资源禀赋,是凸显我国治国理政独具特色的关键因素,也使党“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四、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们党百余年来的不懈奋斗,归根到底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党的创新理论归根到底是人民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诞生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思想始终将人民至上作为其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将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崇高价值追求,通过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通过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为这一新思想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一)执政为民,站稳政治立场
立场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原则问题,它关系为谁服务、靠谁发展的根本问题,关系站在哪一边的基本问题,是任何一种理论或是思想必须首先回答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将人民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可和热烈拥护的根本原因。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继续站稳人民立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满意与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理论创新起到的巨大作用,坚持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于为民造福的伟大实践中。
(二)尊重人民,发挥首创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他们既是历史发展的书写者,又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因此必须尊重人民、敬畏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与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实践中只要凝聚全体人民的合力,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就能够依靠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办成大事,不断创造历史发展的崭新奇迹。新时代新征程,要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必须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第一,要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实践中一以贯之地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的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人民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第二,要坚持“以人民为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使党的创新理论更“接地气”,更能显示出强大真理力量。
(三)为民造福,满足群众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江山”与“人民”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是“打江山”的价值旨归,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守江山”的奋斗目标。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多元化。党员干部要增强公仆意识,不断提升为民造福的本领和能力,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一方面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殷实,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全体人民心中;
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多做“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始终坚持与人民心连心,与人民命运与共,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享有获得感、切实提升安全感、切实增强幸福感,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五、坚持胸怀天下,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互学互鉴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因多样而绽放光芒。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只有在互学互鉴中,才能相得益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科学把握“两个大局”、进行深邃思考形成的理论结晶。因此,新时代新征程要科学把握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立足中国胸怀天下,以高远视野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主动肩负为世界谋大同的重要使命,在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交流互鉴中向世界贡献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使党的创新理论在当代中国闪耀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在21世纪的世界绽放耀眼的光彩。
(一)放眼世界,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属一个地球,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要想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将中国与世界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剖析,决不能仅从中国自身角度考虑问题,与世界发展的轨迹相“脱钩”,而是应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将中国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兼收并蓄的态度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进。第一,要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之中,深刻洞察社会主义发展史,系统梳理社会主义运动的变化发展历程,揭示掩藏在其中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其成功经验与惨痛教训,从而为新时代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第二,要将中国的发展置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考察,置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视野中审视,要加强同世界各国发展的比较研究,深刻揭示当今世界整体发展趋势,清晰掌握“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应对“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充分发挥我国的独特优势,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二)开放包容,推动人类文明互相交流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新时代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化,各种外来文化竞相涌入我国,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基础上对世界其他文明秉持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能够实现“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思想武器。第一,要坚持用开放的心态科学对待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用包容的胸怀积极同其他文明交流,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与此同时,要坚持从新时代中国实际出发,将世界其他文明中优秀的成分、能够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精华“为我所用”,积极借鉴汲取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合理内核,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第二,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能偏离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不搞“拿来主义”,不行“崇洋媚外”之风,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互学互鉴中保持足够清醒的战略定力,守好意识形态“底线”和“红线”,对外来文化中的腐朽成分,必须予以抵制,杜绝西方错误思想在中国的滋长,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三)胸怀天下,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创立,是指导推动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贯通起来,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作用,不仅要将其运用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解决好中国的发展问题,更需要将其运用到实现世界大同的伟大实践中,破解人类发展的突出难题。当今世界,“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层见迭出,我国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衰退制约各国发展,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局部热战仍然不断,这一切使得国际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发展的不可预测性进一步增加。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呈现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再一次站到了前进的十字路口。在这一背景下,坚持胸怀天下就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为价值旨归,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深邃思考和科学回答,通过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破解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亟待解决的世界发展难题,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崭新的样板。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阔视野,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同志们,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如火如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在咫尺,“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当前,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正不断深入,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体现发展要求、坚持守正创新突出精神品质、坚持转化发展打造现代文明、坚持人民至上彰显深厚情怀、坚持胸怀天下展现宏阔视野,才能真正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真谛,才能使这一新思想真正地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从更高层次认识问题,从更深层次分析问题,以更清晰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开展工作,使各项工作能够“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从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把党的二十大绘就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