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依托产业学院的铁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杨龙平 韩亮
【摘 要】本文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产业学院的重要性,从依托产业学院把铁路职业能力培养植入课程体系、依托产业学院实施“2+1”企业新型学徒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业学院集中校企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方面论述依托产业学院的铁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并从创新实施“2+1”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真正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命运共同体、有力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三方面总结依托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创新与特色。
【关键词】产业学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铁路技术技能人才 企业新型学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121-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归根结底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必须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人才供给体系的适配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作为产教融合的直接产物,产业学院是优化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组织形态。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产业学院的重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依托产业学院等新组织形态,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建设产业学院的目标和7项任务,提出通过产业学院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产业学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更好地聚集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要素,是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依托产业学院的铁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为了培养适合铁路企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学生职业成长速度,促进学生向职工角色的转变,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携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高铁产业学院,制订产业学院运行章程,为铁路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本文拟以此为例探讨依托产業学院的铁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一)依托产业学院把铁路职业能力培养植入课程体系
在制订每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前,校企的领导都要召开座谈会,开展专业调研,了解铁路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职业岗位能力变化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影响,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规格,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通过座谈会了解往届毕业生的优秀素养和不足。各个二级学院同铁路站段的领导、技术能手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必须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认可,从源头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与企业的发展趋势相匹配、与企业职业能力要求相适配。把铁路各岗位的工作标准、作业流程融入课程体系中,使人才的培养同铁路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相吻合,帮助学生筑牢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成长的基础。
(二)依托产业学院实施“2+1”企业新型学徒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加快人才成长速度,适应铁路企业的发展需要,把入职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融合,把课程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工作岗位经验的积累相融合,把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把学生纳入“准员工”管理,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2年完成专业主要课程的学习,第3年校企共同协商学习、培训内容),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班。
1.将入职前培训的内容与学历教育相融合
一是构建“上层协调、底层沟通”的协同工作机制。校企双方领导共同谋划,靠前指挥。确定“2+1”培养模式后,在开展“2+1”培养之前,企业组建由多个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到学校开展调研,考察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情况,初步商定培训的内容、培训开始的时间、管理的要求,明确校企双方工作的职责,组建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培养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由具体的实施部门或项目负责人直接沟通,解决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培养过程的连续性和培养质量。
二是形成“内容互认、成果互认”的学习融合机制。铁路企业依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的培训标准,设定每个工种需要的培训模块、培训内容和培训课时,由学校教学部门组织各二级学院的负责人同企业协商确定,初步确定培训方案、考核内容、验收标准。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由学校全面负责,考核的工作由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实行教考分离。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学校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可以适当缩减学习时间、减少学习内容;在实施“2+1”的过程中,企业要求完成的课时,可以计入学历教育相关课程的成绩,实现学习内容互认。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也可以获得由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和学校同时签发的入职培训合格成绩单。
2.将课程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工作岗位经验的积累相融合
一些特殊工作岗位对实践学时有较高要求,如铁路司机或机车乘务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培养的时间成本、财力成本都比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同铁路企业协商,探索利用学校的虚拟仿真驾驶设备开展铁路机车驾驶技能训练,把训练的时间计入铁路司机岗位的实践学时,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人才成长的步伐,从而达到节约劳动力成本的目的。
3.将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
按照“岗证匹配”的思路,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选择不同的铁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既是岗位的刚性要求,也是学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鉴定纳入“2+1”企业新型学徒培养中,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岗位相匹配,则该门课程的内容可以认定为合格;如果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岗位不匹配或者未获得任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该课程既是培训的必修课,也是学历教育的必修课。
4.以企业文化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参加“1”阶段培养的学生,既要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又要遵守企业的管理要求;其角色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其管理主体既是学校,也是企业。因此,这些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受双重纪律要求约束,并受双重管理主体管理。基于此,把新时代“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铁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融入课程内容,形成以“铁路文化基因”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和具有鲜明铁路特色的“课程思政”。组建既包含学校的辅导员又包含企业的常驻班主任的思政服务团队,开展铁路劳动教育、铁路劳模精神教育、铁路工匠精神教育,邀请铁路技能大师到校开展劳动价值观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思想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帮助学生扣好职业生涯中的“第一颗扣子”。
(三)通过产业学院集中校企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配备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的优秀教师团队
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以企业的技能大师为补充,组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高强的师资队伍。要求学校的教师到铁路一线站段进行挂职锻炼,掌握铁路的作业标准、作业流程、安全生产的必备知识,具备“双师型”教师条件。企业的教师由铁路局根据培训内容的要求,选派技术精湛的一线技术人员加入培训的队伍,与进入铁路一线岗位实习的学生签订师徒培养协议,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人员保障。
2.建设“全、真、新”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
按照“服务铁路大发展”的建设思路,以铁路需要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聘请铁路的专家指导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的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增加铁路实训设备的投入资金,紧跟铁路发展的趋势,按照“门类齐全、设备真实、技术先进、虚实结合”的要求,建设同铁路企业生产相一致的实训基地,改善职业能力培养的硬件环境。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向学校免费开放,真正形成校企“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在学校能够培养的职业技能,以学校为主,需要使用铁路一线站段设备的,以站段为主,形成优势互补的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3.开发与铁路职业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资源
在铁路“2+1”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实施过程中,为了补强专业基础、适应岗前资格性培训和岗前独立操作,依托学校牵头主持的铁道信号自动控制国家级專业教学资源库,校企联合开发铁道信号技能鉴定资源模块、接发列车岗位作业操作视频以及各工种必知必会题库;同时,校企合作编写出版铁道车辆、铁道信号、铁道工程、铁道通信等系列实验实训项目标准化指导书,出版桥梁施工与维护、铁路轨道构造、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工程测量基础、交通工程测量等项目化培训教学用书,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三、依托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创新与特色
(一)创新实施“2+1”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
吸收借鉴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做法,把“2+1”中的“1”拆分成“三段渐进式”融合学习,即在学校开展专业提高培训、校企共同组织实施岗前资格性培训、在企业开展独立上岗前培训,形成“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技能大师与校内名师双导师协同指导、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双角色融合”的“三个协同”培养模式(见图1)。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变成学校的学习课堂,做到工作岗位与学习情境相一致、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相一致、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相一致(三个一致),实现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前培训证书“三证”相融合。开课前校企双方从战略、战术、实施三个层面多次开展调研交流,逐步完善培养协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中加强管控,对校内和外校的培训学生进行专门化管理和教学过程监控,并辅以“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管理,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真正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命运共同体”
通过产业学院“2+1”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模式,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三证”,即完成学历教育的毕业证书、完成岗前培训内容的培训合格成绩证明、铁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企业加快了人才成长的速度,学校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形成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命运共同体”。正是因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产业学院为依托,铁路企业全程参与,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适配,涌现出了一批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代表,提高了人才供给的质量。
(三)有力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2+1”企业新型学徒培养的规模、工作的岗位由企业确定;依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的标准按照每个工作岗位的要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协商;验收的要求由企业按照实施大纲独立开展,除了知识、技能的验收,还要对安全作业、工作纪律、劳动奉献等企业文化要素进行评价,有力推动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的融合,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促进了人才培养评价制度的改革。
总之,依托产业学院,有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命运共同体”,是聚集社会资源、各种要素提高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能够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课题“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A028)
【作者简介】杨龙平(1975—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职业教育;韩 亮(1972—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人事部副主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人事管理制度。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拉萨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18期)2017-08-24机场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中国市场(2017年20期)2017-07-20供给侧视角下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12期)2017-07-0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考科教导刊(2017年10期)2017-06-0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食品安全监管探析中州学刊(2017年4期)2017-05-20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探教育界·下旬(2016年11期)2017-04-18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财经问题研究(2017年2期)2017-04-1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工作探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1期)2017-03-30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培训问题研究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年11期)2017-01-19论创新驱动理念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5期)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