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
臧春霞
[摘 要]小学数学练习课在整个数学课程中权重很高,但对于练习课的教研活动却很少。要上好练习课,搞清练习目标、题型设计、讲解重点是关键。将练习课教学作为课题,开展一系列研究,初显成效。
[关键词]练习课;小学数学;课时目标;任务清单
人教版教材第六册第104页至105页“解决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通过解决问题,学会采集分析数学信息,并能够采用不同方法灵活解决两步计算问题;2.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系列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大致建立解决问题的通用思维模式;3.培养数学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4.培养解题后检查的习惯,提高答题正确率和增强自信心。
人教版教材“倍数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通过练习,深入体会“倍”的概念含义;2.运用画线段图的途径,沟通“求A数是B数的几倍”“求A数里含有几个B数”“A数的几倍是多少”“求几个几是多少”等不同表述之间的关系,初步感悟数形结合思想;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展示等学习活动,培养问题意识。
上述两个案例中,“解决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乍一看似乎并无不妥,细细品味,发现均为万能目标,毫无特色,这样的教学目标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可量化性。相比之下,“倍数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更切合实际:首先问题具体而细致,问题类型和范围已明确指出;其次训练方式具体,侧重于画线段图。
一、定位练习课的课时目标
充分考虑学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明确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比如“乘法分配律的练习课”,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将分配律和结合律混为一谈,且在乘法分配律的迁移类推存在形式上认知的矛盾。如(a+b)÷c和a÷(b+c),为什么前者可以类比分配律解答而后者却不行,一旦掺入带有引诱性的数据,学生必然中招。可见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代数形式辨识不明,类似于[12+13]×2×3=[12]×2+[13]×3的错误三番五次地出现,就说明了一切。如果先深入剖析这些疑难点,再来确定教学目标,那就更具有针对性了。
从知识的整体构架着眼:教学时必须考虑到知识的承前启后作用。以“倍数问题练习课”为例,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涉及倍数的三类题型是分散编排在不同学期的,二年级上册学习“倍的认识”与“求A数的几倍”的问题,二年级下册学习“求A数是B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已知A数的几倍的具体值,反过来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则是编进三年级下册。因此有二年级学生形象贴切地归纳解题秘诀:“当‘倍字现身于条件中,做乘法;当‘倍字在问题中露面,做除法。”学生这种片面的认知都是教材编排失当造成的。对此,笔者在二年级下册“倍数的练习课”中整合三类题型,从根源上切断学生机械套用的念头。
二、设计练习课的任务清单
练习课大致可以分为筑基训练、专题训练、综合训练及拓展训练四大流程。但各个流程怎么选题,如何将零散的素材整合成目标,高度凝练集中的系统任务是练习课成功的关键。下面这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就是将几组彼此割裂孤立的材料整合成一个系统任务的。
1.基础练习
(1)口算。
3.综合练习
刘德华正版唱片每套24元,音乐学院要采购刘德华正版唱片63套;周杰伦正版唱片每套42元,音乐学院要采购周杰伦正版唱片36套。买刘德华正版唱片要付多少钱?买周杰伦正版唱片要付多少钱?
在解决问题中指引学生发觉:24×63与42×36的积相等,观察后推测“两个因数的十位、个位数字分别互换后,积不变”,然后举例检验。
4.拓展练习
将2、3、4、5四个数字平均分成两组,各组分别连成两位数,并求积:①如果要使乘积的末尾是2,请你列式并求積;②如果要使积最小,求出这个最小的积。
上述课例中,四大流程就是一个任务清单,难度逐渐递进,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
三、组织与推进练习课堂
1.什么时候讲解
【案例】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练习课
教师展示一长方形,要求学生分别指明和描述它的周长、面积。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长乘宽得出的是面积?”
学生答复后,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出示图形,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分别计算周长和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提问:“求周长时,乘2是什么道理?(演示课件)求面积时用长乘宽又是什么道理?”(课件演示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区别周长和面积:以线量线,以面量面)
上述练习课与新授课极为相似,这样的练习课并不少见,教师为了防止学生陷入误区,讲解时滔滔不绝、面面俱到,每逢题型有变,必先警告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成功避开陷阱,没有丝毫差错。这样做只会剥夺学生独立应对困局的能力。因此,笔者更推崇先练后讲,精讲多练。
2.什么地方要精讲多练
教师必须明确一组题的关键点,而不是全面铺开、无微不至,课堂四十分钟要用到刀刃上,如放在概念理解偏差、算理理解失准、算法运用失误等地方。如有一节计算练习课的基础训练,教师先让学生口算,待学生口算之后,再直接选择一份错误的解答投影展示。教师要求学生核对,学生发现一处错误,教师就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回顾算理,重演算法。这一讲题的过程,教师不轻易开口,尽量让学生代言。
3.如何知道学生会了没有
练习课中往往缺少重要一环,那就是当堂检测,也就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需要到第二天学生递交作业后才能反馈给教师。这显然有些滞后,不利于对学生的纠正和指点。因此,要设计当堂检测作业,以便教师及时调研诊断,及时评改指正。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练习课小学数学优化设计,改进练习课格局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20年1期)2020-02-28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速读·中旬(2019年5期)2019-06-03结合学教实际实施精准练习读天下(2018年19期)2018-10-29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读写算(2018年1期)2018-07-05试析小学数学课后练习的多元化设计思路新课程·小学(2017年12期)2018-03-07高中数学新授课中练习课教学有效性思考考试周刊(2017年15期)2017-12-08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学习导刊(2017年4期)2017-10-2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南北桥(2017年15期)2017-09-05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南北桥(2017年15期)2017-09-05如何让数学练习课更精彩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36期)2017-03-31下一篇:论心理效应在教学与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