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构建研究
陈钰潔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的劳动观念和就业形势出现重大转变。因此,国家日益重视劳动教育。不过目前的劳动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而协同治理在诸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寻求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变得尤为紧迫。通过梳理建国来70余年的政策,可以发现劳动教育的目的和地位都有所改变。在明确了劳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法和个案研究法,笔者梳理了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尤其突出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异化。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主要包括:学校层面——加强思想引导、构建校本课程、加强师资培训、丰富实践形式、提高成绩比重;家庭层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儿童自主劳动、助力儿童发展能力;而在社会层面,则聚焦企业工厂、主流媒体和劳动者三大对象。此举旨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中小学 劳动教育 协同育人
1 研究缘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条件落后,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工农业劳动者,因而注重对工农业生产知识的习得和体力劳动,为此,我国进行了众多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导致就业形势也逐渐转变——向需要具备高精尖技能的制造者和高素质的服务者转变。这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教育观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其内涵和社会劳动价值观发生了转变、青少年缺乏实际的劳动实践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2020年,国家进一步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劳动教育改革再次掀起热潮。
因此,梳理劳动教育的内涵、存在问题、并提出行而有效的解决措施变得极为迫切。
由于各方协同治理可有效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格局是大势所趋,有其必然性。
因此,笔者旨在通过探索加强劳动教育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新模式,为提高我国劳动教育质量,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2 概况
2.1 含义
《教育辞典》中定义劳动教育为:是智育、德育和生产技术教育的统一,它是通过教学性劳动、学生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校内外公益劳动等形式进行的。[1]
《中国百科大辞典》将劳动教育视为劳动技术教育的分支,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一起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2020年发布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3]
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是一门独立学科,更是五育并举的纽带。不过,与其他学科注重习得知识不同,劳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实践技能,其课程内容包括动手实践环节和知识讲授环节,二者缺一不可。
2.2 目的
1950年8月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生产劳动应有计划地配合正课进行,达成学好正课的目的。[4]50
1954年-1957年间,此阶段的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初小、高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国家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劳动的需要。[5]
总的说来,1949年-1956年期间,劳动教育的目的从为了学好正课,逐渐转变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从而发展农业。劳动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逐渐体现了务实性的特点。
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则指出:中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主要目的是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观点,向工农群众学习,克服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观点,同时在劳动过程中学习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领域。[4]1157
该时期的劳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
然而文革十年期间,劳动教育几乎被荒废。改革开放后的近二十年间我国的劳动教育目的和文革前类似,即主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2001年5月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發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887
可以发现,劳动教育的目的面临了转向——即从注重个人的劳动能力的培养转而为社会发展服务,而这也是我国相当一段时间的教育主基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建国初期的目的仍存在不同。
2.3 地位
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7]恩格斯同样强调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7]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是创造人类幸福生活的来源,没有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无从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8]
纵览建国来70余年的政策文件,可以发现劳动教育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1952年3月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均提到:学校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4]139,143
这些政策文件并没有提及劳动教育,在根本上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课仅仅作为正课的补充,属于从属地位。
而在1955年9月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及说明》则提出:它(劳动技术课)是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4]508
1958年3月颁布的《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又进一步说明:劳动教育是办好社会主义学校,提高社会主义学校教学质量的纽带。加强劳动教育可以逐步克服当前中学教育中存在的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政治的特点。[4]806,807劳动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责任。
然而在文革期间,劳动教育变成了改造思想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内容窄化为单一的体力劳动。[9]
拨乱反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劳动教育的地位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0]由此开始,劳动教育正式被纳入教育体系,形成了五育并举的基本格局,劳动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
3 不足
3.1 学校层面
3.1.1 学校劳动教育的弱化
很多中学以高升学率为目标,几乎一切课堂时间均需让位给语数英等升学必考科目。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程,甚至是体育课程被日益边缘化。尤其是劳动技术课程不纳入考试范围,不计入期末成绩,也不存在劳动技能特长生,遭到了严重忽视。众多学校的劳动技术课程只是点缀,由主科教师兼任劳动课教师,对授课内容亦无严格要求,并不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更有甚者,甚至不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表。
笔者收集的课程表中,只有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一年级存在劳动技术课。而其他两个学校的初二、初三年级均没有此类课程。据初三学生小C说,其学校根本没有正式的课程,只是选择召开几次相关主题的班会,教师通过宣讲的方式提倡学生为家长分担家务,几乎不涉及劳动技能的培养。小C仅在初二时参加过一次校外实践。而据初二学生小B说,其一周上一次劳动教育课,但学校没有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大部分时候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们都了无兴趣,课堂氛围很差。这足以说明众多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忽视。
3.1.2 学校劳动教育的异化
一些学校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惩罚的手段。国家明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罚款也违背了法律的要求。因此这类学校要求违纪的学生打扫教室、厕所、操场等场所。而这些任务理应由班级内所有学生或清洁工完成。当违纪学生提出反对时,校方会美名其曰地称这是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让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某学校的考试公约赫然写到:(1)考试作弊者,打扫教室一学期;(2)协同作弊者,协助打扫教室一学期;(3)考试不及格者,打扫教室一个月;(4)补考仍不及格者,打扫教室两个月。[11]小B和小C表示,虽然二人的学校没有那么严苛的要求,但老师指派违反纪律的同学倒垃圾、扫地、擦黑板是常事。
3.1.3 家庭层面
一方面,经济条件良好的家长大多对子女呵护备至,不允许其承担过多的家务,以至于缺乏对子女的劳动技能的训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调查显示,孩子在家庭中的日劳动时间,美国是72分钟、韩国是42分钟、法国是36分钟、英国是30分钟,而中国只有12分钟。[11]
而另一方面,很多处于底层的家长忙于生计,家务几乎都留给了子女承担。但也因为这类家长普遍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很少与子女共同劳动,甚至对其勞动成果挑三拣四,导致部分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但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像受访者小C这样愿意主动承担家务,为父母减轻压力,并且感到自豪和光荣的青少年其实不占多数。
3.2 社会层面
首先,社会上普遍流行唯分数论、以成绩论英雄等偏颇观念,家长有责任为子女打理除学习以外的一切事务,即缺乏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重视。
家长的确需要保障子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但家长不应为其代劳一切事务。让学生养成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劳动光荣、尊重劳动者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社会上存在一种较为扭曲的价值观——轻视农民、建筑工人、服务员、清洁工人等普通劳动者,崇拜企业家、明星、网络红人等高收入群体,甚至是以不良形象出名的“网红”们。如因偷窃电动车入狱的周某,他因名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而出名,在出狱后甚至有公司支付其三百万年薪并资助其出道,众多人竞相叫好和模仿,希望自己也能不劳而获,靠惊人言论赚取利益。更有某壮年男主播,选择直播吃排泄物,博取噱头,赚取高额利益。大量主播看到巨额流量之后,也选择争相模仿。还有一些靠催吐生存的大胃王吃播们,不仅造成了触目惊心的食物浪费,还对青少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甚至还有一部分打色情擦边球的色播们,她们言语低俗,行为恶劣,衣着暴露。这些人没有下限,但因其能吸引大量流量,赚取高额利润,因此吸引了大量普通人模仿。而这极大地影响了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们。
他们殊不知,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才是可耻的,一切劳动者不分贵贱,都是社会的建设者。
诚然,社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职业,但是国家需注意对于青少年劳动观念的熏陶,无论何时都要禁止弘扬不劳而获,坑蒙拐骗,有违法律和道德底线的行为。
4 构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
4.1 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4.1.1 加强思想引导
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发展、知行合一、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要弘扬学生劳动精神,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
为了培养学生劳动精神,首先要加强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要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念武装学生的头脑,让其形成劳动为荣、实干为荣的观念,主动去劳动,热爱去劳动,学会去劳动,养成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
不过,正确观念的培养不能只放在劳动技术课堂上,也应利用思想政治课以及班会等其他途径对学生进行熏陶。
具体而言,首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照片或者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促使其养成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习惯。其次可以让思想政治课教师或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普及宣传正确的劳动观,弘扬典型的事迹,营造以劳动为荣的氛围。
4.1.2 构建校本课程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国家要求开齐开足劳动课程,彻底让劳动教育回归课堂,在数量和频度上保证其正常开展。
另外,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多是统领性的,缺乏对课程建设的具体指导。每个地区的资源不同,各学校应根据当地特点与学生特点开设校本课程。
如浙江省富春第七小学开展的是主题统整型的劳动教育,以农事劳作、劳动创意、美好生活等为主题,开发出一系列子课程,形成了主题式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而山西吕梁学院开展了公共服务型劳动教育,主要通过安排师范生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顶岗置换,服务一线教师进修培训;通过让学生进入工业实践基地,服务社会工业生产;通过动员全校师生义务参与校园绿化建设,培养师生吃苦耐劳的吕梁精神等等。[13]
黑龙江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也做出了新的尝试。学校制定了《三爱五行十做到校本课程实施标准》。三爱即爱学习、爱劳动、爱创造;五行即自我服务我能行、岗位实践我能行、美己悦人我能行、行动研学我能行、科学创新我能行;十做到在低年级以认识类课程为主,中年级以实践类课程为主,高年级以创新类课程为主。在此框架下,学校设置三类十门劳动校本课程,以认知、实践、创新划分了行动力培养的三个层面,即认知课程以观察、知识代入为主,要求眼脑结合;实践课程以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为主,要求手脑结合;创新课程以实验研究、分析探索、发现创新为主,要求多种感观综合运用,注重脑力的开发。[14]
这些校本课程能够充分挖掘当地和学校的资源,极大地扩展了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值得其他学校效仿。
4.1.3 加强师资培训
由于很多学校弱化了劳动课程,基本上不会配置专门的教师,而是会派其他科目教师兼任,甚至由后勤人员兼任。师资力量薄弱,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为了切实做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与能力的工作,学校应增加对专业教师的招聘,并提供质量优良的培训,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以提高劳动课程教师的专业性。
就培训而言,笔者认为师资培训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参加专家讲座、观看优秀的劳动公开课、参加教师研讨会等。培训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常见的劳动技能、教学方式方法、编制教科书注意事项、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等。
4.1.4 丰富实践形式
劳动教育不应囿于课堂之中,更不应仅使用讲授法、观察法或流于简单的形式化操作。随着时代发展,新型劳动教育的形式也应与时俱进,变革创新。
首先,学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實等技术开展以“互联网+”为特点的劳动教育,扩大其范围,学生可利用互联网体验其他地区或国家的公司模式,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基本技能。其次,学校要善于利用劳动周或劳动月,鼓励中小学生深入劳动一线,参与沉浸式的活动,而大学生可利用此段时间创业,将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
4.1.5 提高成绩比重
随着时代发展,单一的以学业成绩为评价标准,忽视音乐、美术、劳动等素养的体系已渐显弊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建立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即在评价内容中增加劳动课程的表现。
即学校可通过衡量学生在劳动课程上的日常表现和实践成果,一方面量化学生的劳动素养和能力,将成绩写入期末成绩单;一方面提供发展性评价的评语,放入其成长档案袋中。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成绩比重是为了学生学习更认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能力。各方切不可陷入盲目追求成绩而徒增学生甚至是家长的负担。尤其是实践课程及参观游学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加知识,切不可让学生在走马观花中以完成学校任务为目的。
4.2 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其行为会深深影响子女。为了使子女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父母首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是鼓励孩子自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主动劳动的意识。最后是培育优良的家风,帮助孩子学会基础的生活技能。
4.2.1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家长理应为儿童扣好第一颗扣子。因此,为了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家长需要身体力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首先,家长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各类劳动成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使其养成劳动光荣的观念及尊重劳动者的意识。
其次,家长也要为儿童做行为表率。如在内妥善处理家务;在外主动参加社会服务,如义务清扫社区街道、为福利院提供义餐等等。
若家长无法言传身教时,可(在线)陪同儿童阅读有关劳动模范的故事或观看相关的宣传纪录片或颁奖典礼。
一言以蔽之,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往往能帮助儿童快速掌握技能。因此,家长必须时时注意言行举止,切实为子女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4.2.2 鼓励儿童自主劳动
中国的儿童平均一天内只做12分钟的家务,与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童年时缺乏家务劳动客观上造成了部分成年人的自理能力不足。
因此,家长可鼓励儿童自主劳动,自力更生。如鼓励儿童清扫房屋、清洗餐具、整理床铺与桌面等;鼓励青少年学会做饭、整理衣物、全屋清洁等。
笔者认为,家长应以言语鼓励为主,必要时给予其合理的物质奖励。但切不可将每一件家务和物质奖励挂钩,如洗碗一次奖励一元钱。这有可能会让儿童养成不良的劳动价值观——即为了物质奖励,才选择承担劳动。
4.2.3 助力儿童发展能力
当父母为子女作出了良好榜样,也常鼓励儿童自主劳动,还需要教儿童如何劳动。
即家长要有意地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如亲手教子女做饭、刷碗、缝补衣物、打扫卫生等,为其独立生活打下基础。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儿童要成为家务的奴隶,家长切不可矫枉过正。笔者认为,亲子之间可以采取游戏、角色扮演等趣味方式以锻炼儿童,而不能采用命令式的要求强迫儿童干家务。
4.3 发挥社会的辅助作用
新型的劳动教育涉及种类广,覆盖面大,而学校或家庭条件有限,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发挥辅助作用。
4.3.1 企业工厂
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作为接受劳动者的组织,企业必然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换句话说,企业和工厂、农场等组织需提供劳动实践的场所——为中小学开展游学活动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还可招收大学生进行劳动月实践,助力其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内容,更好地掌握工作技能,为其进入社会提供衔接。
另外,企业等组织可派专业人员进入校园,为学生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尤其是涉及高精尖领域的国有企业,可选择技术水平高超的工程师为学生们传授大国的工匠精神。
学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劳动的意义与基本的劳动技能,一方面可扩大组织的知名度并获得利润,实乃一举双赢。
4.3.2 主流媒体
大型媒体平台的传播效应非常广,一些著名的影视剧、综艺节目或短视频往往会对青少年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媒体也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首先,主流媒体应积极出品和播放以“实干为荣、劳动为荣”为主题的影视剧、纪录片、书籍等。
其次,其应主动发掘和弘扬普通人的模范事迹,即所谓的“平凡英雄”,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最接地气的模范,便于其模仿。
另外,大型的媒体平台如微博、知乎等应主动品控不良或激进的违规发言,防止对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一言以蔽之,主流媒体应以弘扬正能量为己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助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4.3.3 劳动者
中国青少年往往有追星的习惯,会模仿偶像的一言一行。而明星也是劳动者。因此明星们尤其应注意言行举止,避免出现歧视其他行业的劳动者的新闻和渴望不劳而获的言论。
其他公众人物包括知名主持人、行业领军人物、网络红人等也应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带头模范作用。一是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劳动,摒弃想要不劳而获的思想;二是告诫他们尊重任何一位劳动者,尊重任何一项劳动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作仁.教育辞典[K].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316-317.
[2] 宋乃庆.劳动教育:内涵、意义及推进路径[EB/OL].(2018-09-10)[2019-03-10].http://cjjy.com.cn/snqldjynhyyjtjlj/.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4]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5]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1.
[6] 何東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0.
[8] 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01).
[9] 郝志军,王艺蓉.70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改进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3):124-130.
[10]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net.com/politics/2019-09/10/c_1123406247.htm.
[11] 马东琴.论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13] 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20(02):86-91.
[14] 刘中华,隋桂凤.新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19(10):22-25.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市 100037)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劳动教育中小学 中小学舞蹈美育的实践研究艺术评鉴(2021年9期)2021-06-2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年4期)2019-06-25当前幼儿劳动教育的问题及策略教师·上(2019年3期)2019-04-17兰坪县兔峨中心完小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分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8年1期)2018-07-01软件工程慕课教学建设探讨软件工程(2017年7期)2017-09-23基于SWOT分析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试点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17期)2017-07-21基于产学研人才互聘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5期)2017-05-18新时期加强幼儿劳动教育的思考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9期)2017-05-06对抗类体育游戏的创编科技资讯(2016年25期)2016-12-27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0期)2016-12-05下一篇:个人入党申请书最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