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战及其本土化发展研究
骆林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举全党全国之力向绝对贫困宣战,并最终取得全面性胜利,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例,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使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近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然而,搬迁的后续扶持和稳定工作同样面临挑战。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观念与脱贫攻坚的扶贫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以贵州省Z社会工作机构助力扶贫搬迁的社区融入为例,探讨社会工作承接脱贫攻坚、接力乡村振兴的本土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本土化
一、引 言
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自从传入中国以来,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差异,其理论和实务必须进行本土化探索。中国不同地區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同的,这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不光要考虑中国国情,还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专业服务。于是我国在“十三五”提出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之下,举全国之力解决贫困问题,而扶贫的主要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令全世界瞩目。社会工作在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仅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其本身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本文以西部较落后、贫困人口较多的贵州省的一个自治州的Z社工机构为例,探讨如何运用社工的专业理论与方法助力脱贫扶贫工作,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
二、脱贫攻坚与社会工作
(一)异地搬迁政策处处碰壁
贵州省是贫困大省,全省贫困人口有923万。为了能够摆脱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省实施的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搬迁,就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但是,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被搬迁地的农民,在听到要搬离自己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时,有的人表示支持,但也有部分人不愿意配合。其中原因除对家乡的眷念和不舍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脱离了世代赖以生存的东西——土地。对于农民来说,那一亩三分地就是自己的全部。在黔西南州西南部的X县,政府在要求村民搬迁到扶贫安置房之后,欲将他们的老房子拆除,这一行为使很多已经搬出的农民连夜赶回村里誓守故居,最后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反对。他们普遍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侵占自己的房屋和土地。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是政策的一些设计存在问题,其次是政府在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时出现了问题。要深刻认识到,农民搬出原居住地的后续政策,以及今后的生计问题,才是他们最为关心且需要解决好的。
(二)社会工作的独有魅力
Z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Z社工服务中心)是一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民政局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在贵州省的分支位机构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该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志愿者们直接入驻到村与当地村民朝夕相处。慢慢地,当村民们看到社工是真正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是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于是放下了心中芥蒂。这样一来,社工们很快就和村民熟络了起来。两个月过后,Z社工服务中心了解到村民最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老家宅基地能否不拆除,另一个是搬迁之后的生计问题。最后,社工们将农民集中反映的问题以及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向相关部门进行了反映。当然,在此之前,政府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政策调整,后来Z社工服务中心多次作为中间人促使政府和农民进行对话,在整个扶贫搬迁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特别在农民搬迁的后续工作中,社会工作显得越发重要,为促进新社区融合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指示精神,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助力脱贫攻坚,以及在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积极作用,根据《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设街道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项目实施方案》要求,通过积极争取,黔西南州共有17个新设街道办获得项目支持,贵州省民政厅为每个街道补助25万元用于设立“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项目。该项目由贵州省民政厅面向国内公开招标购买服务,主要对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社区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工作者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起着“润滑剂”的作用。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设街道“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项目是贵州省民政厅为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的积极作为,是为加强基层民政经办服务能力建设所设的项目。
Q县搬迁户迁入易地搬迁社区后,不仅就业问题,社区的融合问题也影响着搬迁居民的生活。搬迁不同于人口迁徙,带有政府支配性质,当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截然不同的社区时,陌生感和不适应感会增加。因为政府为了公平,常常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房子的分配问题,而且扶贫搬迁社区的面积和居住密度远大于原村庄,所以居民的居住空间需要重组。于是,Z社工服务中心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来促进搬迁社区的居民融合。因为该村百分之七十的人是布依族,所以Z社工服务中心在居民广场不定期开展一些少数民族活动。比如,农历的三月三就是布依族最重要的一个民族节日,Z社工服务中心依托这些民族节日将新搬迁的居民聚在一起,增进新社区的融合。除此以外,Z社工服务中心的常驻点直接搬到了该社区中心,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针对社区弱势群体开展了各类服务。比如,针对儿童开展“四点半”课堂,社工帮助社区儿童辅导作业,开展安全教育知识普及活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有“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辞旧迎新,康乐养身”等。
三、结 语
Z社工服务中心不仅助力贵州省黔西南州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还帮助农民迁入后的社区融入,同时不忘初心,用专业务实的社会工作理论对搬迁社区的弱势群体进行帮助,最终获得了政府和农民的“双认可”。政府也表示将持续投入资金帮助Z社工服务中心开展相关服务。Z社工服务中心可以说是社会工作在扶贫搬迁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一家,能够秉持社工专业价值理念,为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在迁入条件更好的新社区后快速适应和融入,为他们搭建对话平台,让农民不光要“搬得出”,更要“住得下”。
参考文献:
[1]程玲,向德平.能力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激发——基于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8(02).
[2]康艺轩.个案工作介入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的实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
[3]朱逢春.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缺失表现与提升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4]史娜娜,向德平.社区为本: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培育的基础与重点[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02).
[5]李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人扶贫的路径分析——基于社会互构理论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5(22).
[6]潘晓燕.关于扶贫理念与脱贫成效的理论思考——习近平的扶贫观与科技扶贫的实践探索[J].当代经济,2017(01).
[7]王卓.社会工作介入“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研究——基于河南省洛阳市K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J].社会与公益,2021(02).
[8]王寓凡,江立华.“后扶贫时代”农村贫困人口的市民化——易地扶贫搬迁中政企协作的空间再造[J].探索与争鸣,2020(12).
[9]金惠双.易地搬迁农户生计适应性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03).
[10]白琪.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9.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激发“沉睡”乡村的活力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20年8期)2020-10-20守与破:为振兴乡村教育赋能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20年5期)2020-07-04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机制研究电子商务(2020年6期)2020-06-19聚焦两会“乡村振兴”提案现代家电(2018年8期)2018-05-17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3期)2018-04-19通辽市基层党建扶贫的认识与思考管理观察(2018年4期)2018-04-08再造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强化党建引领促进脱贫攻坚新西部·中旬刊(2017年12期)2018-01-23打造农村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2017年8期)2017-11-24林下经济对特困片区群众脱贫攻坚的意义中国绿色画报(2017年9期)2017-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