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新闻学专业思政中党性引领的策略探析

|来源:网友投稿

张临涛

摘  要:加快布局构建高校专业思政体系与制度,是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为应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与挑战的迫切需要,塑造好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研究与建设的重要方向。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党和国家做出的战略性举措,是一项长期国策。它的内涵和外延需要高校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提炼和总结,并形成体系化、制度化的格局。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作为为党为国家培养传媒人才的重要阵地,在专业建设方面一定要体现出党性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新闻学专业;专业思政;党性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2-0107-04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基石,必须从传播党的基本理念着手,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应大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站在政治和时代高度,看待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方向问题的重大意义;加强和落实党在大学新闻学专业建设中的具体指导和引领作用,要推动落地见效,在专业思政方面解决好教育体制和机制问题。

一、新闻学专业思政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了前瞻性部署,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一)宏观意义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外部环境复杂的形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急需加强的头等大事。虽然教育面临着许多纵深改革的挑战,但也有做好做实本身的难得机遇。因此,高校必须深切领会思政教育对党和国家稳定发展的重大意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強思政在专业和课程中的指导性地位,扎实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具有政治觉悟和担当,又能做好新闻传播事业,时刻保持觉悟和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为党和国家的崇高事业发挥专业专长的人才,为凝聚社会共识、牢牢把握舆论阵地、营造社会和谐氛围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任务。

(二)微观意义

新闻学作为七个新闻传播类中的基础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严格按照国家的人才教育标准、指导方向,根据国家和行业对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判断之后制定的。新闻学专业是以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为追求,以实现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导向的系统性专业。因此,新闻学专业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条件。只有加强专业思政教育,才能在新闻学专业所倡导的文理兼修、学科交叉的融合性、开放性的教学体系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性地位。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新闻学院需在专业思政方面凝神聚力,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思政核心课程,融合与打通专业其他系列课程,实现专业课程多层次互补的思政体系的立体化建设,最终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一部分。

二、新闻学专业思政的时代要求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内涵建设做全面部署,提出新文科要成为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在此背景下,传媒类的所有课程都要具备活化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肩负育人职责,应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我国特有的价值观教育形成融会贯通的效果,达到适应新时代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要求,这对加强思政课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文科专业建设的要求

人文社会科学在创新驱动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要有力肩负起时代使命,新文科建设必须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1],在专业建设上,发挥先进思想在培养人的战略构建中起到的重要引领作用。新文科建设要求新闻学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既丰富学生人文社科知识,又培养其科学精神,使其掌握科学工具,形成既打破专业和学科界限、拓展新闻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又锚定“大新传”的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

1. 建设新闻学“文科”本质属性的要求

新闻学专业建设需以专业优化、课程提质与模式创新来体现出其本质属性。新闻学应科学地平衡好技术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比例,重构专业生态和认知,并分别纳入思政内容,要做到新文科建设基于“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着重思政教育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

2. 坚持新闻学“新闻”的核心地位要求

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并以其为新文科建设规划的指引方向,在理念、使命、内容、方法上突出专业精神,坚持将其体现在新文科建设规划的每一个细节中。新闻学是新闻传播学科的立身之本,是整个学科的核心基础。因此,强化以专业思政来实现人才培养中对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是对成长为一名合格记者的核心要求与目标。

3. 规划新闻学“交叉”的科学特色要求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提出“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范式”理念。新闻学学科天生具备科学“交叉”的特征,教师除必须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外,还需加强思政的引领功能,才能胜任和做好各业务口的职业岗位。根据媒介跨界融合趋势加快的特点,需积极研究和辩证思政如何融入这种跨学科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技术类课程应融合媒体实验室,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类的教学过程中,应走学科思政并行的道路,实现思政与文理工融为一体的系统化教育。这是培育交叉学科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学与多学科汇融建设新文科规划的关键。

(二)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要求

建设本科一流专业,必须将专业教学与思政课堂相结合,积极推动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同步建设。高校应结合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实践逻辑,专注于新闻学专业本身具有的研究特点,组建专业思政教学团队,以体系化、模式化、机制化和路径化创新来做好大思政格局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思政要求,用专业思政内容来充实高校新闻学专业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达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1. 统筹规划

高校和新闻学专业在统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面,应贴近时代要求,充分表现出时代性、前沿性和专业性的特征。高校应按照新闻学专业建立课程体系,明晰教学规律,合理统筹规划课程思政的内容,持之以恒地进行体系化推进。在新闻学专业知识体系教学中,思政内容要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的作用,并形成系统化、科学化、普及化的特点来支撑和覆盖新闻学所有专业课程,打造包含价值引領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矩阵。

2. 明确责任主体

促进专业课程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入,首先要过好专业任课教师这一关,“立德树人”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承担的职责[2]。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应重视讲好专业思政的课程,对标思政要求。首先,高校要明确教师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教育要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自身对党有坚定的信仰,对专业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课堂上有清晰的实现目标,对学生要有深刻的情怀和开放的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学生。教师作为教育责任的承担者,应时刻关注国家对教育革新的新要求、新变化,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养和思想意识水平。

3. 完善机制与创新

院校专业思政教育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两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而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总体把握,开展系统性研究,需要各专业拿出一套有科学计划、有实施步骤的具体方案[3]。在专业思政建设中,新闻学专业老师作为思政课程体系中知识的教授者、组织者、引导者,面临多重角色扮演,其自身思政能力、知识、态度、责任心都应该有明确的标准。体现专业思政教育水平应成为授课核心组成部分,能更好地反映新闻学专业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权威思政的现状,按照这些培养要求,新闻学院要形成一套培训和评价机制,对教师开展培训,大胆进行创新,扩大思政授课能力。

三、新闻学专业思政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学专业中处于核心地位,要求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围绕这一中心。每一位新闻专业教师首先需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拥护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其次,要从高度的政治意识角度去思考建立本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这对教师平时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知识要点与红色素养储备提出了系统化、高水平化、接地气化的要求。

(一)缺乏大思政系统化工程

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思政上还处于前期的摸索阶段,缺乏大思政系统化工程。大学的专业思政体系基于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维度,要提高课堂育人主阵地的效果和效率,必须构建系统性、体系化、自觉化的优化育人过程,并讲究科学、专业与创新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把校内外的思政教育看作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体系,将校内教师组成的思政资源和校外社会企事业单位来校交流授课培训的思政资源打通,形成制度化的交流与互相学习的高效机制,使大学专业思政处于不断提升水平并且发展壮大的内外循环系统中,以此来提高专业思政的认知水平、构建水平和长效水平。

(二)专业思政化水平有待提升

1. 思政认知化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的思政课一般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来讲授,有些新闻学专业的教师错误地认为这些思政教育已经足够了;一些教师则认为自己讲的是技能性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思政搭不上边。这些错误思想都将党和国家要求大学思政的普遍性、系统化的大思政要求割裂开,影响了人文素养和政治素质齐头并进的专业化要求。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应改正错误认知,提高思想觉悟,跟上时代要求,涵养自己的专业思政水平。

2. 专业课程思政技巧有待提高

教师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如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如何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闻学高等教育新格局[4]。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将思政揉进专业知识的技巧,思政案例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可使课堂更有趣,更有感染力,使学生沉浸其中。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思政与专业融合下的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认同与消化,提升核心政治素养与觉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专业思政形式化有待解决

专业思政的形式化问题始终是高校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主要顽疾。首先是部分教师不重视专业思政里的思政内容,导致专业思政缺乏政治化而失去了本专业必须思政的意义。还有部分专业思政教育内容过于强调政治化,课程内容及案例缺乏真实性、趣味性、契合性,导致专业思政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专业和实践实际。这种两极化的专业思政教学都具有形式、内容单调,缺乏创新性、方法性的问题。还有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导的情况,师生间缺少互动和交流,教师的课程思政只是点到为止,不与学生讨论,不激发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潜能,只是让其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政主体性,课堂思政形式主义严重。

四、新闻学专业思政发展的路径

(一)形成脉络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党性原则,这就要求新闻学专业始终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其政治性、实践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特征,是整个新闻学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抓手。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格局”的重要性[5],在于它贯穿了新闻学的每一个环节,应该从教学和实践中找到思政元素的多维度入口,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形成新闻教学总体思政脉络,把爱党、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新闻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形成骨架

高校应在新闻学专业思政的研究中,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新闻的论述,总结和提炼这些先进思想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段对我国新闻传播和教育事业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使新闻学专业的师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在中国革命和理论实践的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红色骨架。只有基于认知的提高,信仰才会在教师的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师应肩负起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与使命,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灵魂、精神和骨架。

(三)形成体系

搭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对接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体系化的思政洼地。高校应通过建设、搭建、对接几个动态,将课程组合为多层次、具有开放性、线上线下混合与思政双向交叉模式,打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内核的新闻学专业教育系列核心课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外核,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实践、实习及部校共建等内容,形成多维度交叉互助互补的“课程与项目思政”体系。在建设内外双核循环交叉思政體系时,高校应注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将教学模式创新、思想理念升华、价值观塑造等高阶性内容作为多元化思政改革目标。

(四)形成制度

为避免出现专业思政退热现象,高校各专业形成制度并长期坚持下去很重要。加快布局构建高校专业思政体系与制度,是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也是应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与挑战的迫切需要,更是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重塑的重要时机。思政建设是国家教育的头等大事,也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不断探索思政成为哺育人文精神途径的高校,应聚焦国情教育、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要素的生产,从课堂延伸融入社会实践场景。高校应以制度化建设为基础性工作,注重稳定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建设环节,立足专业思政实际,着眼长远,切实发挥制度建设的保障促进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制定相应的考评指标体系,形成一套系统完整、可操作性强的科学制度,来推进专业思政育人工程的实行。

五、结语

高校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是党和国家做出的战略性举措,是一项长期国策。它的内涵和外延需要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提炼和总结,并形成体系化、制度化的格局。高校新闻学专业作为为党为国培养传媒人才的基础性专业,在建设方面一定要体现出党性的引领作用,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立德树人的信念,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新时代全媒体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旗煌. 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 中国高等教育,2021(01):15-17.

[2] 付学军. “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01):23-24.

[3] 陈胜华. 新闻学专业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42-44+108.

[4] 赵金红. 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路径[J]. 青年与社会,2019(18):199-200.

[5] 冷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学实践为例[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8(02):204-212.

(责任编辑:邹宇铭)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