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电子备课第六单元

|来源:网友投稿

 附件二:单元教案样式 单元(章)教案 (第_六_单元)

 单元主题 六

 统计 教材简析 【 新知识点】

 众数 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 教学要求】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注意】

 1 .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2 .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3 .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单元重点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单元难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课时安排 1、众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课时 2、复式折线统计图. . . . . . . . . . . . . . . . . .

 1 课时 打电话

 . . . . . . . . . . . . . . . . . . . . .

 1 课时

 附件三:课时教案样式

 课时教案(1)

 教学内容 1、众数 课时目标 (含重、难点简析)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 个人修改(或备注)

 复

  习

  引

  入 1、提问:还记得平均数、中位数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热身练习:

 激励:你会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出示:

 1.下面是第三小组数学测验的成绩情况:

 88

 52

 90

 86

  97

 89

 91

  84 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小组的测试情况比较合适?

  A

  平均数

 B

 中位数

  2.五一班和五二班要比较期末考试哪个班成绩高一些,应该选取 A

  平均数

 B

 中位数 3、引出新课:学校要挑选 10 名学生参加集体舞比赛,你能帮帮老师吗?

  学生试说,引起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复习。

  学生思考,回答并说明原因。

  产生解疑的兴趣,积极进入新知的探究。

  1 .出示教材第 122 页的例 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探

 究

 新

 知

 师从旁指导:动笔算一算,小组间合作。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 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 . 485 ,身高接近 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 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 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进入挑战活动。

 闯关行动一: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 123 页的“做一做”。

 重点弄清用众数还是用中位数反应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板书设计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是这组数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教 后 记

 巩

 固

  训

  练 闯关行动二:

 完成教材第 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 2

 题。

  闯关行动三:

 做练习二十四的第 3 题。

 师指出:一组数据中,可以有几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4 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 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 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 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独立完成,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小结 本课 1、引导回顾本节内容。

 2、说说自己的收获。

 课时教案(2)

 教学内容 2、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时目标 (含重、难点简析)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 个人修改(或备注)

 教

 学

 导

 入 1、投影出示第 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1 .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

 探

 究

 与

 尝

 试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3 .引导学生回答教材第 126 页例 2 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 129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 l 题。

 5 .完成教材第 129 、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 2 、3 题。

 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 7 一 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 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思 维 训 练 与 小 结 1、下面是 2005 年 1 月 22 日到 28 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查阅 2006 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2 23 24 25 26 27 28

 板书设计

  教 教 后 后 记 记

 课时教案(3)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2005年 1 月 119 174 143 95 115 173 163 2006年 1 月

 2、说说自己今天的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自由交流。

 教学内容 打电话 课时目标 (含重、难点简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2、合作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3、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寻找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隐含的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 个人修改(或备注)

  课 1、传电游戏: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传电的游戏。请听清楚规则:每个人都先不动。我是首发者,由我开始传电,传到电则成活,可以自由,可以给别人传电。如果他已经被别人传到了,你就不能

 前 热 身 再传给他。

 2、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需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电话通知有关人员到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打电话。

 生游戏。

 思考:怎样才能做到在同样的时间内使传到电的人最多?

  趣

 味

 探

 究 出示例题:中山医院送来一位急诊病人,值班领导电话通知7名医生马上到场。

 1、你认为可以怎样通知他们?

  哪种方法比较快,为什么?(逐一打太麻烦,需要分组。) 2、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他们打电话的情况。

 3、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请你画出来。生在自己的本子上作画。

  5、看看自己刚才画的,谁是闲置资源?重新画一画。

 预设:生: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

 生:先打给一个人,再叫他一起打。

 生:每人接到电话都不闲着,都在打。

  4、展示学生的作品。讨论:为什么会节约时间?至少用几分钟?

  6、上台用磁铁摆一摆。不同时间通知的尽量用不同颜色的磁铁。这样让人一下就

 7、对照板书,通知15人需要几分钟?5分钟可以通知几个人?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几分钟 新接到电话人数 总人数 1 1 2 2 2 4 3 4 8 4 8 16 5 16 32 6

  9、你觉得在解决打电话问题中,关键是什么? (1)首先要分组,统筹安排,要告诉别人下一个要通知谁。

 能看清楚。

  8、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汇报。预设:

 (1)随着时间的增多,新接到电话的人数在成倍的增长。

 (2)总人数是新接人数的2倍。师设问:第一行的2是不是前面的1+1呢?第二行的4是不是前面的2+2呢? (3)第一分钟后的总人数2加上第二分钟新接人数2是第二分钟的总人数4。师:本来有两人,再加上刚通知的2人就是4人。(首发+新接)

 (4)

 几分钟就有几个2相乘。

 板书设计

  教 教 后 后 记 记

  (2)几分钟可以通知几人是怎么算的? 编成儿歌:

 电话问题分清楚,关键要把 2 来数,几分钟就几个 2,相乘得积含首数

 10、原来打电话问题中有这样的一个规律。那刚才我们的传电游戏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如果传一次电需要一秒钟,我们班45人,全部传到电需要几分钟?

 11、生活中类似这种规律的事件还有吗?(细胞分裂、浮萍生长、传染病)

 (6分钟)。第6分钟时有几个人是闲着?64-45=19人

  总 结 与 拓 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如何获得的?

 2、这是一道趣味题,如果有兴趣的话,课后自己去研究:

 阿米巴原虫(一种主要寄生于结肠内的虫,会引起阿米巴疾病或阿米巴结肠炎)是用简单分裂的方式繁殖的,每一次要用3分钟。请问一个阿米巴原虫18分钟后变成了几个阿米巴原虫?

 互相交流。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