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

|来源:网友投稿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  它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尤其是背诵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背会了,下面就我教学本课的思路做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

  它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尤其是背诵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背会了,下面就我教学本课的思路做个反思。

  因为本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也能结合文末“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这句话,从文中具体找出翻越老山界到底难在哪儿。通过文中具体语句的朗读、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吃饭难、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这四个方面,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感受到了红军精神,对红军的崇敬、敬佩之情也就就油然而生了。

  文中需要背诵的段落:“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堂背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我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

  1、读读这段中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普遍认为:“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几句是最美的,为此,我引导学生赏读优美语句,然后再限时自由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此外,还有没有喜欢的语句,生抢答: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然后赏读,说说喜欢的理由,之后再限时背诵。尤其是分组、男女竞赛背诵,更加速了学生背诵的进程。

  3、这段仅仅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吗?生抢答:还有人物的活动,然后找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读读、背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样,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学生既赏读了优美语句,又明白了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还在有限的课堂轻松的背会了课文,真是事半功倍。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2

  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 把握教材,我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5篇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1

  在前不久我执教了《孔子拜师》一文,深深地被孔子这种勤学好问,孜孜以求的 学习精神而感动。在执教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学生在读中悟情,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体味和揣摩出课文内在意蕴。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通过深情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课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课文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便可以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升华。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贵情浓”,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感悟为主”。在阅读中,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都应该以读为凭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在读中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读中倾听文本,质疑文本,解读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这撞击是触动,真正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雪猴》,我能很好地体会到这一点。师:大家刚才都把《雪猴》这篇文章认认真真地读了一篇,而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现在请你们来谈一谈。生: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雪猴的热情好客,关心体贴边防战士,有灵性、好模仿,会进行天气预报等事例,表现了雪猴与战士们之间的深情厚意。(我称赞他概括得简练、完整,而且语言表达得也很有条理。)生:老师,我概括得比他还简练(不服气),我只要用两个字就可以。(脸上写满自信)师:哪两个字呀?(我有点儿不相信。)生:猴情! 师:哦……能说说理由吗?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雪猴同战士们之间的密切关系,雪猴关切战士的安危,体贴战士的生活,为战士们预报天气;所以用“猴情”两个字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由充分,叙述完整,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又传来许多一样的声音:老师,我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让他们到黑板前板书,只见他们认认真真地写着:密切、友情、情谊……透过他们稚嫩的字我明白他们都读懂了。生:老师,我只要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师:什么字啊?(此时我对学生充满信心。)这位学生不急不慢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的中心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师:说说理由!(我止住了他的脚步。)生:文章虽然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雪猴对战士们的深情厚谊,但我觉得,这个情谊是双向的,也有战士们对雪猴的情谊。因为只有战士爱雪猴,雪猴才会那么深爱着战士。刹时班上掌声雷动。

  短短的话语却道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的最大好处——人爱动物,动物将回报于人,更加地去爱人,“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大家发自肺腑的掌声中也让我体会到了,学生都读懂了,都听懂了那位学生话里更深层次的含义。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培养有个性的人,我们的放弃也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比如在本课一开始,让学生先说说动物的名称,这样可以复习学过的部分生字。然后,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习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整堂课我还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一个字,而不是把写字放到另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写字的难度,每节课都动笔写一两个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地把字记牢、写好。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关于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怎样才能读得深入,怎样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导学生读好一句话时,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们读出感情。如指导“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形成一定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时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和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师生、生生引读、对读;加上动作表演读:小组内评读、推荐读、“比尾巴”表演赛)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一样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4

  《雨点》是一首简短的儿童诗,描写了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不同的状态,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充满童趣。我讲授的是《雨点》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帮助学生认清本课的生字(包括一类字和绿色通道的生字)并学写四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如何抓住重点,巧妙地突破难点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结合课后与教师们的交流反思,将自己的思考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整堂课层次清晰,以词语为主,主要有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三个部分。在教授词语时,配以生动的画面,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再让学生结合说说自身生活中的感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在读好词语的基础上,再将词语带到课文中,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写字教学中,将同偏旁的生字放在一起,分成“海”“洋”和“跃”“跑”两组,根据相似的字形进行教学,总结写字要领,使学生更好地写好生字。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临写相结合。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生动。富有经验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课堂的气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而我自身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尤其是评价语言,不够准确,而却显得单薄,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朗读课文不够充分。

  这首儿歌的字词简单,所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文的朗读,可将词语的讲解穿插到课文的朗读中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课堂上没有能够全面关注到回答问题不够积极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小部分的学生怯于举手,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我没有能及时地的关注到这一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

  4、写字教学不够到位。注意到生字的规律,进行归类的教授,但是没有能够指导学生记忆生字。

  三、改进措施。

  1、根据班级学生的差异,认真思考,准备教案。备教案重在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前做好认真准备和细致思考,并且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次地制订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时注意积累教学语言,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姿势,一句话语,给学生以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简化自身的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适当的引导。课前多思考,力求自身的教学语言生动、准确、简炼,结合体态语言,更好地推动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

  3、关注不爱举手的学生和暂差生。在课堂上多给不爱主动举手的学生和暂差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课后多他们交流,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动脑筋思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也要及时指出不足,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上多以眼神和手势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班级上培养学生爱举手发言的习惯。

  4、关注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记忆写字的方法,总结写字的规则,将同一类型的字放在一起教授,引导学生观察。另外,读写姿势也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5

  对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是他们的入门课,也是基础课,所以必须让学生开始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情况着手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学习抽象的拼音,接受并熟练地拼读音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拼读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借鉴并运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拼音教学应把图文、形、音三者结合记忆。

  冀教版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并不怎么枯燥乏味,原因是每一课都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儿歌。学习字母时先从儿歌入手学生感兴趣积极性较高,教材也提供了很好的插图,合理利用起来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e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拼读儿歌,小组互相帮忙,这样学生学起来都比较轻松,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再出示图画:一只漂亮的大白鹅。我充分借助插图调动孩子的兴趣,通过讲故事、看插图、编顺口溜,让他们在快乐中,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愉快的认读、书写,准确而迅速的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

  2、形近字母比较记忆。

  汉语拼音是符号文字,由一些固定的字母笔画组成,包括左半圆、右半圆、长竖、短竖等等。在教授由这些笔画组成的b、p、d、q等字母时,可将这四个字母分成两组启发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组形近字母在比较时,可以引导学生想:b—p都是右半圆,听广播(b)天线往上拉,泼水(p)水往下流;d—q都是左半圆,马蹄(d)向上带土,气球(q)下边拉绳。还可同时加上手势和口诀:右下半圆b,左下半圆d,右上半圆p,左上半圆q。学生在边看、边说、边比划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两组字母的记忆。两个相近字母一目了然,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3、讲故事

  讲故事学生最爱听,生动有趣,容易记忆。能够帮助儿童在听故事中获得知识,形成记忆,如学习jqx和ü相拼的规则时,我就讲了jqx三兄弟很调皮的故事让学生记忆jqx和ü相拼的时侯去掉两点。学生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记忆深刻。

  4、游戏中学习

  一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根据学生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的特点,我将枯燥无味的复习巩固方法换成找朋友、开火车、比一比、猜一猜、变魔术比赛等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拼音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2)

——《老山界》教学反思

《老山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山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山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派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1906年~1996年),*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中央*处*、*副*、*中央宣传部部长、*长等职,是**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内的大秀才。*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二、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5、小结:

  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三、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小结:

  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老山界》教学反思2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段落。

  设计说明:这个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红军一起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合理的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赏析背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阅读思考。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没吃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二、分析文章,体会精神,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难”,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感受。

  三、精致品读,揣摩细节。

  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他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四、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方法。

  (2)学生展示行军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那里,为什么?

  五、课后学习: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段落。

  活动课设计

  设计说明:设计的核心是片段仿写。仿写可以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写促读。最后一个版块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更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可以落得更实些。

  教学步骤:

  一、摘取精彩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1)仿写用声音表现寂静的方法:示例: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运用的是以声写静。因为静极了,才会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练习: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2)仿写一个博喻的句子。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

  (3)仿写变换立足点和角度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示例: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下,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腰,观察角度是既有仰视又有俯视。

  练习: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子,从什么角度拍摄的。

  (4)仿写巧妙生动的词语运用。

  示例:远远的还听见敌人的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一词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人的蔑视,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精神。

  练习:打开自己的作文本或日记本,仔细品读自己的文章,看看能否在一些句子中换用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词语。

  (5)从课文中自主选择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进行仿写。

  二、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三、带着写作问题,再次品读文章。

《老山界》教学反思3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4

  本节课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课前我利用班级空间发布课前学习微课和导学案,让学生翻转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背景资料、课前自学等问题大胆放给学生,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圈点批注进行自学。课堂上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增强了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围绕重点问题设计了新颖的教学活动,学生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让学生进入红军长征的情境中,让他们以宣传队的名义介绍老山界,介绍遇到的困难,鼓动战士们克服困难,从培养宣传员的角度指导学生赏析语句做批注,体会长征精神。最后设置了情境,让学生讨论现在是否还要学习发扬长征精神,鼓励学生写探寻老山界的推荐语,因为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体来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将离学生较远的文章讲得兴趣盎然,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在课堂上我虽然运用了新颖的形式教学文章,但是总感觉学生未能融进文章中去,我反复观看录像、思考,认为还是对学生点拨的不到位,未能点到学生心头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后应该在如何点拨学生上多学习名家的经验。

《老山界》教学反思5

  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 把握教材,我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 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 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老山界》教学反思6

  一、 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 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宣传部部长、*副*、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老山界》教学反思8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尤其是背诵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背会了,下面就我教学本课的思路做个反思。

  因为本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也能结合文末“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这句话,从文中具体找出翻越老山界到底难在哪儿。通过文中具体语句的朗读、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吃饭难、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这四个方面,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感受到了红军精神,对红军的崇敬、敬佩之情也就就油然而生了。

  文中需要背诵的段落:“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堂背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我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

  1、读读这段中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普遍认为:“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几句是最美的,为此,我引导学生赏读优美语句,然后再限时自由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此外,还有没有喜欢的语句,生抢答: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然后赏读,说说喜欢的理由,之后再限时背诵。尤其是分组、男女竞赛背诵,更加速了学生背诵的进程。

  3、这段仅仅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吗?生抢答:还有人物的活动,然后找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读读、背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样,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学生既赏读了优美语句,又明白了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还在有限的课堂轻松的背会了课文,真是事半功倍。

《老山界》教学反思9

  老山界是*的一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文中较好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景文字优美吸引人,值得学生借鉴赏析。

  上完这节课,本人作了如下回顾反思。

  一、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引导得当。

  如何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据此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用了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翻山,直到哪里结束。通过指导,学生既对红军翻上过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记叙顺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列表了解经历的困难,直观形象。

  如何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要了解课文情节,从文中概括困难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难。最后分析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了红军的哪种精神。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在对课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写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以声衬静的手法的赏析摹写。

  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学生从文中看出是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并说出了这种手法的妙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文中遇到用这种手法的语段,从中概括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写片断。最后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全班交流点评。

  这节课上完,感觉还有一些字词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语境中的含义,在以后的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练习。

《老山界》教学反思10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3)

——《老山界》教学反思

《老山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山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山界》教学反思1

  本节课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课前我利用班级空间发布课前学习微课和导学案,让学生翻转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背景资料、课前自学等问题大胆放给学生,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圈点批注进行自学。课堂上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增强了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围绕重点问题设计了新颖的教学活动,学生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让学生进入红军长征的情境中,让他们以宣传队的名义介绍老山界,介绍遇到的困难,鼓动战士们克服困难,从培养宣传员的角度指导学生赏析语句做批注,体会长征精神。最后设置了情境,让学生讨论现在是否还要学习发扬长征精神,鼓励学生写探寻老山界的推荐语,因为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体来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将离学生较远的文章讲得兴趣盎然,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在课堂上我虽然运用了新颖的形式教学文章,但是总感觉学生未能融进文章中去,我反复观看录像、思考,认为还是对学生点拨的不到位,未能点到学生心头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后应该在如何点拨学生上多学习名家的经验。

《老山界》教学反思2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3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派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1906年~1996年),*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中央*处*、*副*、*中央宣传部部长、*长等职,是**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内的大秀才。*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二、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5、小结:

  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三、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小结:

  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老山界》教学反思5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故事完整,思路清晰,教起来比较轻松自如,尤其是背诵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背会了,下面就我教学本课的思路做个反思。

  因为本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也能结合文末“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这句话,从文中具体找出翻越老山界到底难在哪儿。通过文中具体语句的朗读、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吃饭难、走路难、睡觉难、处境难这四个方面,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感受到了红军精神,对红军的崇敬、敬佩之情也就就油然而生了。

  文中需要背诵的段落:“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当堂背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我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

  1、读读这段中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普遍认为:“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几句是最美的,为此,我引导学生赏读优美语句,然后再限时自由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此外,还有没有喜欢的语句,生抢答: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然后赏读,说说喜欢的理由,之后再限时背诵。尤其是分组、男女竞赛背诵,更加速了学生背诵的进程。

  3、这段仅仅对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吗?生抢答:还有人物的活动,然后找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读读、背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样,将大段的背诵化整为零,学生既赏读了优美语句,又明白了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还在有限的课堂轻松的背会了课文,真是事半功倍。

《老山界》教学反思6

  推荐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把握教材,我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证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30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30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三、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宣传部部长、*副*、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老山界》教学反思8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段落。

  设计说明:这个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红军一起长征,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合理的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赏析背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阅读思考。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没吃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二、分析文章,体会精神,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难”,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感受。

  三、精致品读,揣摩细节。

  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他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四、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件的方法。

  (2)学生展示行军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那里,为什么?

  五、课后学习: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段落。

  活动课设计

  设计说明:设计的核心是片段仿写。仿写可以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写促读。最后一个版块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更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可以落得更实些。

  教学步骤:

  一、摘取精彩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1)仿写用声音表现寂静的方法:示例: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运用的是以声写静。因为静极了,才会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练习: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2)仿写一个博喻的句子。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

  (3)仿写变换立足点和角度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示例: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下,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山腰,观察角度是既有仰视又有俯视。

  练习: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子,从什么角度拍摄的。

  (4)仿写巧妙生动的词语运用。

  示例:远远的还听见敌人的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一词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人的蔑视,洋溢着强烈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精神。

  练习:打开自己的作文本或日记本,仔细品读自己的文章,看看能否在一些句子中换用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词语。

  (5)从课文中自主选择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进行仿写。

  二、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三、带着写作问题,再次品读文章。

《老山界》教学反思9

  老山界是*的一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文中较好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景文字优美吸引人,值得学生借鉴赏析。

  上完这节课,本人作了如下回顾反思。

  一、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引导得当。

  如何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据此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用了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翻山,直到哪里结束。通过指导,学生既对红军翻上过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记叙顺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列表了解经历的困难,直观形象。

  如何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要了解课文情节,从文中概括困难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难。最后分析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了红军的哪种精神。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在对课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写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以声衬静的手法的赏析摹写。

  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学生从文中看出是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并说出了这种手法的妙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文中遇到用这种手法的语段,从中概括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写片断。最后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全班交流点评。

  这节课上完,感觉还有一些字词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语境中的含义,在以后的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练习。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按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练习用“渐渐”、“越,越”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组声音,(课件播放雷雨中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雷雨)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5

  课:雷雨(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生答,师板书:雨前雨中雨后)那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谁来帮老师说说?

  二、听声音判断,指导看图

  想不想听听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声音呀?

  (想!)那好,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来老师先播放什么声音再播放什么声音?(先播放雨后部分,再播放雨前部分)

  想看看这三幅美丽的图吗?(分别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画面)大自然真神奇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变化真大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的景象呢?请你说一说(说喜欢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来决定先学哪一部分,引导一个部分,放手另两个部分的内容)

  方案一:(先学雷雨后部分)

  (一)、学习雷雨后部分

  过渡语:(指名说喜欢的画面)这么多人喜欢雷雨后的景象,那我们赶快去感受一下雨后的景象吧!(放雨后景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生1:太阳露出了大红脸。

  生2:小鸟在树枝上唱歌跳舞。

  生3:天空出现了一座弯弯的彩虹。

  师:雨后的景物真是太美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赶快去读一读课文吧,并用笔圈出雨后的景物。

  (生读课文,圈画词语,教师指导)(课件雨后课文)

  1、学完了吗?雨后写了哪些景物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呢?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回答到蝉叫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时,问:蝉在叫什么?青蛙在叫什么?回答到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时,问:有关“彩虹”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雨后的景色写得多好啊!喜欢读吗?带着你们的喜爱只情自己练习把这部分读一读吧,呆会老师请你们来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3、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蜘蛛,蝉或者其他小动物,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演一演?

  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跳上树头欢快地歌唱。

  生2:我是一只小青蛙,雨停了,我—“扑通”一声跳到荷叶上边唱歌边跳舞。

  生3: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爬到网上玩蹦蹦床。

  同学们,雨停后,还有哪些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呢?请大家站起来,选好你要表演的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表演)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后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怎么学习的?先看图,读一读课文;再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再演一演。

  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见上)

  (二)、学习雷雨前和雨中部分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雷雨前和雷雨中部分

  1、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部分的内容了?你能通过读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吗?

  3、交流要点:

  A、雨前部分:当汇报到“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时,相机指导学生比较句子:

  (1)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问: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句说明了一丝风也没有,天气闷热。)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追问: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好?“垂”字。

  和哪个字意思相近,掉、落。为什么要用“垂”?因为蜘蛛是顺着一根丝逃走的,所以用垂。“逃”字可以看出蜘蛛是很快跑掉了。)

  汇报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追问:“越来越”说明什么?说明一次比一次强烈,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

  相机指导比较句子:(点课件)

  (1)、闪电亮,雷声响。

  (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句好,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你会用“越,越”来说一个句子吗?指导造句。

  3、指导朗读

  快要下雷雨了,空气闷得不得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朗读,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中闷热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好,我们现在就采用打擂的方式来比一比。同学们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指读,评价,再读。

  B、雷雨中部分

  能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考考大家吗?

  问题:(如)

  a、为什么第4小节连用了三个“哗,哗,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雨下得大而且急)(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b、为什么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雨太大了,隔着雨帘,树和房子都看不清了)

  c、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渐渐地”?(雨和雷声是慢慢地变小的)

  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雨是怎样变化的?

  相机指导用“渐渐”进行说话练习。师:板书“渐”字,边讲述:“渐”字古时候是“浸染”的意思,跟水有关,所以用三点水,这里的“渐渐地”可以换成什么词?(慢慢地)请大家读一读课文里的这句话,(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小了。谁能给这个句子中的“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是意思不能变。出示:雷声渐渐地小了,雨声也渐渐地小了

  从刚才从大家提的问题和回答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学得很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好吗?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根据老师提的问题,大家读出雷雨的变化,雨刚下的时候既大又急,接着,越下越——大!渐渐地,又变——小了。师:雨是怎么样地下起来的?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看见了什么?渐渐地,渐渐地。

  4、读课文,背诵课文。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神奇。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最喜欢的地方背出来吗?那好,大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加上自己的动作,看谁背得最好!大家准备一会吧!(自由准备)指名背课文。

  5、总结课文,课外延伸。说一说:春雨、秋雨、夏雨是什么样的?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2

  【课前透视】

  课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1961年周*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的满面笑容、傣族人民的兴奋与喜悦在作者饱满的激情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周*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搜集、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一、谈话导入

  *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

  (板书课题)

  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二、图片激趣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对话*台

  一、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二、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翘舌音有“蘸、寿”,*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三、读思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

  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四、练习

  1、填量词:

  一()花炮一()龙船一()花瓣一()象脚鼓

  2、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火红火红

  五、写字

  1、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⑴都是半包围结构。

  ⑵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⑶“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2、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3、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4、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5、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切入举偶

  一、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三、交流

  1、周*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⑴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

  (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⑵想像周*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⑴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⑵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3、周*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⑴*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⑵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祝福什么?

  ⑶练习说话:“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的*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四、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

  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五、实践

  1、查找、搜集周*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六、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的活动。

  “傣”,意为热爱自由和*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建国前,傣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西双版纳为代表的领主经济保存比较完整;德宏、孟连、耿马是代表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景谷、新*、元江等内地的傣族地区地主经济已经确立。

  2、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

  3、漫话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阅读在线:

  绿色的竹楼

  西双版纳,一片翠绿。那儿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把竹楼架高,不但能防潮,还能在楼下养牛喂猪呢!据说,这种建房子的办法,还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族人的呢!

  进竹楼,先得把鞋脱下放在楼梯边,光着脚走在用竹子铺着的地板上,凉丝丝怪舒服的。人们盘腿坐在竹楼里火塘边的竹席上。老年人手拿一根二尺来长的大竹筒把一根小竹签在火塘里点燃,嘴斜着埋进竹筒里,呼噜噜地抽着。原来这是“水烟筒”。

  吃饭时,人们围坐在竹编的圆桌旁。摆在桌上的菜更新鲜。什么“蚂蚁蛋拌酸笋”啦,“油炸青苔”啦,而鸡肉是用香茅草裹着在火上烤熟的。

  走出竹楼,满眼是绿树、鲜花,连围寨子的墙,都是长得又高又绿的仙人掌。

  西双版纳真是绿色的土地。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教学重点: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学难点: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

  1、阅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生词,注意做好记号。

  2、查资料,了解夏洛蒂.勃朗特。

  3、查资料,了解作品《简.爱》,了解它们的大概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悟形象。

  1、师:关于夏洛蒂,文中对她有一个比喻。

  2、学生回答: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3、问:为什么会打这样的比喻?她和仙人掌的命运有什么相同?

  4、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5、交流:

  仙人掌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可以生存。夏洛蒂遭遇到不幸,最终还是成功了。

  6、问:她遇到了那些方面的不幸?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出境的艰难?

  7、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感悟品质

  1、交流:遇到哪些方面的不幸?

  2、回答:家庭生活上和创作上。

  3、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1)学生找出语句读一读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

  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3)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

  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4、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4)理解感悟主人公不服输的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5)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

  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

  (6)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1、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为什么以此为题?

  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3、你体会到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随文巩固文中14个生字及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2、过程与方法: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及最后的献身精神。

  (2)激发学生对少年英雄、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插图“王二小”

  谈话:孩子们,你们认识他吗?对,他就是小英雄王二小,那你们对二小了解多少,谁来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二小的故事。

  2、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然后读一读。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过渡:咱们班的孩子都很优秀,聪明的你们读过课文后知道王二小在干什么吗?

  1、根据学生回答,理解“放哨”。师板书“放哨”

  2、请五个孩子分段读课文,一人读一段。

  [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五幅图画,配上哀伤的音乐,学生读完一段切换成另一幅与本段内容相符的图画]

  3、播放课文朗读。

  4、听完故事,谈感受与滋味。

  预设:难过,气愤,仇恨??

  5、从书上哪一句看出王二小牺牲了?(引导学生找句子)[课件出示第四段课文指导朗读]

  6、用波浪线勾画出王二小牺牲的句子!

  讨论:“死了”与“牺牲了”。

  7、敌人是怎么知道自己上了当的?

  指导学生读相关句子。教师引导,狡猾的敌人为什么会这么笨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

  师:敌人是大人呀,怎么会轻易相信一个13岁孩子的话呢?因为什么?能从书上找出原因来吗?有一句话在暗示我们哟,看谁的火眼金睛能把它找出来!(学生看书找句子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参与理解“顺从”

  [创设情境:日本军官和王二小对话的情境。学生演一演。]

  出示图片,理解王二小的机智与勇敢,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第3、4自然段,读出王二小的镇定、坚强,读出敌人的凶残,读出我们的沉痛和仇恨!

  8、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如果你是王二小,当时你会怎么想?你会往哪个方向带路?为什么?

  (1)相机理解“扫荡”,“叛徒与英雄”。

  (2)课件出示课后“我会读”练习。

  三、看课件,听歌曲,升华情感

  播放多媒体音乐,看王二小被杀害的动画故事,《歌唱二小放牛郎》

  1、师:现在,我们就站在王二小的坟墓前面,你想对王二小说什么?(生发言)

  师:对,就这样聪明可爱、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热爱

  家乡的王二小被敌人杀害了,年仅13岁。他永远离开了亲爱的爸爸妈妈,离开了热爱的村庄、学校、小伙伴和八路军,他的鲜血染红了家乡的土地,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山沟里的乡亲们。正是千千万万个王二小这样的英雄,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过渡:王二小英勇牺牲了,但他的血不会白流。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在我们幼小的心田里又种下了一个英雄的名字他就是——(生)王二小。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示意齐读):小英雄王二小,让我们一起把一首颂歌献给他。(出示王二小画像)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听歌下课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斧头、盖房、造犁、不断、减少、扩大、一栋栋、家具、冒出、柴烟、黎明、洪水、何处、包括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衡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防沙固土的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现状。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查阅资料,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背景音乐和大屏幕(美丽的小村庄环境优美,小动物们在树林里快乐地玩耍,人们在快乐地耕种和收割)

  2、说说最喜欢小村庄哪个地方。生交流。(板书:美丽)

  3、是啊,我跟你们一样也喜欢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那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一段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指名读,齐读。

  3、很好。听到大家的朗读老师也陶醉其中了。现在我请你再看这段话,你除了发现小村庄特别的美,你还有什么发现?

  4、“山谷中,早先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强调“早先”。那么现在这个小村庄还有没有呢?

  三、品味小村庄的最终命运

  1、课件出示被破坏后的小村庄图片。

  2、自由读、指名读最后一段。

  3、读了这一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什么也没有)

  4、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四、自读课文中间部分,自我了解,总结原因

  五、回顾,整理

  1、出示课文生字词语,进一步认识、巩固。

  2、结语: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感到痛心,感到惋惜,到底是什么原因害了它,你们肯定有很多的话说,就把它写在课文的旁边吧!我们下节课再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字词,认读

  二、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合作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是什么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2、是洪水卷走了小村庄,是因为人们把树吹掉了,才不能挡住洪水,是他们自己害了自己。

  3、为什么说是村民自己毁掉小村庄?请你分成四人小组,找找村民是如何一步步地把村庄毁掉的,画出对应的句子,并说说你画这句话理由。 (生分组学习,师巡视、参与学生学习活动)

  4、小组汇报,及时总结,引导

  A: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还有“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板书:斧头

  B: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我们小组是这样认为的:村民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砍掉了树木,所以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C: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师:你为什么要画这一句,你的理由是什么啊?

  生:因为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砍伐树。

  师:啊,一直在砍树,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

  生:“不断”。

  师:啊,“不断”,还有呢,针对时间是哪个词?

  生:“一年年,一代代”。

  师:“一年年,一代代”说明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什么啊?

  生:砍树。

  那么些村民这样长时间的,无休止的砍树,有没有想到后果呢?最终灾难终于降临了……

  再次读4段。

  三、品读第四段,理解“咆哮”一词

  1、指名说词语意思,江河奔腾或人暴怒叫喊。

  这里是谁在“咆哮”?

  生:洪水。

  2、(多媒体课件渲染洪水“咆哮”情境)

  3、为什么洪水这么咆哮,这样肆虐?

  因为小村庄的人不爱护自然界的树木,随便地乱砍乱伐

  这是因为人们不爱护大自然,遭到了报应

  因为村民乱砍树,所以现在没有树木来抵挡洪水了

  4、现在老师告诉同学们的是,庆幸的是在这场咆哮的洪水的灾难中,小村庄的人们活了下来,那你想对村民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5、学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有很多话想说。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篇文章。

  让地球妈妈笑起来

  当绿叶慢慢变成美丽金色的时候,秋姑娘从遥远的地方旅行回来了,她来看望大地妈妈和她的孩子

  但眼前的景象着实令他大吃一惊:大地妈妈正在痛苦地*、原来大地妈妈病了,病得还不轻哪!匆忙赶来的秋姑娘赶忙请来了著名的太阳医生和风婆婆大夫给大地妈妈看病。

  太阳医生仔细地看了看,摇了摇头,指着大地妈妈的皮肤说:“大地妈妈得了皮肤病,有些地方以前是美丽的绿洲,而现在都变成了沙漠,到处尘土飞扬,干燥得不行了。”

  风婆婆用听诊器在大地妈妈胸口侧耳倾听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哎,大地妈妈得了严重的哮喘症。现在许多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大气污染严重,大地缺少新鲜空气,如今连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太阳公公又忙给大地妈妈照了X光片,发现她的日常饮食也很不卫生,影响到了内脏,不由感叹道:“是啊,如今连小河水都变得十分浑浊,鱼儿也无法生存,这样下去怎么行?”

  地球妈妈听完自己的病情,哭得更伤心了,眼泪夺眶而出,大声呼喊道:“谁来救救我啊?”

  亲爱的人们,不要再让地球妈妈哭泣了,要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没有了,我们大家都将面临死亡,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让地球妈妈的脸上永露笑容!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 斧头 什么也没有了

  砍伐

  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读“读、胆”等14个生字,认识走之儿,会写“课、文”等7个字。

  (2)在语言坏境中体会“再、又”的意思,理解积累词语“喜欢、勇气、响亮、鼓掌”等。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讨论问题,知道丁丁是怎样尊重和鼓励冬冬的,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查字表等方法读准字音。

  (2)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引导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朋友之间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读中感受友情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

  (2)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勇于适时地给以赞扬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1)认字14个,认识走之儿,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丁丁是怎样尊重和鼓励冬冬的,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教法: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阅读理解法。

  2、学法: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自制智慧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一定交了许多好朋友吧,能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吗?你为什么选他做你的朋友?冬冬也有许多朋友,但是她通过一件事知道了丁丁是自己真正的朋友。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

  二、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手指着课文,认真听。

  2、喜欢这篇课文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读书时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可以想想老师刚才是怎么读的,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可以查查字表,还可以问同学、老师。

  3、同桌互读。一个读一个听,遇到问题相互交流、解决。

  4、小组间合作读。

  5、汇报交流读

  (二)识字教学。

  (课件出示生动的水果卡通图)每个水果后面都藏着一个字娃娃,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吗?(叫生读,读对奖励智慧星)

  1.出示生字卡片,摘卡识字中贯穿自读、领读、“开火车”读、“找朋友”(用喜欢的字组词或说话)。

  2.集体交流识字好办法。

  (1)你都记住了哪些字?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听。

  (2)“读、课、请”这三个字与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言字旁的字?

  3、找出有“再、又”的句子读一读。你能用“再”或“又”说一句话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小组合作“盖高楼”,巩固生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楼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识字卡片(生字砖)准备好,教师读哪个生字,学生就把“生字砖”贴在“楼”上,哪组先盖好,哪组就胜出。最后再齐读贴出的生字)

  三、读书讨论,体会感悟。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初步学习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理解意思的方法。理解“衣裳”、“绿伞”在句子里的意思,理解“爷爷真好,小树真好。”在课文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爱护小树,从小要为绿化祖国出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小要为绿化祖国出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法目标:

  初读课文,认识全课生字,掌握其中3个生字的形和义;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激趣。

  1.板书课题

  6爷(y6)爷和小树(sh))

  2.指名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中写了谁?(爷爷)写了什么?(小树)随着

  树”的图片。

  3.教师设问,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课题写了“爷爷”,写了“小树”,中间用“和”连起来,其中一个是人,一个是树,人和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认识全课生字,学会三个生字。

  1.请学生打开书,自己指读课文一遍,做到看拼音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不好的句子可多读两遍,然后看田字格范字认读生字的音,最后看读课文一遍。

  2.出示生字小黑板,指名认读全课八个生字。

  3.指导学“衣、裳、伞”三个生字的形和义,并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伞”

  ①先指名按部分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再举起一把伞,引导学生利用伞

  ②指名说说伞有什么用?(伞可以挡雨,可以遮挡阳光,到了夏天太阳当头照时,打开伞就凉快多了)。

  ③先指导观察田字格范字,然后照范字写两个“伞”,上宽下略窄;上短下长,第一笔从竖中线起笔,第三、四两笔斜压横中线,最后一笔“丨”压竖中线写。

  (2)出示生词“衣裳”

  ①指名读词,说明“裳”要读轻声。再说说什么是“衣裳”。

  ②指名按笔画记“衣”的形,然后照田字格范字写一个“衣”字,注意第二笔横要比下边的大撇、大捺写得窄。

  ③指导记和写“裳”字的形。先告诉学生“裳”字上边是个新偏旁叫小字头,“小字”作字头,竖钩要变成竖,左点往右下点,右点变成撇。再让学生按部分记“裳”的形。指导写两个“裳”字。“裳”字容易写长,让学生观察田字格范字时,要着重让学生看清横中线上是哪些部

  上。“冖”和“衣”字的撇捺要写得一样宽。

  4.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序号。先指名读,说全课有几个自然段。(3个)再指名3人按自然段读,读后组织学生按声音清楚响亮和正确的要求评议,订正读错的地方。

  ——课中休息——

  (三)指导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句子

  在黑板上出示第一句话: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1)指名读。

  (2)引导理解。

  ①这句话写了谁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爷爷)写了爷爷做什么?(给小树穿稻草衣裳)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②句子中的“衣裳”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到把词放在句子中理解意思的方法。告诉学生要想知道“衣裳”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认真读句子,在句子中找答案。当学生经过读句思考回答正确后,教师要在句子中把“衣裳”指的是“爷爷给小树穿上的稻草”用线画出来,使学生清清楚楚地看到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注意了这个联系,就能确切地理解意思。

  ③看插图(1)问稻草是“穿”上去的吗?课文里为什么这么说呢?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刚学过的方法认真读句子,想想句中把稻草当作什么,所以才这么说。

  (3)指导读。读的时候要把为什么要给小树穿衣裳,穿什么样的衣裳读清楚。

  小树有了稻草衣裳怎样?在黑板上出示第二个句子:小树不冷了。指名读,要强调“不冷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一自然段,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先自己试背,然后指名背或齐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过第一自然段,知道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保护了小树。几年以后,小树长得怎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第一个句子。

  ①指名读。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撑是什么意思?(教师可用动作演示)。

  ②句子中的“绿伞”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读句子想,因为绿伞是小树撑开的,所以它应该是长在树上的密密层层的枝叶,即树冠。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看插图加深印象。

  ③枝叶是“撑开”的吗?可课文为什么这么说,请联系句子想想,然后回答。

  ④指导读。读的时候把小树为什么要给爷爷撑开伞,撑开什么样的伞读清楚。

  (2)理解第二个句子。

  小树给爷爷撑开了绿伞,爷爷怎么样?指名读,强调不热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二自然段,把句字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句子

  “爷爷真好,小树真好”。是本段仅有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要想知道,就要联系全篇课文去想,想想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理解句子的意思就是要放在课文中去想。请你用这个方法想句子的意思,然后说说。

  3.指导读。要把夸爷爷,夸小树的语气读出来。

  (四)读全文,从整体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熟读并背诵。

  1.指名读

  2.引导加深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再看课题想一想:人和树有什么联系,读完课文你知道了吗?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单小结:人和树是有密切联系的,爷爷保护了小树,小树就能茁壮成长,为人们做许多的事情,如:可以乘凉,可以美化环境,可以净化空气等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爷爷那样保护小树,那多好啊!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中休息——

  (五)继续学习五个生字的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热”。

  (1)先告诉学生“热”字下边是个新偏旁,叫四点底,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怎样记字形:重点提示右上的“丸”不要丢点。

  (2)指导写。先引导观察范字,然后看范字写两个。热要写得上大下小,上边左右部分一样高,一样长。下边的四点底,一个点向左,三个点向右,两边点大,中间的两点小,四点要写得和上边部分一样宽。

  2.出示生字“绿”。

  (1)指名说怎样记字形。重点提示右上第三笔横要写得长些,右下是

  (2)指导写。先引导观察范字,然后看范字写两个。“绿”要写得左窄右宽;左高右稍矮;左短右稍长;右边第三、七笔从横中线起笔。

  3.出示生字“真”、“冷”、“好”。

  先指名记字。提示“真”字的里呤侨?幔?/SPAN>“冷”字最后一笔是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看范字,各写一个生字。

  4.巩固学过的八个生字。

  (1)认读,重点读“热、绿、裳、真”四个字,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试默八个生字词,不会的字可以看板书写,做出不会写的记号。

  (3)教师巡视检查全班试默情况,同学们练习刚才不会写的字或错字。

  (4)正式默写全课生字。

  (五)总结

  《爷爷和小树》这课书学完了,同学们学得很好,做到认真读书,一边读书,一边识字,理解词,能放在句子中想意思。理解句子,能放在课文中想意思,这样学语文才能学得又快又好,真正的读懂课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独立识字的能力,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面对困境时那种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师手指课题,生齐读)《歌声》。

  2、考考同学们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多媒体出示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体会“绝望”。

  1、①触礁了,船沉了,哪个自然段在写船沉了?

  生:第一段

  ②这时人们是什么心情?边读第1段边从书中找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概括。

  生:绝望。(师板书:绝望)

  2、①什么是绝望?(没有一点希望)

  ②孩子们,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和我们*时所说的没有希望相同吗?

  生:不同

  ③那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绝望是什么意思?(没有生存的希望了,快死了)

  ④请你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来!

  3、人们绝望了,为什么人们绝望了?请听老师读第1段,边听边想。(多媒体配乐,师范读第1段)

  4、生交流“绝望”的语句。抓重点词语,品读并感悟。

  5、①孩子们,让我们亲眼去看看这场灾难吧!

  (多媒体放录像,师配画外音:这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艘轮船不幸触礁了,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船身一下子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凶猛地涌进了船舱,顷刻间,大人、小孩奔跑着、叫喊着、哭泣着,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束手无策,人们惊慌失措,任凭海水无情地把他们吞没。船沉了,人们纷纷落入了水中,海水猛烈地击打着人们,人们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拼命地挣扎着,呼救着,大家都在艰难地寻找着能让自己获救的东西,可是什么也没有。)

  ②刚才我们看到了这场灾难,轮船触礁沉没了,海水卷走了许多人,此时,你心情怎么样?

  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体会那些绝望的人们的心情吧!拿起书,和老师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师引读第1自然段)

  三、体会歌声如何给人力量

  1、马金纳绝望了,老师也绝望了,而且我还不会游泳,就在这时(播放歌曲《loving you》)

  2、当你在大海上孤立无助的时候,听到这样的歌声,你会有什么感受?

  3、那马金纳又有什么感受,又是怎么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引出第二自然段)

  4、做词语“顿时”的替换练习。

  四、体会小姑娘唱歌的句子

  1、这美妙的歌声又是谁唱的?

  2、好,请你们默读第3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教学反思《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3、生汇报(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你体会到的,说给自己听一听。(生读句说体会,师巡视)

  师:孩子们,请你们想想,这个小姑娘在唱歌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4、刚才你们把这两句话体会得很好!(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现在就把你们对小姑娘不同的感受送到句子里,自己读读吧!

  生:(自由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五、体会歌声的作用。

  1、孩子们,人们得救了吗?(得救了)得救啦!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读。(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生齐读)

  2、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句子,你们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3、所有游过来的人都得救了。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为什么?

  (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相关语句)

  生:(齐读)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4、①小姑娘用歌声救了大家,如果她不唱歌,人们就会像录象中那样的悲惨!所以,这不是一般的歌声,这是希望的歌声,(师板书:希望)这是生命的歌声,因为它给了人们勇气和力量。(师板书:勇气和力量)绝望了的人们才会像小姑娘一样坚持了下来,等到了救生艇。这歌声多么令人难忘呀!让我们记住这歌声吧!有感情地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歌声)

  ②人们终于获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人,你会怎么样感谢小姑娘?让我们对着她说吧!6、孩子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怀着感激的心情,再读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是呀!小姑娘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没有绝望,没有放弃,她仍然顽强地高声歌唱,最终才获得了生的希望。我们的一生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不幸,当我们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要像小姑娘一样,充满希望,不要放弃,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一切……

  板书设计:

  歌声

  绝望勇气和力量希望

  教学反思

  掩卷反思,自觉本课教学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文本,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第一段时,在学生观看了沉船的视频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此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落水者,你最期望看到什么?”“海岸!”“救生船”“小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与人物进行深度对话,看人物所看,想人物所想,真正走进了文本。

  另外,本课的教学也非常读的训练。通过齐读、默读、分组读、指名读、引读和重点品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与文本发生碰撞,在读中去品味语言,在读中去体味情感。例如:在品读描写小姑娘唱歌的语句时,通过自由读学生体会到这些句子最能表现小姑娘的坚强与乐观,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融、泞、迈、虔、佑”5个生字。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以及诗歌表达的感情。

  2、通过读文,感受到本课前面一长段对于老奶奶的描写,以及当时的情况描写是为了衬托出了那位青年的爱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当你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2、交流。

  3、揭示课题:17 别人的"妈妈(齐读)

  过渡语: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小组内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2)出示词语:

  衣衫融雪泥泞虔诚关照\保佑迟疑小心翼翼

  注意:融(翘舌音)、泞(后鼻音)、虔(第二声)、积累“虎字头”的字(虎、虚、虑……)、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赏读课文,品味真情

  1、默读课文1~3节,说说当时老妇人的处境怎样?

  (1)出示1~3节

  (2)指导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

  ①老妇人遇到的困难:老妇人年纪大行走不便、马路泥泞、行人拥挤、车辆穿梭等。

  ②读句子:

  今日的融雪弄得满街泥泞,老妇人的脚步迟疑又停顿。

  她站在十字街头迈不开步,拥挤的行人中她没人照顾。

  (3)出示填空:

  一位()的老妇人,独自走在()的街上,当时(),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

  2、老妇人正是这么想的,所以她露出了“求助的目光”,可是马路上人们的表现是怎么的呢?

  (1)朗读4~6节

  人们来来往往穿过她身旁,没有人注意她求助的目光。

  街那头传过来叫声笑声,学校里刚响过放学铃声。

  孩子们欢跳着擦过老妇,一个个喊叫着没人停步。

  (2)出示:

  马路上,大人们,孩子们。

  (3)说说你对马路上的大人或小孩的评价。

  (4)指导朗读。

  3、就在老妇人迟疑无助的时候,人海里冒出个青年。

  (1)默读7~11节,找出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相关动词:冒、走、牵、扶、穿等,重点体会“冒”。

  (2)谈谈读了这几节后的感受。

  (3)隐去句中的动词,试着说一说:

  终于,人海里()出个青年,他快步()到老妇人身边。

  他()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小伙子()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过马路。

  (4)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学过多首叙事诗了,诗歌要读出韵律,读出节奏。老师以第8节为例,遇到斜线要停顿。

  出示:

  他/牵着她的手/细声说道:

  “大妈,/我扶您/穿过街道。”

  学生试读、齐读。

  (5)从青年人和他朋友之间的对话总,你感受到什么?

  4、最后两节是什么意思?

  (1)男女生对读、齐读。

  (2)理解“虔诚、保佑”

  “虔诚”常形容态度恭敬而有诚意。“保佑”指迷信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3)说一说老妇人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结:小伙子扶“别人的妈妈”过马路,他对老人的关爱也得到了老人的感谢。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总结课文的写法特点: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

  2、从诗歌中找一找句末押韵的字。

  3、把诗歌改成课本剧。

  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别人的妈妈》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母鸡》语文课文反思3篇

《母鸡》语文课文反思1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与《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整堂课,举手回答的学生就集中在那么几个人,其他的都是沉默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可是在学生的理解遭遇瓶颈的时候,我的分析就过多地参与引导了,使得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明显化。

  本文的语言十分生活化,使得文章是那样的生动鲜明又通俗易懂。都说语文课堂应该充满了朝气与乐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教学情境等是靠教师的语言的。但是在教学时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点拖拉,致使课堂缺乏活力。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言,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母鸡》语文课文反思2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与《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8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

  〔解题〕

  这是孟浩然写的五言绝句。“宿”,住宿。“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宿建德江”,指在建德江停船宿夜。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

  〔结构分析

  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停船靠岸。这是叙事,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后两句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这是铺写景物,将一颗愁心融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语意理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船只。“泊”,停泊,使船靠岸,有停船宿夜的含意。“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日暮”,旅途又增添了新的愁思。第一句写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的小洲岛。这一句不仅点了《宿建德江》这一诗题,而且为后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写在黄昏时刻,在孤船小舟上,蓦然又出新的愁绪。第二句的“日暮”很关键,因为“日暮”,船才需“移”而停宿,江面才会水烟蒙蒙,“客”才会生出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空旷的原野。“天低树”,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清”,澄清的江水。“近人”,与前一个词相联,写江水清,月儿明,好像与舟中之人更接近,使人备感亲切。这两句,写诗人怀着愁心,在广袤而宁静的自然中,经求索而发现孤月竟与诗人那么亲近,于是,寂寞的愁心得到慰藉。

  〔写作特点〕

  1、情景相生,思与境谐。

  本诗除第1句外,都是写景,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他善于将情思寄于山水之中。此刻,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这如画的景色中让人体味到诗人内心的不*静。

  2、恬淡孤独,淡中有味。

  全诗给人以恬淡孤情之感,诗人写宿建德江,不见他人;写日暮、旷野、江水、明月,构成淡雅的情境,似乎远离世俗尘嚣。但细体味,却隐有作者奔腾的思绪: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对长期羁旅的寂寥、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坎坷的怅惆……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斧头、盖房、造犁、不断、减少、扩大、一栋栋、家具、冒出、柴烟、黎明、洪水、何处、包括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衡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防沙固土的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现状。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了解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查阅资料,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背景音乐和大屏幕(美丽的小村庄环境优美,小动物们在树林里快乐地玩耍,人们在快乐地耕种和收割)

  2、说说最喜欢小村庄哪个地方。生交流。(板书:美丽)

  3、是啊,我跟你们一样也喜欢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那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一段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指名读,齐读。

  3、很好。听到大家的朗读老师也陶醉其中了。现在我请你再看这段话,你除了发现小村庄特别的美,你还有什么发现?

  4、“山谷中,早先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强调“早先”。那么现在这个小村庄还有没有呢?

  三、品味小村庄的最终命运

  1、课件出示被破坏后的小村庄图片。

  2、自由读、指名读最后一段。

  3、读了这一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什么也没有)

  4、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四、自读课文中间部分,自我了解,总结原因

  五、回顾,整理

  1、出示课文生字词语,进一步认识、巩固。

  2、结语: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感到痛心,感到惋惜,到底是什么原因害了它,你们肯定有很多的话说,就把它写在课文的旁边吧!我们下节课再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字词,认读

  二、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合作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是什么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2、是洪水卷走了小村庄,是因为人们把树吹掉了,才不能挡住洪水,是他们自己害了自己。

  3、为什么说是村民自己毁掉小村庄?请你分成四人小组,找找村民是如何一步步地把村庄毁掉的,画出对应的句子,并说说你画这句话理由。 (生分组学习,师巡视、参与学生学习活动)

  4、小组汇报,及时总结,引导

  A: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还有“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板书:斧头

  B: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我们小组是这样认为的:村民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砍掉了树木,所以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C: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师:你为什么要画这一句,你的理由是什么啊?

  生:因为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砍伐树。

  师:啊,一直在砍树,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

  生:“不断”。

  师:啊,“不断”,还有呢,针对时间是哪个词?

  生:“一年年,一代代”。

  师:“一年年,一代代”说明小村庄的人们一直在什么啊?

  生:砍树。

  那么些村民这样长时间的,无休止的砍树,有没有想到后果呢?最终灾难终于降临了……

  再次读4段。

  三、品读第四段,理解“咆哮”一词

  1、指名说词语意思,江河奔腾或人暴怒叫喊。

  这里是谁在“咆哮”?

  生:洪水。

  2、(多媒体课件渲染洪水“咆哮”情境)

  3、为什么洪水这么咆哮,这样肆虐?

  因为小村庄的人不爱护自然界的树木,随便地乱砍乱伐

  这是因为人们不爱护大自然,遭到了报应

  因为村民乱砍树,所以现在没有树木来抵挡洪水了

  4、现在老师告诉同学们的是,庆幸的是在这场咆哮的洪水的灾难中,小村庄的人们活了下来,那你想对村民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

  5、学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有很多话想说。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篇文章。

  让地球妈妈笑起来

  当绿叶慢慢变成美丽金色的时候,秋姑娘从遥远的地方旅行回来了,她来看望大地妈妈和她的孩子

  但眼前的景象着实令他大吃一惊:大地妈妈正在痛苦地*、原来大地妈妈病了,病得还不轻哪!匆忙赶来的秋姑娘赶忙请来了著名的太阳医生和风婆婆大夫给大地妈妈看病。

  太阳医生仔细地看了看,摇了摇头,指着大地妈妈的皮肤说:“大地妈妈得了皮肤病,有些地方以前是美丽的绿洲,而现在都变成了沙漠,到处尘土飞扬,干燥得不行了。”

  风婆婆用听诊器在大地妈妈胸口侧耳倾听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哎,大地妈妈得了严重的哮喘症。现在许多工厂大量排放废气,大气污染严重,大地缺少新鲜空气,如今连天空都是灰蒙蒙的。”

  太阳公公又忙给大地妈妈照了X光片,发现她的日常饮食也很不卫生,影响到了内脏,不由感叹道:“是啊,如今连小河水都变得十分浑浊,鱼儿也无法生存,这样下去怎么行?”

  地球妈妈听完自己的病情,哭得更伤心了,眼泪夺眶而出,大声呼喊道:“谁来救救我啊?”

  亲爱的人们,不要再让地球妈妈哭泣了,要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没有了,我们大家都将面临死亡,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让地球妈妈的脸上永露笑容!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 斧头 什么也没有了

  砍伐

  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4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想象”和“联想”。

  技能目标:

  1、运用合理的想象,给课文补充合情合理的情节。

  2、并适时的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的情感,并让学生明白:“爱越无私、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就越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的合情合理的想象。

  教学难点:

  让学生深化理解文本“爱越无私、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就越大”的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 研讨法 情感体验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介绍

  “同学们你们读过童话吗?”同学回答肯定,然后再问:“谁能告诉什么叫做童话?”同学回答,老师做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童话的定义:“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 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育。”学生在理解童话定义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应用会更有利。紧接着出示第二章幻灯片:“大熊星座”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大熊星座的来历吗?同学答:“想!”,那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由俄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所创作的一篇童话:《七颗钻石》,从而来了解有关“大熊星座”感人而美丽的传说。

  二、初读课文、复述故事

  (一)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因为这是一篇童话具有“精美短小”的特点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适当的指导。并用换灯片出示朗读方法:“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让学生引起注意,请同学采用传递式读法来读课文,

  (二)读完课文后,请学生复述课文。老师强调,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对课文进行复述: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水罐从无水有水木的银的金的跳出七颗钻石涌出巨大、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一他系列神奇的变化进行复述。每一次水罐神奇的变化都是因为无私伟大的“爱”。通过复述课文来感受小姑娘爱的境界之崇高,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技巧,又增加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复述文章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过程。

  三、鉴赏文本

  一个感受艺术的过程,为了避免肢解文本,给人造成一种支离破碎的映像。在请同学们一起复述文章的同时就应注意怎样引导学生按着复述故事的线索赏析文本。老师引导学生鉴赏学习,去体会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纯朴、传神而美好的语言。从而去体会:“”在鉴赏文本的过程中设置了两个大问题,在其中又穿插了一些小问作引导鉴赏文本。

  (一)小姑娘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送水的过程中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

  (二)水罐发生一次次更大神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就不自觉地抓住了这条线索。而在回答第二个大问题时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课文的过程。

  (1)孝心感上帝、清水满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在学生了解故事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在赏析小姑娘找水的时候,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联想一下:小姑娘 “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让学生自己回顾体验、感受一下小姑娘找水的艰难。从而引出了水罐从无水到有水的原因是小姑娘不怕艰难找水救母的孝心感动了上帝。(老师在这时点出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应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

  (2)强忍干渴、急送救命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概括、体会):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来描绘小姑娘口渴难耐的状态。小姑娘获得了水后产生了那些心理活动和外在表现?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继续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词语进行赏析(请问同学们书中用了那些词语描绘了小姑娘得水后的心情和举动的?):“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匆匆忙忙”来展现小姑娘找到水时的欣喜、口渴的程度、感受、和此时首先想到母亲的她那伟大的孝心!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孝心,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也是我们亲情关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小姑娘把这珍贵的生命之水留给了自己的母亲。可见她是多么的有孝心啊!

  (3)半路救狗、“木罐”变“银罐”:(老师引导进行情感教育:爱生命、给同情)在她匆匆忙忙的途中被一只因干渴而躺在地上的小狗绊倒在地。而小狗获得了小姑娘的滴水之恩,而获救了。(老师点出:水罐又一次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水罐从木的变成了银的”紧接着老师追问,是木罐价值大还是木罐价值大?这给你什么启示?)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显而易见,水罐的价值远比木的价值大。小姑娘自己口渴难耐却滴水未进,把水带回家给生病的母亲。而在路上又遇到因干渴而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的小狗并被它绊倒在地,她不但没有埋怨它,反而以滴水之恩救了它的命。因为她对弱小生命的同情,超过了对自己生命的关怀。可见小姑娘她那宽厚博大的同情心是多么的崇高和伟大呀!

  (4)母亲舍己救孩子、“银罐”变“金罐”:(教学方法:感受情境)当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时,母亲对小姑娘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老师提问:请问当时母亲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母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面临生命抉择时,把获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孩子。(老师又问:这时水罐又发生了怎样神奇的变化?)学生回答: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老师追问:“这又给你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母亲,她第一次给“自己”的生命是以巨大的阵痛和艰辛带来的,而这次却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把生命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说,这位母亲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这爱的境界是更无私、更崇高啊。这是爱的价值在升华呀!

  (5)舍己救人、“金罐”跳“钻石”:(教学方法:讨论法)就在母子两推来让去之时,来了一个过路人。小姑娘又把生命之水让给了过路人,这时水罐里又发生了奇怪的现象:“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老师问:小姑娘把生命之水给了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体现了小姑娘怎样的爱?)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小姑娘的这种举动表现了小姑娘的爱早已超越了亲情,这种无私的爱已经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老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同学回答,老师引导总结:用多枚体展示:“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普照人间,指明方向!”讨论题:“请问同学们:水罐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改变的?水罐从木的变成银的",从银的变成金的,再从金的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水流……水罐的价值越来越大这给大家什么启示?”四人小组讨论,老师总结;“爱可以创造奇迹,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越大!”

  四、放飞想象

  童话最主要的特点是“想象”,既而让学生放飞想象,引导学生插上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无疑是对学生的能力的一种锻炼,这不紧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想象不能胡编滥造,于是便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在想象时应注意的问题。“请你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为的某一个细节和结尾插上你所设想的生动的情节。(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要有新意。)”

  结束后,老师总结:这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姑娘,在用她温厚的心去爱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和事物,她的爱是崇高的,伟大的!故事中的母亲是那样 的无私、那样的伟大和崇高。

  师生共唱《爱的奉献》用多媒体展示歌词、配乐齐唱。

  (这时学生和老师的感情被激起到一个高潮,从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入下一环节。)

  五、知识迁移、能力训练 用多媒体展示

  爱心大比拼:

  爱心像一抹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

  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分外的温暖;

  爱心像一泓流淌在沙漠中的清泉,

  使濒临绝境的人们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

  爱心像……

  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型,写出你对爱心的理解

  (注意修辞和句式)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难点: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 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 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作者)

  过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文笔清新如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清的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 整体感知:录音朗诵《匆匆》。

  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1) 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

  (3) 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

  (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

  (2)假如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结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且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 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且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时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一次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教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D、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四、配乐齐读,深化情感

  1、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忙。

  五、总结全文

  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寻找答案。

  六、作业

  1、课外读一读《跟时间赛跑》。

  2、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设计意图: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独立识字的能力,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面对困境时那种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师手指课题,生齐读)《歌声》。

  2、考考同学们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多媒体出示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体会“绝望”。

  1、①触礁了,船沉了,哪个自然段在写船沉了?

  生:第一段

  ②这时人们是什么心情?边读第1段边从书中找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概括。

  生:绝望。(师板书:绝望)

  2、①什么是绝望?(没有一点希望)

  ②孩子们,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和我们*时所说的没有希望相同吗?

  生:不同

  ③那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绝望是什么意思?(没有生存的希望了,快死了)

  ④请你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来!

  3、人们绝望了,为什么人们绝望了?请听老师读第1段,边听边想。(多媒体配乐,师范读第1段)

  4、生交流“绝望”的语句。抓重点词语,品读并感悟。

  5、①孩子们,让我们亲眼去看看这场灾难吧!

  (多媒体放录像,师配画外音:这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艘轮船不幸触礁了,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船身一下子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凶猛地涌进了船舱,顷刻间,大人、小孩奔跑着、叫喊着、哭泣着,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束手无策,人们惊慌失措,任凭海水无情地把他们吞没。船沉了,人们纷纷落入了水中,海水猛烈地击打着人们,人们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拼命地挣扎着,呼救着,大家都在艰难地寻找着能让自己获救的东西,可是什么也没有。)

  ②刚才我们看到了这场灾难,轮船触礁沉没了,海水卷走了许多人,此时,你心情怎么样?

  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体会那些绝望的人们的心情吧!拿起书,和老师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师引读第1自然段)

  三、体会歌声如何给人力量

  1、马金纳绝望了,老师也绝望了,而且我还不会游泳,就在这时(播放歌曲《loving you》)

  2、当你在大海上孤立无助的时候,听到这样的歌声,你会有什么感受?

  3、那马金纳又有什么感受,又是怎么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引出第二自然段)

  4、做词语“顿时”的替换练习。

  四、体会小姑娘唱歌的句子

  1、这美妙的歌声又是谁唱的?

  2、好,请你们默读第3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教学反思《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3、生汇报(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你体会到的,说给自己听一听。(生读句说体会,师巡视)

  师:孩子们,请你们想想,这个小姑娘在唱歌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4、刚才你们把这两句话体会得很好!(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现在就把你们对小姑娘不同的感受送到句子里,自己读读吧!

  生:(自由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五、体会歌声的作用。

  1、孩子们,人们得救了吗?(得救了)得救啦!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读。(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生齐读)

  2、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句子,你们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3、所有游过来的人都得救了。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为什么?

  (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相关语句)

  生:(齐读)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4、①小姑娘用歌声救了大家,如果她不唱歌,人们就会像录象中那样的悲惨!所以,这不是一般的歌声,这是希望的歌声,(师板书:希望)这是生命的歌声,因为它给了人们勇气和力量。(师板书:勇气和力量)绝望了的人们才会像小姑娘一样坚持了下来,等到了救生艇。这歌声多么令人难忘呀!让我们记住这歌声吧!有感情地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歌声)

  ②人们终于获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人,你会怎么样感谢小姑娘?让我们对着她说吧!6、孩子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怀着感激的心情,再读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是呀!小姑娘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没有绝望,没有放弃,她仍然顽强地高声歌唱,最终才获得了生的希望。我们的一生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不幸,当我们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要像小姑娘一样,充满希望,不要放弃,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一切……

  板书设计:

  歌声

  绝望勇气和力量希望

  教学反思

  掩卷反思,自觉本课教学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文本,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第一段时,在学生观看了沉船的视频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此时,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落水者,你最期望看到什么?”“海岸!”“救生船”“小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与人物进行深度对话,看人物所看,想人物所想,真正走进了文本。

  另外,本课的教学也非常读的训练。通过齐读、默读、分组读、指名读、引读和重点品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与文本发生碰撞,在读中去品味语言,在读中去体味情感。例如:在品读描写小姑娘唱歌的语句时,通过自由读学生体会到这些句子最能表现小姑娘的坚强与乐观,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7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目标: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并能举出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

  (4)能读懂推荐的童话故事。

  2、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自学能力。

  (2)学会电脑和网页的基本操作。

  (3)锻炼初步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4)会使用BBS,能独立发表意见。

  (5)锻炼对身边小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

  (1)激发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的探求热情,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2)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喜爱读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地心引力”这一个科学常识、培养初步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举出身边其他的科学小知识、对学生进行电脑操作的指导、BBS留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打开首页)小朋友看,小熊他们玩跳绳玩得多开心啊!小熊一个劲地往上跳,咦?为什么他不会跳上天,而是每次都跳回原地呢?聪明的小朋友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这个故事(出示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2、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

  1、全班认读生字,贴桃子图。

  2、认读生字游戏:学生打开网络,练习学习测评第一页“做一做”。

  3、导语:听听电脑朋友是怎样把课文读好的?

  (三)初次上网,质疑。

  1、导入,指导学生进入的“课文欣赏”。

  提出要求:听课文,让学生想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带问题自由上网进入“课文欣赏”听课文朗读。

  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

  3、学生汇报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四)再次上网释疑。

  1、导语,指导学生进入的“课文理解”,教会学生操作页面。

  提出要求:跟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地球爷爷的手究竟是什么,从读中找到答案。

  2、学生自由进入“课文理解”进行朗读、学习。

  老师通过教师机监控和指导,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探讨。

  3、师生共同释疑:地球爷爷的手就是——地心引力。

  问:从课文哪里可以知道?

  4、小结。

  (五)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指导读好地球爷爷的话。指名读,男同学读。

  2、指导读好小猴和小兔带有请求语气的话。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同学比赛读,从读中体会其中含义.

  3、指导读好学生感兴趣的句子。

  问:你还喜欢课文的哪句话?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应该怎样读?

  4、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5、汇报:一个小组分角色读、个别脱稿表演读。

  6、小结: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六)小组协作探究。

  1、导入.

  2、分小组讨论: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吗?(老师指导和监控)

  3、学生汇报。

  4、导语。

  5、学生自由说:谁还能说说像地心引力那样的小科学呢?

  6、小结。

  (七)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1、导语,推荐中“阅读欣赏”的3篇课外童话,指导学生进入、操作。

  提出要求:边读要边想,从童话中知道或懂得什么?

  2、学生进入网络,自主选择喜欢的童话进行阅读。

  老师通过教师机监控和指导,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

  3、指导学生进入“聊天小站”,使用站的“留言薄”。

  4、学生自由进入“聊天小站”发表留言。

  生生在“聊天小站”进行交流讨论。师生通过网络交流,老师通过教师机遥控指导学生。

  5、小结。

  6、布置作业。

  7、结束。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开始

  网络

  设境导入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复习生字

  贴桃子图

  齐读生字

  网络

  游戏:做一做,读一读

  网络

  导语、指导操作、“课文欣赏”页面

  网络

  欣赏课文

  网上交流

  初次上网、质疑

  质疑

  网络

  导语、指导

  操作

  “课文理解”页面

  再次上网

  释疑

  网络

  借助网络、跟读、练读课文

  网上监控交流

  释疑

  评价指导

  指导朗读、多种形式朗读

  指导朗读

  理解课文

  小组合作

  表演读评价

  小结

  点拨指导

  小组协作

  举例

  小组协作探索

  学生汇报

  网络

  指导操作“阅读欣赏”聊天小站

  拓展延伸,实践运用

  网络

  自由阅读

  童话网络

  师生网上交流

  网络

  在BBS写留言

  网络

  师生交流、遥控指导

  点评

  留言

  网络

  布置作业

  结束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8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 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吗?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默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祥,会看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馈。

  2、默读这一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4、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总结谈话,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师进行总结: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一个*人,我们为拥有这颗异彩独放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发现。请大家下课以后,就行动起来,去搜集你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应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这个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点击>>> 点击>>> 点击>>>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9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

  3、感悟语言的魅力。

  重难点、关键: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变化的原因。

  2、感悟语言的魅力。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生字词

  生字:绅士一枚硬币魔力

  词语:

  木然:呆呆的样子。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褴褛:(衣衫)破烂。

  俯身:低下身子。

  询问:征求意见,打听。

  欣慰:喜欢而心安。

  魔力:使人爱好、沉迷的吸引力。

  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

  二、导入新课

  1、自由读课文,初知文章的内容。

  2、讲一讲文章内容。

  生讲后师归纳。

  中午,一个街头乞讨的老妇人立在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的牌旁,什么也没得到,一个诗人给了她钱,并在牌子上加了“春天到了”,晚上,老妇人收到了许多铜币。

  三、理解课文

  1、分组讨论:中午和晚上老妇人的所得为什么会有不同?

  2、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告诉来来往往的人们:春天来临了,百花齐放,百绿峥嵘,生活是这样美好,而“我”却什么也看不见,“我”能看见的只有黑暗、阴沉,能感受到的是饥饿、贫寒,“我”是多么不幸啊!请幸福地生活在春天里的、能感受花开树长鸟飞水流的人们施舍“我”一点吧。看到蕴含着这样深刻意义的诗句,谁不动恻隐之心呢?谁会不掏出一点钱施舍这位可怜的人呢?所以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之前写的“春天来了”具有催人动心、感人心肺的作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是同情心,什么是幸福?

  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同情”是一种美德,它缩短了幸福之人与苦难之人的距离,它是伸出的双手,它是温馨的花香,它是春日的暖风,它给苦难送去幸福,给忧伤送去欢乐,人人都献出一份同情,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幸福”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比如寒酸的小职员看到“春天来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就会觉得自己看得见春天是多么幸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四、小结

  加了一句话,就“让什么也看不见的老妇人”令人同情,这就是衬托的力量,春天的美好衬托出老妇人的悲惨,更令人一拘同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读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要会运用语言,学会用语言去打动人心。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想象”和“联想”。

  技能目标:

  1、运用合理的想象,给课文补充合情合理的情节。

  2、并适时的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的情感,并让学生明白:“爱越无私、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就越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的合情合理的想象。

  教学难点:

  让学生深化理解文本“爱越无私、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就越大”的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 研讨法 情感体验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介绍

  “同学们你们读过童话吗?”同学回答肯定,然后再问:“谁能告诉什么叫做童话?”同学回答,老师做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童话的定义:“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 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育。”学生在理解童话定义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应用会更有利。紧接着出示第二章幻灯片:“大熊星座”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大熊星座的来历吗?同学答:“想!”,那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由俄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所创作的一篇童话:《七颗钻石》,从而来了解有关“大熊星座”感人而美丽的传说。

  二、初读课文、复述故事

  (一)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因为这是一篇童话具有“精美短小”的特点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适当的指导。并用换灯片出示朗读方法:“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让学生引起注意,请同学采用传递式读法来读课文,

  (二)读完课文后,请学生复述课文。老师强调,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对课文进行复述: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水罐从无水有水木的银的金的跳出七颗钻石涌出巨大、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一他系列神奇的变化进行复述。每一次水罐神奇的变化都是因为无私伟大的“爱”。通过复述课文来感受小姑娘爱的境界之崇高,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技巧,又增加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复述文章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过程。

  三、鉴赏文本

  一个感受艺术的过程,为了避免肢解文本,给人造成一种支离破碎的映像。在请同学们一起复述文章的同时就应注意怎样引导学生按着复述故事的线索赏析文本。老师引导学生鉴赏学习,去体会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纯朴、传神而美好的语言。从而去体会:“”在鉴赏文本的过程中设置了两个大问题,在其中又穿插了一些小问作引导鉴赏文本。

  (一)小姑娘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送水的过程中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

  (二)水罐发生一次次更大神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就不自觉地抓住了这条线索。而在回答第二个大问题时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课文的过程。

  (1)孝心感上帝、清水满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在学生了解故事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在赏析小姑娘找水的时候,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联想一下:小姑娘 “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让学生自己回顾体验、感受一下小姑娘找水的艰难。从而引出了水罐从无水到有水的原因是小姑娘不怕艰难找水救母的孝心感动了上帝。(老师在这时点出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应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

  (2)强忍干渴、急送救命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概括、体会):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来描绘小姑娘口渴难耐的状态。小姑娘获得了水后产生了那些心理活动和外在表现?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继续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词语进行赏析(请问同学们书中用了那些词语描绘了小姑娘得水后的心情和举动的?):“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匆匆忙忙”来展现小姑娘找到水时的欣喜、口渴的程度、感受、和此时首先想到母亲的她那伟大的孝心!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孝心,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也是我们亲情关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小姑娘把这珍贵的生命之水留给了自己的母亲。可见她是多么的有孝心啊!

  (3)半路救狗、“木罐”变“银罐”:(老师引导进行情感教育:爱生命、给同情)在她匆匆忙忙的途中被一只因干渴而躺在地上的小狗绊倒在地。而小狗获得了小姑娘的滴水之恩,而获救了。(老师点出:水罐又一次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水罐从木的变成了银的”紧接着老师追问,是木罐价值大还是木罐价值大?这给你什么启示?)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显而易见,水罐的价值远比木的价值大。小姑娘自己口渴难耐却滴水未进,把水带回家给生病的母亲。而在路上又遇到因干渴而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的小狗并被它绊倒在地,她不但没有埋怨它,反而以滴水之恩救了它的命。因为她对弱小生命的同情,超过了对自己生命的关怀。可见小姑娘她那宽厚博大的同情心是多么的崇高和伟大呀!

  (4)母亲舍己救孩子、“银罐”变“金罐”:(教学方法:感受情境)当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时,母亲对小姑娘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老师提问:请问当时母亲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母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面临生命抉择时,把获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孩子。(老师又问:这时水罐又发生了怎样神奇的变化?)学生回答: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老师追问:“这又给你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母亲,她第一次给“自己”的生命是以巨大的阵痛和艰辛带来的,而这次却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把生命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说,这位母亲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这爱的境界是更无私、更崇高啊。这是爱的价值在升华呀!

  (5)舍己救人、“金罐”跳“钻石”:(教学方法:讨论法)就在母子两推来让去之时,来了一个过路人。小姑娘又把生命之水让给了过路人,这时水罐里又发生了奇怪的现象:“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老师问:小姑娘把生命之水给了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体现了小姑娘怎样的爱?)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小姑娘的这种举动表现了小姑娘的爱早已超越了亲情,这种无私的爱已经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老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同学回答,老师引导总结:用多枚体展示:“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普照人间,指明方向!”讨论题:“请问同学们:水罐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改变的?水罐从木的变成银的,从银的变成金的,再从金的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水流……水罐的价值越来越大这给大家什么启示?”四人小组讨论,老师总结;“爱可以创造奇迹,爱的境界越高,爱的价值越大!”

  四、放飞想象

  童话最主要的特点是“想象”,既而让学生放飞想象,引导学生插上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无疑是对学生的能力的一种锻炼,这不紧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想象不能胡编滥造,于是便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在想象时应注意的问题。“请你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为的某一个细节和结尾插上你所设想的生动的情节。(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要有新意。)”

  结束后,老师总结:这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姑娘,在用她温厚的心去爱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和事物,她的爱是崇高的,伟大的!故事中的母亲是那样 的无私、那样的伟大和崇高。

  师生共唱《爱的奉献》用多媒体展示歌词、配乐齐唱。

  (这时学生和老师的感情被激起到一个高潮,从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入下一环节。)

  五、知识迁移、能力训练 用多媒体展示

  爱心大比拼:

  爱心像一抹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

  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分外的温暖;

  爱心像一泓流淌在沙漠中的清泉,

  使濒临绝境的人们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

  爱心像……

  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型,写出你对爱心的理解

  (注意修辞和句式)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读“读、胆”等14个生字,认识走之儿,会写“课、文”等7个字。

  (2)在语言坏境中体会“再、又”的意思,理解积累词语“喜欢、勇气、响亮、鼓掌”等。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讨论问题,知道丁丁是怎样尊重和鼓励冬冬的,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查字表等方法读准字音。

  (2)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引导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朋友之间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读中感受友情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

  (2)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勇于适时地给以赞扬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1)认字14个,认识走之儿,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丁丁是怎样尊重和鼓励冬冬的,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教法: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阅读理解法。

  2、学法: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自制智慧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一定交了许多好朋友吧,能告诉老师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吗?你为什么选他做你的朋友?冬冬也有许多朋友,但是她通过一件事知道了丁丁是自己真正的朋友。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

  二、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手指着课文,认真听。

  2、喜欢这篇课文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读书时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可以想想老师刚才是怎么读的,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可以查查字表,还可以问同学、老师。

  3、同桌互读。一个读一个听,遇到问题相互交流、解决。

  4、小组间合作读。

  5、汇报交流读

  (二)识字教学。

  (课件出示生动的水果卡通图)每个水果后面都藏着一个字娃娃,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吗?(叫生读,读对奖励智慧星)

  1.出示生字卡片,摘卡识字中贯穿自读、领读、“开火车”读、“找朋友”(用喜欢的字组词或说话)。

  2.集体交流识字好办法。

  (1)你都记住了哪些字?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听。

  (2)“读、课、请”这三个字与什么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言字旁的字?

  3、找出有“再、又”的句子读一读。你能用“再”或“又”说一句话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小组合作“盖高楼”,巩固生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楼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识字卡片(生字砖)准备好,教师读哪个生字,学生就把“生字砖”贴在“楼”上,哪组先盖好,哪组就胜出。最后再齐读贴出的生字)

  三、读书讨论,体会感悟。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2

  课时建议: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卡通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

  神话故事《宝莲灯》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男孩沉香为救出母亲,同邪恶的舅舅二郎神不屈斗争的故事。

  活动一:

  1、通过观看卡通片《宝莲灯》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卡通表现方法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卡通形象的直观感受。

  2、观察分析宝莲灯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征,选择不同绘画的表现方法加以表现。

  3、引导学生集体创作《宝莲灯》连环画(每人完成一个情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4、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随着音乐哼唱主题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述神话故事《宝莲灯》。

  活动二:

  1、播放卡通片《宝莲灯》的主题音乐或歌曲,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请学生讲述一个《宝莲灯》的小故事,谈一谈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个人,为什么?

  2、播放肢体歌曲爱就一个字,学生运用听觉器官,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节奏律动练习,并伴随着音乐进行哼唱练习。

  3、结合已有的形象认识和记忆,自行选择身边的工具、材料,制作一个《宝莲灯》,*面、立体均可。

  4、师生以制作完成的《宝莲灯》道具创编小话剧《陈香与妈妈》。

  活动三:

  教师展示准备的*卡通经典图片,让学生说出它都属于哪部作品。教师最后将图片定格在《宝莲灯》作品上来引出本课课题,教师随机介绍神话故事《宝莲灯》。

  1、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和歌曲。如果让你来演《宝莲灯》,你最喜欢那个角色?学生自由谈。

  2、学做《宝莲灯》相关的道具,为演出做准备。

  3、表演歌舞童话剧《小小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教学思路拓展:

  1、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2、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宝莲灯》并学唱主题歌、画《宝莲灯》故事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宝莲灯》中卡通形象的欣赏,了解卡通艺术的基本特点。借助绘画、表演、学唱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古典神话故事《宝莲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课型:欣赏课

  教学准备:

  1、卡通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有关卡通的歌曲。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卡通片和卡通形象,那么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的最快。

  3、新授:

  听一听 讲一讲:

  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随着音乐哼唱主题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述神话故事《宝莲灯》。神话故事《宝莲灯》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男孩沉香为救出母亲,同邪恶的舅舅二郎神不屈斗争的故事。

  看一看 画一画:

  1、通过观看卡通片《宝莲灯》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卡通表现方法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卡通形象的直观感受。

  2、引导学生集体创作《宝莲灯》连环画(每人完成一个情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观察分析宝莲灯中角色的不同形象特征,选择不同绘画的表现方法加以表现。

  演一演:

  教学思路拓展:

  1、学生和教师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话剧《小小宝莲灯》。

  2、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3、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陈香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主线,创编《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制作宝莲灯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宝莲灯》中卡通形象的欣赏,了解卡通艺术的基本特点。借助绘画、表演、学唱等形式,丰富学生对古典神话故事《宝莲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1、动画片《宝莲灯》的影视音像资料、图片等。

  2、绘画、手工制作的工具材料。

  课型:手工制作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

  2、导课:

  今天,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歌曲。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卡通片,对于卡通形象也知道的很多。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形象都是进行过夸张的,你们能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吗?

  3、复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并利用已经了解的资料,进行手工制作。播放歌曲《爱就一个字》,学生运用听觉器官,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节奏律动练习,并伴随着音乐进行哼唱练习。

  4、新授:

  看一看:

  教师展示准备的*卡通经典图片,让学生说出它都属于哪部作品。教师最后将图片定格在《宝莲灯》作品上来引出本课课题,教师随机介绍神话故事《宝莲灯》。

  谈一谈:

  欣赏《宝莲灯》的主题音乐和歌曲。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请学生讲述一个《宝莲灯》的小故事。如果让你来演《宝莲灯》,你最喜欢那个角色?为什么?学生自由谈。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宝莲灯”的形状、色彩和结构,特别是立体的制作中更加需要研究它的制作工序和方法。

  做一做 :

  结合已有的形象认识和记忆,自行选择身边的工具、材料,制作一个“宝莲灯”道具,*面、立体均可,为演出做准备。

  手工制作过程当中,学生与教师或者学生们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互相帮忙,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作品完成,体会到手工制作中的快乐、成就感。

  演一演:

  师生以制作完成的“宝莲灯”道具创编小话剧《陈香与妈妈》。

  课后拓展:用制作的“宝莲灯”道具表演给家人《陈香与妈妈》。

  此环节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表演激情,让整堂课更加活跃,给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大展示: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特别是一些制作精美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到制作过程的不易和作品完成时的欢喜。

  教学思路拓展:

  1、学生和教师份角色表演歌舞童话剧。

  2、尝试借助卡通手段表现文学作品。

  3、结合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4、以陈香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主线,创编《宝莲灯》。

  教学评价建议:

  1、对积极参加本课学习,大胆进行制作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

  2、欢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本课中来。

  3、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相互配合、研讨协作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提倡。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

  马,在*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等闲:*常。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

  2.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4

  课前谈话:

  师:(出示一足球)同学们喜欢足球吗?玩过吗?关于足球你还知道什么?(在涉及课文的关键地方教师要强调。比如禁区、点球、带球突破、射门等等。)教师相机板书:射门

  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些精彩的进球录像剪辑。(学生看,教师边解说球员带球射门,守门员边防被射门,而这精彩的一面仅是几十秒的时间。)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多精彩的一瞬间,有个足球爱好者是这样描述的(课件出示文章第一段)。学生齐读明白:射门进球对球员来说是一种激昂雄浑的体验,对球迷来说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然后教师导入,可是在一次很重要的比赛中,一位非常优秀的世界级球星却两次放弃了射门的机会。

  把课题补充完,强调放弃。然后学生读题质疑。

  估计会问:

  这个球员是谁?

  是哪一场球赛?

  他为什么要放弃射门机会?(在什么情况下)

  最后比赛结果怎么样?……

  二、重点研读,体悟情感

  抓住两次放弃射门来研读。

  第一次:

  1.激励学生学学体育节目主播,把这段话变成一段现场解说。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说。可以合作说,也可以现场演示,也可以朗读,只要充分去读,爱读就可以了。

  3.展示学习情况

  4.理解福勒为什么放弃了射门。引导学生分析当时情况(相机出示课件上的主要句子),想象福勒一脚射出后的结果。教师相机补充:一个优秀的球员抽脚射门的力度最少也达每小时120公里。最大的是贝克汉姆达每小时15*公里。

  5.再次感情朗读体会

  6.联系自己谈感受,福勒该不该放弃(学生可能会观点不一,但是不要求统一)师:福勒在完成百分之九十动作时收回了脚,这是在极短时间做出的决定,你们有过类似情况吗?事后对自己的决定满意吗?而福勒呢?他对自己的决定后悔吗?

  第二次:篇幅较短,所以朗读解决。

  1.老师指导多次朗读。

  2.再次讨论:

  福勒应不应该放弃这次射门机会?学生再辩。老师借机讲述一些体育精神如“更快更高更强”“重在参与”和现实中一些弄虚作假所带来的后果。明白体育比赛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3.再次朗读。

  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创境激情:再次让学生用敬仰的目光注视福勒的相片,然后以不同角色向福勒说一句话:福勒的球迷、教练、队友、西曼等等;

  2.展示体育比赛中其他相关的例子。

  板书:

  责在对方

  放弃射门 人性美

  免伤对手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5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 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案点评:

  古诗《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中以学生实践导入,并通过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咏鹅”理解“咏柳”就是赞美柳树。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课堂练习突出对学生说和写的锻炼。

  教案示例二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读3个新字。

  2.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指导学生写春天柳树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理解诗句意思及描写柳树的美的特点是难点。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朗读录音磁带;到户外观察柳树。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挂图(或放幻灯),激发兴趣

  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在学生对诗歌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板书课题。

  解题。学生试说“咏”的意思。教师小结:“咏”的本义是歌咏,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少年就以文章出名,公元695年中进士,做过礼部侍郎等职。晚年不拘礼节,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今存诗19首,除《咏柳》外,《采莲诗》、《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指导看图

  图上有些什么?在什么地方?人在干什么?(先一个一个说,再连起来说一遍)

  同学们看了图,想一想诗人是怎样描绘自己所见到的情景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请听录音,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标出句子)

  2.看音节卡片,开火车读。

  bì chuí sī cái sì jiǎn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4.分组读课文,男女生各读一句。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去掉音节读。(注意“垂、似”的读音)

  3.识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卡片。

  (2)分组观察、讨论。利用以前的学习方法识记字形。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师生评议)

  (4)教师重点指导:

  碧,bì,上下结构,注意写好上面的部分,“王”的底下一横要变成提。

  垂,chuí,读准翘舌音,8笔,注意写好中间的部分。

  丝,sī,5笔,要读准*舌音,注意上面的写法。

  裁,cái,12笔,读准*舌音,注意里面的写法,和“栽”要区别开。

  似,sì,6笔,读准*舌音。

  剪,jiǎn,11笔,上下结构。

  4.巩固练习(做游戏)。

  (1)做找朋友游戏,找对了全班齐读三遍。

  (2)组词练习。

  五、课堂练习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汉字卡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引导学习第一句。

  (1)自由读第一句,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能说一点就说一点)

  (2)齐读第一句。

  (3)指导朗读(注意轻重音和停顿):

  碧玉 / 妆成 // 一树 / 高,万条 / 垂下 // 绿 / 丝绦。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4)教师小结:

  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的意思。万条,柳树枝条多。在古诗中“百”、“千”、“万”经常泛指数量多。丝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子,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2.引导学习第二句。

  (1)自由读,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指导朗读:

  不知 / 细叶 // 谁 / 裁出,二月 / 春风 // 似 /剪刀。

  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3)教师精讲:

  细叶,指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剪出来的啊!

  三、想象情景,朗读、背诵课文

  1.自由读全诗。结合看图及在户外所看到的柳树,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教师点拨:诗的第一句,写的是实景,表现了整棵柳树的颜色、形状及树上的柳条多。虽然是对静物客观的描写,但是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蕴含着作者对柳树的喜爱之情。诗的第二句,是作者的想象,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拿剪刀的能工巧匠,把在春风吹拂之中的柳树想象为经过巧手剪裁的艺术品。这种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深化了诗歌的内容,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这首诗赞美柳树不是作者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凭借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四、课堂练习

  1.写一写课后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生写话

  1.启发学生说说在户外看到的柳树。同桌互说。

  2.小组推选代表说,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

  例:春天来到了,柳树的枝条上长出了一片片长长的绿叶,近看好像绿色不是很深,但是当你远远地望去的时候,整棵柳树就被一层绿色的雾包围着。一阵微风吹过,柳条随风摇摆,就像在欢迎我们似的。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观察春天的柳树,或者其它景物,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6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和5个偏旁。

  2、会认9个字。

  3、正确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4、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会6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和5个偏旁。

  教学难点: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发现学习、实践创新教学法。

  教学准备:收集动物图片、CAI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介绍自己。谁有胆量向在座的同学、老师介绍自己的姓名、年纪?

  2、引入课题。刚才谁最有胆量?他们两个谁高?谁最胖?我们刚才对这两个同学进行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让动物们比一比它们的尾巴,好吗?(板课题:比尾巴)

  二、小组赛读课文。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把课文读得最好。一个小组读,其它组评议:读得怎样,为什么?最后老师评出优胜组,并说出原因:读准了字的读音。

  三、学习课文。

  (一)1、看CAI课件,问:看,这边开来了什么?大家快上车,快坐好,我们出发了!(配合音乐)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动物园里有什么?仔细看那些动物,你们发现什么?你是和谁比的?

  2、为什么你们不把这些动物和花、草、树木相比?

  小结:比较要和同一类事物相比才行的。出示生字卡片:比

  2、出示生字卡片巴字,组成什么词语?下巴在我们的哪里?

  (二)指导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看课件读第一节,你发现了什么?有问号该怎么读?老师示范读第一句,你会读第一节了吗?指导读出句子的疑问语气。

  2、看课件第二节,告诉我们什么?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句号怎么读?老师示范读第一句。你会读第二节了吗?指导读出肯定的语气。

  3、你会朗读后面的内容吗?一定要注意什么?(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肯定句读出肯定的语气)学生自由朗读。

  4、理解四会字:长、好、把、伞。第三课还要我们会写哪些字?它们可以组成什么词?读词组:一把伞。看课件中的刀、尺、扇说一词,指导运用量词把字。课件出示一把()还有什么东西用上把这个量词的。指导学生积累量词。

  四、编儿歌巩固课文。

  1、看课件编儿歌。看课件:大象和肥猪、跑马和小兔(小兔和乌龟比,谁快?)。引导编写儿歌。附:

  比鼻子比快慢

  谁的鼻子长?是谁跑得快?

  谁的鼻子短?是谁跑得慢?

  大象鼻子长。马儿跑得快。

  小猪的鼻子短。小兔跑得慢。

  2、自由编儿歌。你还能编其它比一比的儿歌吗?

  五、指导书写六个生字。

  1、看课件书空、说说比、巴、长、好、把、伞的笔顺,怎么记住?

  2、随生字认识笔画:竖提、撇折点、提。认识偏旁:提手旁、人字头。

  3、指导学生写生字在生字本上。

  六、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就比到这。课后写完这些生字,每个写一行。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7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

  马,在*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板书课题:马诗)

  二、简介作者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

  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

  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

  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四、品味古诗

  (一)学习第一、二句。

  1.朗读第一、二句诗,小组讨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连绵的燕山上,月亮像弯钩一样。)

  4.“沙如雪”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的?(触觉:冰凉的;颜色:白色。)

  5.为什么沙会是如雪的白色?(因为月光的照耀,所以是洁白的。)

  6.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受?(空旷寂寥,清冷荒凉)

  7.师补充:“钩”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为什么作者会期盼给马戴上金络脑?(给马戴上金笼头,说明这匹马很贵重,很受重用,作者明写马受到重用,实际暗指自己渴望受到重用,上阵杀敌。)

  2.诗人想借“快走”“清秋”表达什么?(“快走”是快跑的意思,写出了马驰骋的样子;“清秋”是深秋的意思。表达出诗人渴望驰骋疆场,肃清敌人的志向。)

  3.那诗人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从哪里看出来?(“何当”说明没有实现。)

  五、理解情感,学习写法

  1.再读本诗,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无法实现梦想的无奈。)

  2.这与“马”又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战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马身上。)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的?(托物言志)

  4.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领略了古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到古人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贺一样,不忘初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马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指名背诵《马诗》。

  3.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步感知大意。(以学生自学、汇报为主)

  1.认识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的意思。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石灰吟》。

  1.逐句理解诗意。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这里形容开采矿石非常艰难。等闲:*常。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很*常的事。)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这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竹石》。

  1.逐句理解诗意。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诗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入破裂的山岩之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让它屈服。)

  2.整体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感悟感情

  1.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石灰烧制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学生朗读,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高大挺拔,经受各种磨难仍永不屈服。(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学生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2.再读古诗,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1)《石灰吟》:抓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清白”到底指什么。(“清白”指的是石灰的颜色,隐指高尚的节操。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骨碎身,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教师小结:这种寄意于物的手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3)《竹石》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举手说)

  ①《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②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四、总结

  1.同学们,我们这两节课学的三首古诗,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托物言志)

  2.在学古诗时,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与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7)

——语文课文《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

语文课文《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1

  《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讲述了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文章内容浅显,但含义深远。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宜粗不宜细,但又要让学生品明白。为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及美丽的景象,朗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以此来诱发学生内心的赞叹之情。学生品得深入,读得有味。如品飘飘洒洒时,我借助手势,补充叶圣陶《瀑布》一文中的相关句子,真正做到美读。然后再以巧妙的导语昔日的大瀑布那样辉煌,现在的它又是怎样呢?过渡到第8自然段的教学,潜心会文后让学生设想自己就和菲格雷特总统站在这枯竭的大瀑布脚下,会向谁说些什么?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惋惜、痛心与愤激之情,这种角色体验很好地促进了未成曲调先有请的达成。再在哀乐的渲染中读这一部分,学生的情感怎能不会被调动起来呢?

  阅读需要*和的心情,更需要合适的氛围。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潜心阅读创设适宜的情境。那么阅读的欢乐就会流淌,思维的花朵就会在接下来的阅读中绽放。学生的阅读期待就会在倾听与感受的交融中得以点燃。在品味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前后不同景象时,我选择创设语境引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这不同景象,在反复朗读中造成陶醉和失望的强烈情感落差,在一唱三叹中触发内心愤恨人类行为的感受。并在拟菲格雷特总统演讲搞中领会了课文的真谛。

  在欣喜之余,也有遗憾。遗憾的点滴也因这节课而牢记我心。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得当,出现前有点松后有点紧的现象。在指导朗读时该如何把握好度才能不拖时间将是我以后注意的问题。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8)

——语文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语文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中秋节导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学生的兴致很高,有一个学生还背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借此,我顺势导入了课题。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苏轼当时心中的想法,在想象说话,全班交流中体会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以达到对苏轼的内心的探寻。并让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分别后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苏轼内心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想象和回忆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让学生说说当时苏轼的心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水调歌头》的吟诵声中,我和学生结束了对这篇文本的解读.


《老山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9)

——语文课文《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文《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片树叶》这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他们努力地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得精彩些,这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他们就读得生动、投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特别浓。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一起学习新知,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把游戏、比赛、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表演、体验,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说,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只有那几个优等生在发言,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