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民族工艺创新人才的探索
梁显飞 江汉英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培养民族工艺创新人才的路径,提出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地方特色的创意人才培养,以工作室帶动真实项目实践,提升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依托民族工艺项目,孵化学生创新创业品牌等手段,把地方民族工艺融入高职设计类专业教学中,为地方职业院校探索民族化办学特色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民族工艺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111-03
2013年,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来自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和行业中的变化正在深刻影响职业院校的转型和发展,许多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开发具有较强创新性的设计类专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均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办学特色不明显的问题。
201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了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任务之一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同时鼓励地方参照建立本级的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在此背景下,民族工艺振兴被推到空前的高度。各地政府部门、院校、企业逐渐以不同程度、角度和形式参与到民族技艺的振兴计划中。同年8月,广西公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目录》,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制作技艺和刺绣工艺,以及苗族蜡染手工技艺、竹编技艺、藤编技艺等传统工艺66项。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但与此同时,民族工艺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广西传统工艺振兴的主要问题。
一、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地方特色的创意人才培养
广西的高职高专作为西部地区的院校,虽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与东部发达地区类似,但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导致教学资源、教学理念、师资水平、实训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使广西高职设计类专业教育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广西境内民族工艺文化丰富,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课程改革,将这些资源和理念引入课程中,丰富和改造原有的课程内容,形成广西高职设计类专业教育的特色。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所在的柳州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多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柳州市居民除汉族,还有壮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和侗族大歌,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坡会群等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刺绣、农民画,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芦笙制作技艺、融水苗族亮布制作技艺等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州是广西重要的传统工业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一直是其短板,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宣传、继承和利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传承地方民族文化、鼓励民族化创新实践作为学院办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将民族化设计教育理念和实践作为设计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进行设计类专业课程改革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本地区民族传统工艺内容为主,通过独立设置课程和安排内容模块的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在设计类专业群中开设“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限选课,通过大量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和校内建设的小型展览馆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提高学生对非遗传统工艺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目的。其次,阶段式安排校外民族文化采风,以柳州市的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以及周边地区少数民族集聚区为主,深入体验少数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最后,改造原有的课程内部模块。在各专业课程中,利用自编教材,增加“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族蜡染工艺”“侗族刺绣”“玉石雕刻”等传统工艺实训内容,借助各传统工艺实训室,强化学生传统工艺技能水平。与此同时,聘请传统工艺传承人到校内参与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加深学生对民族工艺文化的具象和系统的认识,也强化学生对传统工艺技艺的掌握。
例如,软装饰设计课程是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既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学生对个性化的软装饰产品制作技能的训练,是顺应当今社会发展和行业细分对设计人才需求而设置的。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就“软装饰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重点改革,课程对接行业需求,直接服务于民族特色产品开发所需要的设计师岗位,强调民族软装饰品的开发设计与制作,着眼于构建“创意+工艺”“构想+作品”的民族化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使用目的,运用某种传统工艺完成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室内软装饰品开发。课程内容包含了桂北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技艺和文化,引入侗族刺绣工艺和苗族蜡染两个传统工艺知识模块和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家居饰品设计中充分融入侗族刺绣和苗族蜡染的元素和工艺,达到让学生认识非遗、掌握传统工艺、丰富民族文化知识的目的。课程中的实践项目即为本地区民族特色产品开发的项目,部分学生作业后来成为进入市场的真正产品。
二、以工作室带动真实项目实践,提升特色人才培养质量
民族工艺的传承注重的是技能水平的掌握,而参与市场实践是检验学生技能水平的最为直接的途径。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特色工艺工作室的优势,推行工作室教学法,依托工作室承接市场真实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实践,进行针对性技能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民族化”是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民族化、国际化”的两大办学特色之一,而且“民族化”的办学主要是以设计专业群作为核心力量而展开。在学校的重视下,設计专业群的大部分专业教师掌握一门本地区特色传统工艺,并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借助专业教师所掌握的传统工艺特点和研究领域专长,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目前建立了方向创意工作室、苗族蜡染工作室、陶艺工作室、雕刻工作室、木工作坊等特色民族技艺工作室。这一批特色工作室大多具有企业化特征,成为设计企业和民间艺人的后台支持机构,并向社会承接商业项目。工作室在行业与教学之间起到信息渠道和项目任务调节的作用,将市场与课堂联系在一起,保证教学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学校依托各民族技艺工作室优势,并针对各专业特点,在每一届新生中挑选对民族工艺和文创感兴趣的学生,吸纳为工作室成员。工作室负责人及教师定期对工作室学生进行课外指导,并将承接的真实项目带进工作室。学生在教师和学长的带领下参与真实项目实践,学以致用,提前进入真实岗位实习锻炼,有效并快速提升综合能力。目前,该校的各类工作室成功完成广西旅发集团的“桂人礼”广西特色文创产品开发、柳州文投集团的“这凯有礼”柳州特色城市伴手礼产品开发等项目,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另外,学校鼓励教师团队进行民族工艺特色作品创作和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积极报送作品参加各级各类展览和比赛,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近年来,该校教师团队连续在全国工艺美展“金凤凰”产品创新大赛、广西工艺美术展“八桂天工奖”、柳州市工艺美术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技能水平提升,促进教学良性循环,学生的传统工艺创新意识、创作与制作能力日益凸显。
三、依托民族工艺项目,孵化学生创新创业品牌
创新创业是国家提出的教育战略目标,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仅是国家提出的要求,也是市场、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依托民族工艺培育创新人才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搭建创新人才培育平台
创新人才培育平台的搭建尤为关键。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培育平台作用,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各方力量,同时结合民族工艺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人才培育方案制订、课程体系修订等措施,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研究、创新创业培训和创新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平台搭建方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设市级众创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园文创孵化基地,为传统工艺创业团队营造了良好的孵化环境,为创新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学校在大一阶段开始遴选和组建创业团队进入创新创业基地,大二阶段选送优秀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双创”比赛,大三阶段指导创业团队完善市场运营机制。特别优秀的创业团队则可直接进入各培育阶段。在此基础上,学生创业团队基于民族工艺文化已经成功创建并运营“桂北民艺”“百疆文化”“优农社”等多个民族特色文化创业品牌。
(二)协调机构与人的关系
长期以来,民族工艺的生产方式主要散落在家庭或者作坊,工艺的传承主要是师徒传承或家庭传承,与院校职业教育基本上处于脱节状态。在国家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国内许多院校纷纷聘请民间技艺大师进校园,但大多都只停留在举办讲座、参与部分授课、参与活动等,在传统工艺人才精准培育、传统工艺产品及品牌推广方面颇具成效的典型案例并不多。高职院校参与传统工艺振兴,培育创新人才,需要突破此瓶颈。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文创孵化基地等创新人才育人平台的作用,推行机构的融合、人的融合、项目的融合“三融合”机制。机构的融合,即传统工艺相关机构与传统工艺相关的政府部门、传统工艺作坊之间的融合,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的融合,即传统工艺工匠与学校师生、市场推广管理者、品牌运营者之间的融合,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共享共进;项目的融合,即传统工艺与创业项目、课程实践与创业项目、传统工艺产品与品牌策划之间的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共同促进、相得益彰。在“三融合”机制的推动下,对传统工艺层面而言,传统工艺得到保护与传承,工匠艺人的经营理念得到提升;对学校层面而言,不但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工艺水平及创新创业意识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三)培育创新创业典型
典型品牌的建立需要有良好的市场分析和品牌定位,同时要有科学的市场策略、产品策略、营销策略、客户策略、传播策略等,还要有良性循环的盈利模式。由此看来,典型创业品牌的产生,单靠学生创业团队实力难以实现,需要院校、教师乃至社会创业指导机构参与共同打造。
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众多民族工艺类创业项目中,目前“桂北民艺”创业项目运营比较成熟。该品牌具有清晰的、顺应市场需求的定位,把“设计即艺术,艺术即生活”的理念贯穿品牌建设及推广全过程,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学校的重点扶持下,该学生创业品牌的各项内部建设也日趋完善。典型的树立离不开宣传和推广。学校长期优先推送“桂北民艺”品牌产品参加各种展览、博览会、交易会进行宣传和产品推广,因此该品牌知名度在社会中逐渐得到提升。在销售方面,前期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销售。2017年“桂北民艺”创业项目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银奖,获评为“柳州市十大旅游创新品牌”,并先后荣获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创新奖”“文化精品奖”。2019年该创业项目获第六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铜奖。目前,该学生创业品牌已经在本地市场上拥有一定知名度,并且得到自治区教育厅和柳州市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
综上所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要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应该利用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优势、师资力量、创新教育平台等,通过挖掘、整理、提炼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帮助广西民族地区提升地方特色传统工艺品和文创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开发具有文化含量和广西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和文创产品。课程改革方面,可以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改造,使其包含本地区和相关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相关内容。通过开发教材、引进民间艺人、赴民族地区文化采风、开展民族特色项目实践等形式,丰富民族化课程内容,构建民族特色新课程体系。通过改变教学手段和民族文化校园环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素养。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水平,突破全国高职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单一的局面,从而开辟高职院校培养民族特色创新人才的新途径,为促进广西的民族文化传承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梁显飞.传统工艺振兴背景下蜡染工艺在高职土建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明日风尚,2017(19).
[2]刘洪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13).
注:2015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民族技艺传承的高职设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5B115)
【作者简介】梁显飞(1982— ),男,广西容县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为非遗传统技艺;江汉英(1982— ),女,安徽桐城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三江农民画。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现状与趋势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20期)2019-09-27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分析成长·读写月刊(2018年10期)2018-10-27“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路径戏剧之家(2018年19期)2018-09-21论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新校园·上旬刊(2018年5期)2018-09-15“社区康复站”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8期)2018-09-10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刍谈读天下(2017年24期)2017-09-20基于高职工艺美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9期)2017-04-26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人才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31期)2016-11-19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19期)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