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山东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紧盯“黄河滩” 聚焦“沂蒙山” ——山东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闫什镇当地扶贫干部向贫困户介绍双向承诺书相关内容及政策。资料图片
【探寻“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
摘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践行 “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建立起高效的领导体系、责任体系、推进体系、政策体系,做到扶贫问题优先研究、扶贫投入优先保障、扶贫项目优先安排,
拿出真招实招硬招攻坚克难,下足绣花功夫推动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关键词:脱贫攻坚
绣花功夫
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
初春的齐鲁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从泰山之巅,到黄河之滨,从胶东半岛,到鲁西平原,处处涌动着干群合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热潮。脱贫攻坚,正是齐鲁大地上最精彩的时代故事。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说,近年来,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 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五级书记抓、党政一齐上、社会齐动员的大扶贫格局,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深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等特殊群体,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到 8 2018 年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6 251.6 万人,4 8654 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从 9 2019 年起,着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贫困发生率由 2 26 016 年的 3.4% 到基本“归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1 1 、帮群众圆“安居梦”“拔穷根”,扶贫扶到群众心坎里
人勤春来早,滩区迁建忙。初春时节,菏泽市东明县沙窝镇3 号村台项目建设现场,塔吊起落,商砼车熟练地倒车入位卸下
混凝土,施工人员干劲十足,抹灰、砌砖,几十名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在有序施工,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沙窝镇 3 号村台位于东明县城西部黄河滩区,距城区约 6.9公里,占地 1072 亩,将安置 10 个自然村的 1710 户居民。
万里黄河从东明进入山东境内,在东营市垦利区入渤海,全省黄河滩区总面积 1702 平方公里,涉及 9 个市、26 个县(市、区)。长期以来,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和黄河防洪政策限制,滩区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是山东较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和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
2017 年,山东省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提出用 3 年时间,通过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等方式,全面完成滩区群众的迁建任务。截至 2019 年年底,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累计下达投资计划 226.6 亿元,27 个外迁社区主体全部封顶,28 个村台安置社区已开工 18 个,99 个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全部开工,60万滩区群众的“安居梦”即将实现。
就在今年元旦前,同处黄河滩区的鄄城县董口镇鱼骨村村民搬进了黄河社区。从滩区到社区,一字之变,折射的是山东黄河滩区迁建的成果和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43 岁的社区居民冯再国动情地说,现在新房子 110 平方米,出门就是学校,200 米左右就有集市和医院。
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山东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作为一个山区面积占比较大的传统农业大市,受底子薄、自然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截至 2015 年年底,全市还有贫困村 568 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44.2 万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均占全省的 1/6,是全省两个脱贫攻坚重点市之一。
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村增收与户脱贫并重,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临沂在蒙山沂水之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这场新时期的“孟良崮战役”。战役打响以来,该市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红色引擎”,强班子、鼓斗志、壮产业,绝不让一名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在脱贫攻坚中,临沂涌现出了牛庆花、曹淑云等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牛庆花是蒙阴县北晏子村村民,之前养过猪、种过地,触“网”以后,短短几年,成长为一名网店年营业额达400 多万元的“电商玫瑰”。致富不忘众乡亲。2016 年她与村里16 家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在收购农产品时,以高于市场价 10%的价格收购村里贫困户的农产品。农活忙完,贫困户们还可以到她的电商仓库干些包装、装车的零活,每天能拿到 80 元工资。
牛庆花说:“家乡的土地把我养大,家乡的特产让我致富,我要加倍回馈父老乡亲,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统计,2018 年临沂市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
针对老病残这一特殊群体,山东综合运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帮扶等综合社会保障措施,统筹解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空巢老人、残疾儿童和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应保尽保。
2 2 、党建引领+产业扶贫,脱贫攻坚动力强劲
近日,在菏泽市成武县党集镇邵庄村邵珠成的蘑菇大棚里,平菇长势喜人,喜获丰收,平均每天产出平菇约 2000 斤。邵珠成高兴地说:“驻村干部扶持我建的蘑菇大棚,产量高质量好,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斤卖 3 块多钱,帮我申请的贷款一年就能还上,真心感谢驻村的干部。”
邵珠成是种了 30 年蘑菇的“老把式”。2019 年 4 月,山东省地震局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马浚淳来到后,帮助邵珠成申请扶贫资金扩大规模,并把发展蘑菇产业作为邵庄村脱贫致富的主要路径。除了发展蘑菇产业,马浚淳还在村里建设 35 万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后,村集体年收益 4.8 万元,可基本实现“以村养村”的目标。
2019 年,山东各级共选派 1.3 万余名第一书记到基层,助推脱贫攻坚,马浚淳就是其中一员。第一书记们与群众同吃同住
同劳动,扑下身子抓扶贫,被群众称为“蚯蚓”:松了贫困的土,吃了贫穷的根。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山东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在岗第一书记每年保持在 1 万名以上,“万名干部下基层”实现了扶贫重点村全覆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8055 个,调整不称职、不胜任村党组织书记 2575 人;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 7882 个,贫困治理能力不断提升。2020 年,山东继续建强基层党组织,落实选派第一书记、派驻工作队等,确保全省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 3 万元以上。
在脱贫攻坚中,山东积极探索创新,创造出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积分制扶贫、孝善养老扶贫、村级扶贫专岗等很多经验做法。在产业扶贫上,山东因地制宜,千帆竞发,亮点纷呈。德州市实施“进会、入社、上链”,引导贫困群众加入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产业链条,促进贫困群众的稳定增收;滨州市把产业扶贫纳入农村产业振兴大局,与发展特色产业和培植龙头企业相结合,使产业扶贫项目不仅成为增收的途径、就业的载体、脱贫的“家当”,更成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
据统计,山东三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198.4 亿元,年增幅保持 10%以上,发放扶贫贷款 149 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 1.1 万个,建设扶贫车间 3437 个,年均带动贫困户 43 万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就业。
连日来,菏泽市定陶区郑庄行政村扶贫车间内,缝纫机声“哒哒”作响,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紧张有序地缝制衣服。该车间长期与一家服饰公司合作,主要加工制服、睡衣、各类出口服装等。正在忙碌的马春莲笑着说:“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马春莲的丈夫因患病不能外出打工,生活的重担压到了她的身上。两年前来到扶贫车间上班,现在每个月工资 3000 元。
扶贫车间作为地方产业扶贫的探索,为帮助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稳定脱贫提供了新思路。山东在全省各地积极推广“扶贫车间”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既满足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动能。
3 3 、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
“每年都能领扶贫大棚收益分红,有了这些分红,以后生活更有保障。”说这话时,已经脱贫的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沙岭子村村民伊传国满脸笑容。2016 年,伊传国将自家 1.5 亩土地流转给村里建扶贫大棚,每年能拿到土地流转费用和扶贫大棚项目分红双份收益,加上低保、合作医疗补贴,现在他家已经实现了稳定脱贫。
伊传国一家顺利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得益于临沂市扶贫办创新建立以“四权分置”为核心的扶贫资金资产管理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沂先后投入资金 21.9 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 3550 个,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 27.3 万户。大量的扶贫投入形成的扶贫资产,不能是“一锤子买卖”,怎么才能管好、用好,让贫困户长期受益?
边摸索边总结,边实践边规范,临沂市逐步探索建立了以“四权分置”为核心的扶贫资金资产管理长效机制,“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承包户、收益权归贫困户、监管权归镇政府”,走出了一条产权明晰、循环使用、稳定收益的新路子,有效保证了扶贫资金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贫困村增收、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脱贫不是为了一时“达标过线”,让每个人永久远离贫穷才是最终目的。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最后关头,山东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着眼长远,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扶贫路上不落一人。”山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崔建海表示,今年山东将进一步健全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监测预警和动态识别,对可能致贫和返贫的困难群众及时开展帮扶,有效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今年以来,全省有 2881 人纳入即时帮扶范围,全部落实了相关帮扶政策。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山东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接续。2019 年 7 月,山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持政策》,围绕村庄规划、合村并居、土地、财政、金融、人才、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脱贫攻坚、考核等 10 个方面,制定了 24 条具体政策。
地处鲁西南的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青山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村集体经济薄弱,是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
该村依托青山景区项目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有利契机,硬化主要道路4000 余米,胡同6300 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0 余盏,贫困户依托光伏发电和青山旅游景区扶贫项目分红,每年稳定获得收益 8000 余元,脱贫安全有保障。2017 年年底青山村实现了“五通十有”目标,即: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和信息、有旱涝保收田、有致富项目、有办公房、有卫生室服务、有卫生保洁制度、有学前教育、有文化活动室、有健身场所、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就业保障措施。通过项目带动、经营性资产、扶贫资金带动,村集体收入达到 17.5 万元,贫困村完成脱贫摘帽。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不断改善贫困户住房保障、室内外卫生及周边居住环境问题,青山村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居环境“三清四净一规范”提升活动,采取奖励机制,鼓励贫困户自
己动手打扫房前屋后和室内外卫生,改善居住环境。扶贫工作重点村一举蝶变为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
一个都不少,一起奔小康。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山东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着告别贫困共享小康的美好篇章。擂响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鼓点,伴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齐鲁大地的广袤田野上正升腾起崭新的希望。
(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上一篇:坚决交上脱贫攻坚满意答卷
下一篇:脱贫攻坚贵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