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学观下的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秦瑾 吴静 刘家琪
【摘要】传统的余弦定理教学中,几何法、向量法、解析法的推导教学屡见不鲜,且对学生的知识广度要求较高.而张景中院士提倡要优化数学课程结构、重建三角体系,使知识更加适宜教与学.在教育数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正余弦的转化设问,构建等式,将三角部分的知识一线串通,形成一种新颖的相对独立、不依赖旧知识、不需要技巧性的余弦定理教学新方式.
【关键词】余弦定理;教育数学;新方式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PPZY2015B109)”经费资助.
数学教学的改进有时是方法的改良,有的是内容的改造.张景中院士提倡优化数学课程结构,重建三角体系就是一个开创性的成果.
一、余弦定理傳统教学简介
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除了求解三角形问题的重要功能之外,还藏有丰富的奥秘[1],余弦定理被安排在高中教材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二节部分,正弦定理之后.
余弦定理的教学多是复习引入、生活情境引入,希望从新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思考探究,再从新的角度采用不同的证明方法对余弦定理加以证实,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知识间的联系.比如,王志国视余弦定理为主干知识节点,开展微专题“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2];昌明从勾股定理出发,以猜想发现为先导进行余弦定理课堂教学设计[3];龚有顺则基于知识、认知和教学“三序合一”理论进行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4].
余弦定理的证明,有通过向量的加减运算得到所要求的边的向量表示,然后运用求向量的模长的方法来进行探究的向量法;运用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和正弦定理asin A=bsin B=csin C来探究的几何法;对三角形建立直角坐标系,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来探究的解析法[5].
无论是课题引入还是定理证明,余弦定理的教学,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向量、坐标系等知识掌握牢固并能灵活运用,或需要化归为正弦函数解决,必须熟练掌握三角恒等变换.因此,传统的余弦定理教学对学生知识广度的要求较高,同时从新角度引入余弦定理的证明也需要一些技巧性,需要学生对新问题的解决思路有足够的洞察力.
二、重建三角体系下余弦定理的知识解读
张景中院士的重建三角体系,称余弦定义为余角的正弦,并根据正弦的性质推导出了余弦的相关性质[6].在新教学体系中,余弦定理安排在九年级上册,位于正弦体系和余弦的定义与性质之后,可以看出整个余弦部分内容的教学都是建立在正弦教学基础之上的.
本文所提供的引入和证明方法直接从前面所学的正余弦内容出发,类比正弦的教学发展过程引出,得到相类似的等式,再通过等式的运算变化得到结论.此方法不同于传统证明方法,不需要运用其他章节的向量、坐标系等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而直接在所学过的正弦体系和余弦定义性质的基础上展开,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起点要求低,同时能够将三角部分的知识一线贯穿,思维更加流畅自然,更易于教与学,并且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细致观察的能力.
这里虽然探讨的余弦定理的推导,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正弦定理推导的理解,但为我们找到了一种相对独立、不依赖有一定理解难度的旧知识、不需要技巧性的教学新方式.
三、教育数学观下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本文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推导,从正弦定理的表现形式出发,通过将表达式的正弦替换成余弦设问,进而对等式进行相应的变化,最终得到余弦定理的表达式;然后再通过一些小问题来研究余弦定理的一些推论;最后以课堂小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目标】
1.理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并能借助余弦定理了解相关推论.
2.经历正余弦的转化设问、变换等式推得余弦定理的过程,发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讨论和转化的思想.
3.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感受三角、几何、方程的相关性,体会数学的环环相扣以及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推导、余弦定理的推论.
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引入
【教师引语】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正弦与正弦定理的相关知识,通过上一节课,我们也掌握了余弦的定义和性质,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否有余弦定理存在呢?接下来我们先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内容.
如图所示,在△ABC中,自顶点A作高线AD,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定理表示AD:不论∠B和∠C的大小如何,总有b·sin C=c·sin B=AD.
教师提问:若将上述表达式中的正弦换成余弦,等式还成立吗?若不成立,可以得到什么?
【设计意图】从正弦定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出发构建等式,既带领学生回顾复习了正弦定理,也再一次彰显了正弦的特色.余弦的教学依赖于正弦,通过将正弦转换成余弦设问,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过渡到余弦定理的探究教学上,逻辑清晰明了,教学自然流畅.
2.新知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教师解答图中三种情形: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三个等式之间的联系,并进行课堂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在三种不同情形下,都成立一个相同的等式:c·cos B+b·cos C=BC=a.
【设计意图】将最初构建的表达式中的正弦换成余弦,学生会发现等式不成立,并且不同的三角形中也有不同的等式成立,但通过教师最后总结,启发学生寻求本质,发现共性,为进一步推导余弦定理做铺垫,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发展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轮换三角形顶点的字母,可以得到:
在任意△ABC中,若以对应小写字母记为各角的对边长,就有
从上述三个等式来看,如果把三角形的三边当成已知数,把三个角的余弦当成未知数,那么(1)式就成了一个三元联立一次方程组,可以利用加减消元法或代入消元法将方程转化成二元方程来解,此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提供额外的特殊解法,展示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轮换三角形的字母,得到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将余弦定理的推导简化为解方程组的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解法,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学生有能力用消元法解出方程组,但是教师提供一种特殊解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拓展提升
余弦定理的出现,给出了表达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新方式,新的公式总有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教师可连续发问:
问题1:如果考虑一些特殊情况,我们从余弦定理可以推得哪些结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正弦和角公式从∠C为直角推出a2+b2=c2,在学习了余弦定理之后,进一步知道,从a2+b2=c2也可以推出∠C为直角,即在△ABC中,a2+b2=c2的充分必要条件是∠C为直角.学生对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问题2:已知△ABC的三边a,b,c,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积?
在传统的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中,我们普遍运用正弦面积公式进行求解,但在只知三边,却不知角度的情况下,怎么求解呢?能否利用余弦定理及一些三角公式推得新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先自主探究,并给予提示,能否利用角化边以及角的等量关系来消灭公式中的角?教师给予解答:
由此可见,公式的组合使用能够得出许多奇妙的结论.
【设计意图】当得到了余弦定理之后,就可以借助這个有用的工具得到更多有趣的结论,让学生感受到知识间的关联性,适当地拓展提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也能满足资优学生的学习需求.
4.课堂小结
【教师结语】本节课我们由正弦定理引入,通过正余弦的转化设问,进入余弦定理的探究中,我们通过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得到了余弦定理,并进一步探究了它的一些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三角、方程、几何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完本节课之后,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论,更要能够学会运用旧知识发掘新问题,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思维.
基于教育数学思想下的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教学设计,以三角部分的知识为出发点,一线贯穿,环环相扣,有其超出于传统的亮点,值得我们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志鹏.余弦定理 不得不知的奥秘[J].中学数学教学,2019(1):41-43.
[2]王志国.微专题“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数学教学通讯,2020(9):23-25.
[3]昌明.以猜想发现为先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探究[J].数学通报,2016(7):25-27+39.
[4]龚有顺.基于“三序合一”理论的高中数学教学——以“余弦定理”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21):8-11.
[5]徐飞.在定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案例研究——以《余弦定理》课堂实录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6(24):5-7.
[6]张景中.一线串通的初等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80.
猜你喜欢余弦定理广义余弦定理东方教育(2017年10期)2017-08-04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等价性证明文理导航(2017年20期)2017-07-10巧用余弦定理解答数学题未来英才(2017年1期)2017-05-02正余弦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正余弦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在应用中的误区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19期)2016-11-22正弦、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6年9期)2016-05-14正、余弦定理的运用例析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4年5期)2014-05-28解斜三角形中正、余弦定理的应用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2009年7期)2009-11-23解析法证明余弦定理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2009年3期)2009-04-30下一篇:关于贝叶斯公式的一种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