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高校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卷化倾向及对策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张小茜 尤江东

关键词:高等院校;信息素养培育;内卷化

摘 要:文章基于内卷的理论内涵,剖析了高校在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价值目标紊乱、实践贯彻不力、教育效果差、专业教育脱节等内卷化问题,提出了统筹政策导向、重塑价值取向、重构培育模式、倡导实践路径、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以期高校重塑信息素养教育新业态,突破内卷化危机的规律性桎梏,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转型优化。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5-0063-04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信息生态的演变,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新技术已深度融入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推动了我国的教育变革,促进了学科的融合。目前,高等教育呈现出信息化的趋势,培养人才的适应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强调,信息素养培育应与其他课程教育相融合,注重批判性思维及参与能力[1]。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列为八大行动计划之一[2]。信息化人才决定着国家建设及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未来优秀人才培养目标的突破口。但是,高校信息素养培育工作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瓶颈期,存在教育目标模糊、教育模式同质、教育发展滞缓等问题,相对固化的局部锁定模式及难以突破的内部壁垒障碍,导致了内卷化问题的产生,具体表现为动力有余而实效不足。如何有效突破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内部壁垒,消除“无发展的增长”危机,已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内卷化的理论内涵

内卷化(Involution)是一种系统性退化,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在目前的互联网语境下,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不断发生嬗变,各行各业对于内卷化的讨论逐渐激烈,如经济内卷、职业内卷、教育内卷、城市治理内卷、政治生态内卷等,内卷化研究的强大范式持续外溢。根据克利福德·吉尔茨、黄宗智、杜赞奇等人的理论,内卷化可定义为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缺乏催生增长的原创力而进入内部复杂化、精细化、循环往复的维持运行机制,呈现出无休止的自我消耗、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转化为新形态或实质性的增长模式。从微观的角度讲,内卷化指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等特定领域或某一事项中,投入精力和成本并获得显著回报,但在一定时间的持续投入后,相应的回报减少甚至消失,处于“没有结果的付出”状态。从宏观的角度讲,内卷化指社会或行业围绕特定目标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前提下,整体效率走低,实际效益下降,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现象。内卷化现象具有增加投入而无产出、重复原有路径而无新的发展、处于固化状态而无变革创新等特征。因此,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卷化可概括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素养培育在认知、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潜力被持续挖掘,并恒定发展至今,其培育理念、培育模式逐渐固化,缺乏创新、扩张与再生的原动力和执行机制,可持续发展张力受限,既没有突变式的发展,也没有渐进式的增长,陷入绩效障碍和内卷化困境。

2 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卷化倾向

信息素养培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近年来,政府部门的引导力度加大、高校的重视程度提高、经费投入比例增加,信息素养培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顶层设计缺乏、主体不明晰、教育形式雷同、教育过程散点化等问题的存在,导致高校的信息素养培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培育效果不明显,出现内卷化倾向。详见图1。

2.1 信息素养培育体制对价值目标实现的助推力不强

目前,社会公众对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呼声很高,很多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都在积极探寻开展信息素养培育的新路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存在一定的悬浮化问题,即行政化的培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贯彻的现实感,悬浮于信息素养教育“元场域”的上空,不能充分实现基层教育主体性场域在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实践举措等方面的支配性作用。各高校在信息素养培育的价值目标、内容落实、开展模式和实践方式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对于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的问题缺乏指导性解决路径,缺乏末端评价体系,培养目标模糊,难以客观评价培养效果。

2.2 信息素养培育导向与实践贯彻的契合度不够

笔者查阅了我国近年来发布的信息素养相关指导性文件,发现相关政策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信息素养教育指导的针对性不断增强。相关政策的落实既是信息素养培育工作健康持续开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信息素养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是推进和落实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工作的主体,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群众重视程度的提高,成为高校信息素养培育工作持续高質量开展的推动力。但是,很多高校对信息素养培育的地位和功能认知不足、相关政策文件的操作性不强、信息素养培育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信息素养培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出现了内卷化危机。

2.3 信息素养培育的内生动力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力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由接受者向创造者转变,学生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主体性日益凸显。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的单向推送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纳知识的境地,限制了他们主动学习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元认知能力的提升[3],以及主动性的发挥。

2.4 信息素养培育模式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

全媒体时代,高校的信息素养培育不再是一门孤立的辅助性学科,而是与各专业学科内容融合交织,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门学科。目前,高校信息素养培育仍以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程、数据库利用讲座、学术搜索培训为主,仅作为一门阶段性的课程或偶发性的培训,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相互独立,且并没有被列入高校主体教学规划。这种缺乏创新的固化培育模式使高校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灵活、连续性不足、学生认可度较低,存在教育目的敷衍、内容碎片化、过程形式化等问题,培育效果不佳。

3 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卷化应对策略

3.1 统筹政策导向

新兴技术对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多维渗透,引发了世界各国对于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与调控。美国的Sharon Weine认为,信息素养政策的制定有助于应对全球挑战。欧盟建立了相關的门户网站,收录了20余个国家的MIL政策[4]。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教育部于1984年、1985年和1992年相继发布了专门的文献检索课程指导文件,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规范准则,但在实现途径和保障措施的具体化、评估标准的一致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效果。2018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阐释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形式、评估及实施建议。笔者认为,教育部应牵头制定具有可衡量性、可操作性及规范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包括目标、主体、内容、方式、评价及措施等),加强整体性顶层设计,为高校信息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指导。

3.2 重构培育模式

高校信息素养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过程,基于育人与受教育者知识构建的双重视角重构信息素养培育模式,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高校应将信息素养课程嵌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消除学生专业、学历和年龄的限制,客观认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由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培育模式,基于用户思维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践、优化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层阶式信息素养培育,以解决信息素养培育内卷化的问题。

3.3 倡导实践路径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15年正式批准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指出信息创造在信息素养中的突出地位[5]。信息创造力是一种推动信息转化的能力,实践应用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创造力的有效方式。高校信息素养培育应突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注重多元化培育方式的协同运用,开展层次化、模块化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创新能力培育体系[6],如打造信息素养实训基地、创设虚拟实验室抛锚式场景教学、开展各类竞赛活动等,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中提高信息素养培育的成效。

3.4 完善评价体系

目前,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化解信息素养培育内卷化的危机,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多维、分层、多元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培育过程挂钩,真正落实信息素养教育政策。武汉大学的司莉在“2019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信息素质培训研讨会”报告中指出,好的评价体系是开展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育决策的有效参考[7]。《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是我国首个较为完整的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8]。2008年,教育部图工委牵头发布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9]。但是,相关的评价体系政策都没有得到普适性的推广应用,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建立统一的通行标准和权威的评测机制。高校应结合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构建大数据环境下动态多元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采用标准化测试、自陈式列表与情景任务过程性数据有机融合的多维度测评模式,开展常态化的功能评测、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实现数据驱动的学生信息素养精准评价,推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科学发展。

4 结语

目前,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宏观转向,信息素养培育工作成为现代化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在信息素养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高校不得不应对信息素养培育内卷化的挑战。高校应基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剖析信息素养培育中具有代表性、时代性、警示性的矛盾问题,突破固化的教育理念和体制框架,重新审视信息素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改进传统的授课形态、教学范式和评价机制,重塑信息素养教育新业态,以实现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杨晓雯.《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下的数字人文教育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8(12):61-69.

[2] 杨光武,刘兰平.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展望:“首届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述评[J].图书馆论坛,2021(3):128-135.

[3] 焦海霞.用户赋能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生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0(22):74-81.

[4] 黄如花,冯婕,黄雨婷,等.公众信息素养教育:全球进展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3):50-72.

[5] 刘桂宾.在情境中理解信息素养:《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4):88-94.

[6] 储节旺,孙梅,郭春侠.面向一流本科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框架重构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3-9,72.

[7] 王雪莲,陈红岩,孙波,等.“2019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信息素质培训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0(1):13-17.

[8] 尤江东,夏素敏.信息素养:“信息疫情”现象下的反思[J].竞争情报,2020(6):41-44.

[9] 赵飞,肖珑.大学生信息素养评测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2):106-113,135.

(编校:冯 耕)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音乐鉴赏类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12期)2017-03-22试析高校校务公开与高校信息公开的关系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年1期)2017-03-15如何通过英语学习在高校自招考试中获得优势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12期)2017-01-19高校科研项目延期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价值工程(2016年32期)2016-12-20关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讨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高等院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实践与思考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4期)2016-04-19我国高校市场化融资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期)2016-01-25基于网络服务的大学生“帮帮搬”平台建设与实现物联网技术(2015年10期)2015-11-10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的模块化分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年6期)2015-06-25
热门推荐
  •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

    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中央八项规定内容全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

  • 中国共产党百年四大时

    吴庆军陈红梅张霞[摘要]党的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四个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央已经将党的一百

  •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三篇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整改措施方案1通过认真回顾自已近年来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切实感觉到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必要进行认真查摆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不足,并剖析根源,

  • 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

    王玏刘军〔提  要〕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人类安全难题、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所包含的

  •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措施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

  •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

    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要管党意识形态原则,明确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六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011年4月日通过,现予公布,自011年

  • 2023年度支部委员会会

    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1  会议时间:年月日参加人员:基础部全体党员  主持人:xxx记录人:xxx  会议内容:  党支部活动记录  时间:年月日出席人数:缺席人员:  主持人:老师)记录人: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