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菁选3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五、评价设计:本课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重点放在多种方法识字和指导朗读上,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并体会节日的气氛。
六、教学准备:生词卡片、课件、字帖。
七、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背古诗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相机指导、端、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交流识字方法。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读。想一想第一段讲了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并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说得真好,通过“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三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
师:是啊,多么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生读,及时评价。
(2)师:这样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么样的?(清香)
你是从那句话中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
指导朗读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清香,吃起来怎么样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又黏又甜)
(4)多么有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这一段。指生朗读。评价指导。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有什么样的特点?(花样多)
你从哪一句中看出来的?
练习句式“除了...还有...”
4.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学习第四段。了解屈原。
5.朗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真”字。
1.学生书空笔顺。
2.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八、课堂检测:
九、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色香味
花样多
十、教学反思:
1.教学伊始,直接导入,直接简单,通过谈论*传统节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端午粽》这篇课文。
2.第二段主要从“色、香、味”着三方面学习外婆包的粽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去体会并反复让学生朗读体会。效果较好。
3.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时间关系处理的略显仓促,还有待改善提高。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1.导语:老师出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粽子)问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呢?(农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想不想大声读给同学听?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我要请几个小朋友?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习,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习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2)读生字。
师:瞧,粽子宝宝出来和大家见面了,粽子宝宝说叫对了它的名字,它就会和你回家了,我们来叫叫它的"名字吧。开火车读字。
四、练习书写
1.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猜一猜是哪个字?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书写“米”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与父母一起查找关于屈原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3
一、童谣导入,说“已知”
1、师生板书“节”字。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而“端午”是指整个大热天的开端。
设计理念:本环节利用扩词法识“端”字。利用扩词法学习汉字,积累一些常用词语,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同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归类梳理“端”的字义,理解新偏旁“立字旁”的形旁意义,多方位地了解“端”的含义,使汉字的学习不浮于表层,这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3、对于“端午节”,你知道(板贴: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设计理念:“知”是本课生字,“知道”是本课出现的新词。本环节利用“知道”一词统领整篇课文的教学,以三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来搭建本课的教学框架。这样的设计,既复现了生字“知”,也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原点、兴趣点、障碍点,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更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
4、揭示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去了解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吃端午粽。补完课题,读课题,正音“粽”。
二、三读课文,说“新知”
(一)初读课文,学字读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一组与“一”相关的词语。
①按变调规律将本文中与“一”相关的词语分成两组,读一读:一到端午节一锅粽子一颗枣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一小篮②回忆变调规律儿歌,做做动作背一背:“单独时,**走;遇四声,向上冲,搭座山;一二三声前,往下滑,开朵花。”
③去掉“一”的拼音,打乱顺序,再读一读。
④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一读。
设计理念:“一”的变调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多次,从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一文初探规律,到《大小多少》中复习读法,再到第6课《树和喜鹊》中的读法巩固等等,孩子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但读错的现象还是频频出现。这篇课文中带“一”的词语共有7个,并出现在很多难读的长句子中。所以,很有必要再次进行“一”的变调规律的复习巩固。
(二)二读课文,读好长句
1、读好长句子——“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带有“一”的短语,因为之前已经落实了词语朗读,连起来读一遍即可。着重学习汉字“米”。
①“粽”字是什么旁?认识“米”字:出示图片与字源。
②你知道有哪些“米”字旁的字?学生交流,同时梳理与补充:粽、粮、粗、精、粉……教师小结:米字家族比较庞大,一般都与米、粮食有关。
2、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理念:读这个长句子,先让学生思考:句子为什么有长短?使大家认识到句子长是因为内容多,然后采用内容分解法,利用插图和句子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先写的是粽子的外面,然后写里面,最后写中间。于是,在学字、学词、读句的有效统整中,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既能促进理解,又能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①一看插图、读句子,圈出粽子的三个组成材料,读准音:箬竹叶、糯米、枣。放入句式有序说话:“粽子是用()包的,里面裹着(),中间有()。”
②二看插图,自主加上形容词来说说:()的箬竹叶、()的糯米、()的枣。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形容词,把物品写有趣了,请你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③发现填进去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表示颜色的词(板书“色”),都是叠词。体会表达的趣味:一句话中,用叠词的形式形象地写了粽子的颜色,把粽子写漂亮了,读起来还顺口,连起来读读整句话吧!用各种方式展示读:同桌读、比赛读、挑战读、看着句式背诵……
④三看插图,利用句式背句子。
设计理念:利用插图,可以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确认事物的本质,丰富认知的内容。孩子们可以在插图中清楚地认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唤起生活前经验;也可以通过插图,认识与文字对应的新事物,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结合插图与长句,通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的有层次引导,让儿童仔细地、有序地观察插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对儿童理解语言有很大帮助。儿童通过“将语言变成画面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记忆力和想象力。
3、读好长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读读句子,这句话写了粽子的什么特点?表演创编朗读活动。
4、读好长句子——“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理解“分给”:利用教具“一篮粽子”,把粽子的图片一个个分给小朋友们,出示“分”字,像这样,把整体用刀切开或取出一部分,就是“分”。复习已学汉字:指生上台领读粽子背后的汉字,质疑释疑,同桌互读过关。
设计理念:在习字学词时,加入一些游戏元素,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性学习是低年级孩子的最爱。
5、写字指导:
这篇课文中有好几个字的字形就是一幅图。出示图画,学生猜字。照样子写字。
设计理念:写字就是画一幅漂亮的画!这样,将枯燥的写字指导转化为学生喜欢的写字练习,使练习变得好玩起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效率。同时,像这样用溯源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呈现这些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历程,满足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奇天性,引起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在书写过程中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培养汉字文化意识。
(三)三读课文,梳理脉络
连起来读读整篇课文,说说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了什么收获?相机梳理板书。
三、诵读童谣,说“欲知”
1、其实,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有很多习俗呢!读《同步阅读》中的《端午童谣》。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2、学生说“欲知”:读了童谣,你想了解什么?
3、课外延学:根据这些疑问,请到课外去找找相关故事,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话端午”活动。
设计理念:在阅读中实现统整的教学。认知统整,了解除端午粽之外更多的民风民俗;诵读统整,结合《端午童谣》习得文本之外的童谣、儿歌;课外活动统整,结合学生的生活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实现课堂教学指向生活、指向生命的“大语文”格局。
点评——理念:教学设计之“魂”
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课堂教学的实施关键在设计。而课堂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又应当在哪里?是教学过程的编排吗?不是的,应当是设计的理念。也就是说,不只是“怎样设计”,而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虽然一个好的设计为一些教师现成搬用,现在还不是个别现象,但对于更多教师来说,他们希望能够借鉴思索的并不是“设计”本体,而是这样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如果设计本身只是“术”,那么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才是“道”。有了“术”,不等于得了“道”,只有得了“道”,才能灵动而有创意地去驾驭“术”。
品评本案的一个亮点,就在于它不只是展现设计的方案,而更在于传达这样设计的理念是什么。为了强调,设计理念的部分一律加上标题“设计理念”加以强调,并用不同字体以示醒目,还用括号标注,这是对“设计”不可缺失的理解。综观它的设计理念要点:一是节气教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识字与阅读理解的一体化推进;三是在重点、难点处(长句子)精准发力,使阅读教学从面面俱到的传统弊端中走出来,实行“精准滴灌”;四是对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统编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五是实现阅读教学在“统整”中“跨越”的教学思想,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生活情趣,实现从“小课堂”到“大语文”,见“真能量”。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知识、凝聚智慧、纵横信息、大开脑洞的创造性活动。真正要让教学设计成为育人之本,成为教师优课创作的“母体”,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设计”本身,而是为什么要作这样设计的背后的思想。
理念才是教学设计之魂,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