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三全育人”的推进作用,针对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中存在的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缺乏正确的认知、缺乏上下联动、量化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不足,提出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应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模式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把握创新管理机制和完善评价体系、统筹兼顾各课程模块和创新核心活动课程模块、构建特色品牌活动课程三个工作重点。
【关键词】三全育人 第二课堂 “第二課堂成绩单”制度 协同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13-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高校要切实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全面推进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当前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已经从简单的课外活动逐渐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逐渐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固的平台,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016年,共青团中央出台《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办法》的指导下,各试点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进行了第二课堂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改进。
一、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三全育人”的推进作用
(一)有利于形成上下联动、校地协同的育人格局
首先,推进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但仍存在素质教育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匹配等问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的使命。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高校第二课堂始终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为目标,这就意味着,第二课堂的范围已经延伸到了校外。有效整合、利用校外资源,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及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从而达到校地协同育人效果。
其次,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这意味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是第一课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课堂活动涉及面广,活动形式、内容新颖,既能在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活动,也能紧跟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活动,更加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促进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合理衔接过程中,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充当了重要角色。这些学生社团组织以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前提开展活动,这一点正好与第二课堂相关活动的开展有效对接起来。如此一来,既能促进学生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对接,使活动进一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达到良好的育人目标;又能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效融合,使第一课堂的育人效果不断得到外延和发展,也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思想育人作用。
最后,高校第二课堂是在学校各单位、部门的认真配合下实施开展的,各方在沟通过程中能有效形成学校上下层面整体联动、左右部门相互协同的立体格局,对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构架内外兼修、统筹发展的育人体系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办学根本,而高校第二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一方面,高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对第二课堂课程进行分类,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进行选修。这既强调了学生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注重第二课堂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能有效提高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第二课堂的开展有效结合了高校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点,既紧密衔接第一课堂的教学环节,延伸了第一课堂的范围,又能达到丰富教学活动内容、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与专业素养的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是具备坚定理想信念、拥有丰富学识、具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能型人才。高校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过程,也是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学生学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初步架构了学生内外兼修、统筹发展的良好育人模式,能够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三)有利于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防线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在人的心上。高校第二课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其一,高校在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类课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有效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其二,高校将第二课堂制度化,形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健全和完善了第二课堂的实施制度和标准,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参与指导,有利于达到“三全育人”的效果。其三,教师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每一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高校第二课堂的开展也离不开广大教师的指导、教育,教师的全程监督、管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了“三全育人”的规模效应。其四,高校第二课堂加大了舆论宣传力度,拓宽了“课程思政”渠道,加深了“课程思政”的影响程度,有利于从各方面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防线。
二、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缺乏正确的认知,实施中缺乏上下联动
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过程来看,一些高校教师和学生仍缺乏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正确认知,导致实施中缺乏上下联动。一方面,一些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教师在思想上比较推崇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第一课堂的表现和自身取得的科研成绩,不积极了解和参与第二课堂的相关活动,对该制度的情况一知半解,他们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往往保持中立或者不支持的态度。同时,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强调学生在第一课堂的表现,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對第二课堂活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分散他们在第一课堂的学习精力,这就导致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矛盾。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现象,即学校层面积极制定政策推动相关部门积极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然而专业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学生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产生了质疑和埋怨,大大降低了活动的参与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陷入了上下联动欠缺的尴尬境地。
(二)量化评价体系不健全,不能有效评价育人效果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缺乏健全的量化评价体系,具体体现在:一是高校在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分与积分混淆、认定标准模糊、加分政策不合理等问题;二是学生参与活动和课程情况的记录、审核把关等制度不够清晰;三是对学生第二课堂成绩的考核不够全面和细化,部分活动课程须在线下进行,导致只能采取人工量化考核的方式,大多数是采用打分表格的形式进行量化,导致打分带有个人情感,影响成绩的公平公正;四是缺乏一定的结果分析机制,如对学生参加的讲座培训、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活动等的考核,都只是简单的考勤、开实践证明等,并没有合理的结果分析和反馈机制。量化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很好体现,最终也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三、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策略
(一)遵循一个根本任务
高校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深刻认识到第二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时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第二课堂中,重点理解和把握高校工作的原则和中心任务,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始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重点把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不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不论是校内学习还是校外学习,都必须严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二)坚持两个协同育人模式
1.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模式
资源的整合和体系化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趋势。坚持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优化,对“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各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实现从“校园人”转化为“职场人”,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学生在校内习得的知识只有在校外的实践中加以论证,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因此,坚持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另外,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了解国家的基本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现实结合起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管好课堂,又要管好课外。这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高要求。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就是“管好课堂”的延伸和发展,也是“管好课外”的主要措施。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阵地建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键课程,而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式结合、融入式衔接、创新性发展,是办好关键课程的重要举措。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是课内育人效果的重要延伸,既可有效保证课内的育人效果,也能有效发挥协同育人合力效应。因此,必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三)把握三个工作重点
1.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机制和完善评价体系
首先,要创新管理机制。在新时代背景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顺利实施已离不开线上方式,需要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支撑。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宣传推广,到相关活动课程的开设,再到学生的选课、活动过程记录、结果评定和反馈等,都需要依赖网络管理系统平台,活动课程网络化已是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在充分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应坚持教育发展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网络管理系统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
其次,要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系统记录+学分认定+综合测评”的第二课堂考核评价机制,拓展量化评价体系的应用。第一,建立标准化的第二课堂量化评价体系,包括学分式评价、记录式评价、综合评价等形式。第二,深入转化“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外延,一方面做好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数量与质量的统计,保证“质”和“量”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建立健全二者之间的学分关联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保证和增强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效果。
2.统筹兼顾,创新核心活动课程模块
根据《团中央学校部关于推广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通知》,高校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7个模块,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要保证各模块的相互统一、有机结合,又要分清主次,确保各模块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中,应统筹兼顾各课程模块,并结合学校发展特色构建核心课程模块。
3.因地制宜,构建特色品牌活动课程
高校在自身拥有的条件基础上,可以依据学校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带有学校或地方特色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相关活动课程,并不断扩大其对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形成第二课堂活动品牌,从而提升知名度。
总之,高校应始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在教育过程中牢牢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原则。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二课堂已成为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渠道,高校应通过积极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现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提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效应,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张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81).
【作者简介】黄丽琦(1994—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党委办公室科员,研究实习员,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第二课堂制度 01—02合刊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21年1期)2021-03-03“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交际(2019年9期)2019-07-01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微观体系构建思路探讨科教导刊(2019年8期)2019-04-22三全教育在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的实施方案中文信息(2019年1期)2019-02-20推进“三全育人”创新行动开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考试周刊(2018年58期)2018-06-28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8年3期)2018-05-14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8年1期)2018-05-14某些单位的制度杂文选刊(2016年12期)2016-12-09成长课堂第二课堂(初中版)(2015年12期)2015-12-26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2期)200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