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考

|来源:网友投稿

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品质,教师需要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方面下功夫。一般而言,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学生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或问题驱动下,全身心地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能力发展的学习进程。深度学习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手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一、在对话交流中进入深度学习

数学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直接表达或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的经验、印象、感悟等形式存在;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通常以语言、公式等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显性知识的教学,容易淡化或忽略数学隐性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除了优化教学内容,创设适切的学习活动场景,还要注重隐性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内化隐性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教学“平均数”为例: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样的描述性语言,学生容易记忆,而“总数÷份数=平均数”这样的计算公式,学生也容易接受和理解。那么,学生如何理解“代表一般水平”“虚拟性”的含义呢?这就涉及将隐性知识进行内化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假如学生的学习处于浅层次,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没有进行深度探究,就难以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丰富的、具有对话交流空间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逐渐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进而理解数学概念及内涵。

教师可以创设下面的学习情境:二年级学生要进行60米短跑比赛,班主任要求大家回家练习,并填写汇报单“60米,我跑了(  )秒”。

A同学练习时跑了五次,成绩分别是15秒、14秒、12秒、10秒、14秒。A同学填写的汇报单如下:60米,我跑了(15)秒。不过,他想了想,还是划掉了。于是,师生在课堂上针对A同学的汇报单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师:A同学第一次填写的是15秒,之后又划掉了。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他跑得最差的成绩。

师:A同学第二次填写的是10秒,想了想还是划掉了。这又是为什么?

生:这是他跑得最好的成绩,可能担心真正比赛时跑不出那么好的成绩,有点心虚。

师:A同学第三次填写的是14秒。你觉得他为什么填写14秒呢?

生:因为他跑了五次,其中有两次是14秒,所以填14秒比较合适。

师:但A同学想了想,还是划掉了。这又是为什么?

生:也许他认为自己跑得慢,有点不好意思。

师:A同学第四次填写的是12秒,想了想还是划掉了。你猜这又是为什么?

生:可能他认为这个时间还是显得快了些,心虚。

这时,B同学认为填写13秒比较合适,因为(15+14+12+10+14)÷5=13。

师:(故作惊讶)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可以填13秒吗?

生:没有出现过13秒,不可以。

生一时无法做出判断,议论纷纷。

生C:A同学跑了五次,没有出现过13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面不会出现,也许跑到第六次就出现13秒了呢。

生C用概率知识进行了推测。在师生的多次对话与交流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認识代表一般水平的、具有虚拟性的数,即平均数。这个过程使得原本理解了“求平均数方法”这一显性知识的学生又陷入了思考当中,重新经历了一个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过程,这是学生领会“平均数虚拟性”这一数学隐性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对话交流中进入深度学习的过程。

二、在丰富经验中走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以培养良好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品质学习。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其实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冲突中主动地、专注地、批判性地学习,并自然地进入主动探究问题的状态,能够从多维视角分析数学问题。再者,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经验丰富的程度影响着学习的深度。因此,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不应平铺直叙,而应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且思维呈螺旋上升态势,这样才有利于不断丰富有效经验。

学习“负数的认识”这一内容,当学生理解了负数的相对意义关系和相反意义的规定性后,教师给出图1并提出问题:“小华的身高用-2厘米表示可以吗?”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有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明确知识内涵的过程,也是深入探究问题的过程。

师:请两个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和理由。

生1:婴儿出生时都有高度,何况是小华,所以,不能用-2厘米表示小华的身高。

生2:如果以一个同学身高120厘米作为标准,小华身高118厘米,那么,小华身高可以表示为-2厘米。

有的学生点头表示认可生2的观点。

师:给你提供一个信息,全国12周岁儿童身高的正常范围是140—160厘米。

生:小华身高158厘米,如果以160厘米作为标准,记作0,小华身高可以表示为-2厘米。

师:如果以140厘米作为标准呢?

生:小华身高可以表示为+18厘米。

师:同样是小华的身高,为什么既可以用正数表示,又可以用负数表示?

生:以哪个作为“0”的标准非常重要。

师:好一个变化多端的“0”呀!看来,确定标准是什么十分关键。一旦“标准”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正负数的变化。如果分别以140厘米、160厘米这两个数作为标准,你能表示自己的身高吗?

这样的练习结合了生活中的数学场景,通过对话、分析,学生明白了“标准”的重要性。当教师提出问题:小华的身高用-2厘米表示可以吗?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逐渐明白了“-2厘米”是小华身高与某一标准量进行比较后的相对结果,并且随着经验认知不断丰富以及“标准”发生变化,会意识到这一相对数值将由负数变为0或变为正数。学生将经历从“已有知识→矛盾冲突→经验丰富→打破平衡→重新建构”的过程,思维逐层递进,变得活跃而灵动。

学生对数字“0”比较熟悉,“0”既可以表示没有,又可以表示起点。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学生学习负数的时候,能够快速领会数字“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可以说,学生学习“负数”之前,对数字大小表示多与少的认识比较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负数”时要强调,“数”不仅表示多与少,还表示一种状态。这个认知过程是学生经验不断变得丰富的过程,最明显的表现是对数字“0”的认识。这种相对性的认知体验,是学生提升数感的过程。因此,静态数字“0”显然不足以揭示“负数”产生的必要性,要使学生真正体会正数和负数的规定性与相对性,必须对数字“0”进行辨析,使学生的经验变得丰富,并且开始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

三、在思维碰撞中实现深度学习

有人说,好课没有标准,但是一节好课往往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地挑战富有思辨性的数学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入深度思考,从中习得知识与技能、积累经验、发展思维,进入深层学习状态。

教学“平行与垂直”这一内容时,当学生理解了“同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知识点后,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到这里就可以了。笔者以为,教学还不够深入,而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异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从数学学理层面看,“异面”两条直线平行是不存在的,但从学生经验层面看,“异面”两条平行直线是存在的。围绕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做法如下:

师:假如两条直线同时在电脑屏幕这个平面,我们可以说“同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那么直线b平移到任何位置都将与直线a平行或重合,直线b可以上下平移并停留,请问它有多少个地方可以停留?

生:无数个地方可以停留。

师:如果我们在直线b每一个停留的地方用淡灰色表示,这些淡灰色区域将会形成什么?

生:形成一个淡灰色的平面。

师:(课件演示线动成面)同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即a∥b。有同面,就有异面,如果把直线b请出电脑平面,放到纸板平面上,直线a与直线b就成为异面直线。那么,异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学具,请你摆一摆,议一议。

生动手摆放学具并展示,认为两条直线有可能平行,也有可能不平行。

师:异面的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是互相平行的,那么,平移直线a慢慢靠近直线b,直线a平移留下的痕迹将会变成一个面。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个面吗?

生用手比画想象中的第三个平面。

师:第三个平面产生,直线a与直线b又在第三个平面同面了。(课件演示)你能在教室找到这样异面的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

生观察、交流,思考。

以上操作活动,从“同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到“异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可能平行,也可能不平行”,再到“异面,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移其中一条直线慢慢靠近另一条直线,平移轨迹形成第三个面,这两条直线又会在同面”。这个从异面到同面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是学生深度思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空間观念得到了培养。

四、在回顾与反思中实现深度学习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常态。教师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如何进行追踪评价,都需要精心设计。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回顾和反思解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以合理的教学秩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秩序,从而提高深度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数字不重复使用),使得乘积最大。首先,要求学生用“2、3、4、5”这四个数字组成数位上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看看能组成多少个?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这些两位数中任选一组两位数,使两个两位数相乘,乘积尽可能大,并说明理由。”学生最后聚焦到52×43或53×42这两个算式,这体现了估算的理念。接着教师可以追问:“到底哪一个算式乘积更大呢?”学生经过思考后一般有以下结论:一是运用常规思维直接计算结果,比较积的大小;二是运用估算思维,比较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看较大乘数的十位和较小乘数的个位,前者是3个50,后者是2个50,前者比后者多出1个50,因此,前面的算式结果要大;三是运用求联思维,即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积越大。接着,教师再次提问:“如果再给你一个数‘1,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数位上的数字没有重复),使乘积最大。”这个问题就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有利于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可以在算式52×43的基础上完成思维的挑战,一般有两种结论:521×43或52×431,当学生无法直接确定算式结果大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笔算验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然后抛出问题:“如果用‘2、5、7、8、3这五个数字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数位上的数字没有重复),积要最大,怎么办?”

该教学过程大致围绕五个环节展开:数的组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大小策略优化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大小比较的问题解决→回顾和反思学习过程→方法的习得、迁移与强化。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习得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从学习“术”的层面向“道”的层面推进,是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效度的对策。

围绕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是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这个课题不是常规教学可以实现的,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教师用心、用力、用智慧去探索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最终找到有效的教学路径。

(作者简介:张翼文,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讲习教授)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异面小华负数学好乘方四注意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6年8期)2016-12-07历经艰辛的“负数”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6年9期)2016-10-09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6年9期)2016-10-09空间角的求法举隅高中生学习·高二版(2016年9期)2016-05-14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数学大王·低年级(2015年11期)2015-11-06双管齐下小学生·新读写(2015年2期)2015-06-10怪怪公主过捣蛋节数学大王·低年级(2015年2期)2015-02-10照相小学生作文选刊·低年级版(2014年11期)2014-11-21四种思路 引领一题多解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2009年1期)2009-03-19怎样学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08年2期)2008-10-19

上一篇:开心跳跳乐

下一篇:积极语言的力量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