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路径
蒙振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路径,分析广西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搭建职教集团化的衔接体系,架筑中高职教育“立交桥”;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量身定制分段贯通衔接方案;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全程育人办出职业化特色;试点中高职合作项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94-02
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保障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
广西职业教育近十年发展较快,先后实施了两轮职业教育攻坚,持续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大幅提升,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显著增加,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与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出台系列文件,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举措。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在2018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健全职业教育渗透、与普通高中学籍互转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深入推进中高职‘七个衔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广西充分利用作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培养中高职衔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致力于完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广西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与中高职衔接课程教育的改革,传统的中高职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面对连年扩招的形势,广西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
(一)中高职衔接不充分
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策略,但大部分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面未开展深层次合作。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地区的中高职衔接比例偏低,2017年全区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占比仅为30%,而且对口招生的中职学校大多来自城市,一些县域职校、民族地区的中职生源较少。另外,中高职衔接表面化、形式化,大多数停留在招生环节,对口招生录取方式仍然采用理论考核的形式选拔人才,忽视了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测评。
(二)中高职发展不平衡
广西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出现两极分化状态。部分城市高职教育资源较好,如南宁、柳州、钦州等依托区域、行业及职教集团的优势,发展较好。一些县级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规模小、水平低,据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统计,没有招生、没有在校生、没有毕业生的“三无学校”有49所(其中技工学校9所),占中职学校总数的14.71%。另外,从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方面看,部分地区对学校开设专业管控不严,缺乏统筹,专业重复和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如59.1%的中职学校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47.1%的中职学校设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专业名称、分类、要求也不规范,高职的专业目录比中职学校多出近200个,远大于中职专业数量。这一系列问题,使得县级中职学校学生专业基础较薄弱,在选择对口高职专业时受较大局限,中高职衔接的基础非常薄弱。
(三)课程衔接缺乏层次,课程建设重复且特色不明显
课程建设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要素,但“七个衔接”没有真正落地。经过调查发现,广西大部分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教学情况为大一上基础通用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大二以专业课为主,大三以专业实践课或实习实训为主。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出现重复,以会计专业为例,专业课会计基础、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在大部分中职高职学校开设,虽然高职开设这类课程是出于对中职生源基础薄弱考虑,教学目标相对较高一些,但在学习内容方面却造成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衔接上缺乏层次感,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教学特点不明显,在内容的难度上缺乏阶梯性上升,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感较低
社会上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初中毕业生一般首选是升入普通高中,未能就读高中的部分学生宁可选择到珠三角一帶(如广州、深圳)打工,也不愿到中职学校就读。许多县域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师资严重不足,缺乏所需的实验和实训设备,导致社会、家长和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低下。
二、广西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路径
(一)搭建职教集团化的衔接体系,架筑中高职教育“立交桥”
探索职教资源共享体系,需实行区域统筹,根据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构建城市圈内高职院校和县级中职学校联动共享体系,实现职教资源的互通,发展成区域性职教航母。在集团的指导下开设专业,为集团内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有效避免各地各校重复建设,保证集团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职教集团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研究生”衔接,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纵横贯通的职教“立交”体系。
(二)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一是通过凝聚“政校院行企”合力,建立“五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机制,由政府和地方教育部门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结合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期达到各层级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学制等方面相互承接的有机结合状态。二是科学定位国家职业标准,实施职业资格证提升衔接。建立层级式的专业资格考取机制,中职阶段主要考取初级职业资格证,高职考取同一系列的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三是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深入课程教学领域,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整体制度的创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为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三)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量身定制分段贯通衔接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精神,明确“3+2”“2+3”在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它们分段培养、中高衔接,实现系统性与针对性。在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若干课程模块设计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几大课程体系,如职业基础课支系、职业通用课支系和专业基础课支系,其中职业基础课支系包括思政、语数英、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职业通用课支系包括职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以及跨学科基础课程等,专业基础课支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操作课程等,三条支系根据不同阶段安排相应模块内容,呈螺旋式上升,相互交叉构成必修课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学分制,中职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学分制管理规定,选修相应的专业模块课程。这不仅满足人才培养的特征需求和个性要求,也是进一步开展终身教育的重要保证。
(四)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全程育人办出职业化特色
通过独立编班,配备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应实事求是分析职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对刚入学中职学生开展“中职升高职”“五年职业学习”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生在中高职阶段的学习目标,展示递进式的学习方向,增强学生的职业定位,学校和教师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同时进行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的熏陶與养成,强化学生对学校及专业的认同感;并通过参观调研企业、技能竞赛、第二课堂等隐性课程,持续增进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五)试点中高职合作项目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和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在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共同举办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以专业衔接为纽带,坚持“服务产业发展需要、适合五年制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特色”相统一原则,共同制订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协助靖西职校申报新专业,具体为国际商务(越南语方向)、旅游管理(越南语方向)。专业衔接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互派教师挂职锻炼等方式,有效提升了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水平。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邀请下,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加入广西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结合靖西与职校的区位特点,深挖沿边、民族地区旅游和服务产业资源,为职业教育合作拓展空间,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促进了县中专办学的就业升学“立交桥”建设,有效提高了县级中专的办学吸引力。
【作者简介】蒙 振(1984—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发展与职业指导。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AAPEQ认证视角下全日制MPAcc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年17期)2018-11-10高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科教导刊(2018年27期)2018-11-06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广西教育·C版(2018年7期)2018-10-20中职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成才之路(2018年26期)2018-10-15将学生核心素养分解指标体系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赢未来(2018年9期)2018-09-25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实践探索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22期)2018-09-21关于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思考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7期)2018-09-11职业教育中的美术课情感教学分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7期)2018-09-05机械制造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29期)2017-03-04浙江省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瓶颈及对策分析东方教育(2016年7期)201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