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瑞范文网

2023年度《苦难历程》读后感3篇(2023年)

|来源:网友投稿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1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苦难历程》读后感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苦难历程》读后感3篇(2023年)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1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2

  俄罗斯,一个冰天雪地的国度。大都市十分繁华,而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曲折艰辛的建国史。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重温这段《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以历史进程及革命斗争的过程为主线,主人公的生活为支线两线互相依靠,环环相扣,真实准确地还原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国内战争这一苦难的历程。以四个主人公的所到之处为场景,描写在这一场景中人们及战场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将战场和人们的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场景从莫斯科到乌克兰,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顿河到察里津,画面广阔,布满整个俄罗斯,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四个主人公的梦想破灭,东奔西走。他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自有着自己曲折复杂地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民族与历史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所交织成的一段历程,并终于跳出了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时,四个主人公在莫斯科幸福团聚,体会到了个人只有置身于民族与国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与安定。

  书中最后一段话说:“命运已定!我要么在阵营里,要为我们自己及世界的`权利,要为永远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3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著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是分不开的。《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它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心酸历程”的结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故事的情节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3篇(扩展1)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3篇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

  《科学的历程》是一部讲述科学史的著作,作者是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这本书是由作者在北大和清华开设科学史课的课堂讲义汇编而来,全书共分为十卷46章,72万字。作者在书中按照时间脉络,从宇宙起源开始讲起,重点介绍了作为现代科学精神发源地的古希腊文化和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发展进程,还原了科学的前世今生。

  我最初了解到这本书还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荐书,将这本书作为7本构筑知识地基的必读书之一。虽然早早的就把读这本书作为参加读书汇活动的目标书目,但是看到70多万字的大部头,还是有些发怵,直到最近读后感要交稿了,才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细细的通读完。看完之后,有了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虽然书里的好多内容在初高中的教材里都有,但当时只是作为孤立的知识点来学习,并没有前后连贯起来,而《科学的历程》把原来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的科学事件全都串联了起来,科学发展的脉络在脑中就变得清晰起来。下面仅就两个我印象深刻问题谈谈感受。

  第一个问题是*科技发展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在书的开篇,作者用了三卷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科学发展历史,其中的整整一卷介绍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并将其作为近代科学大发展的思想根源而推崇备至。古希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科学成就在各古代文明中确实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书中讲到,“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许多古老的民族,要么只有神话或宗教式的自然观,要么缺乏一个独立的自然界概念。自然界要么被认为是混乱、神秘、变化无常的,要么被认为与人事密切相关。而希腊人,首先把自然当作独立于人的东西整体的看待;其次,他们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规律的、其规律可以为人所把握的对象;再次,他们发展出了复杂精致的数学工具,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在这三个方面,希腊人都开了科学精神之先河。”

  希腊文明虽然光彩夺目,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的,希腊人注重说明和理解自然,却没有用来改造和征服自然,希腊文化成为了有闲阶层的"智力游戏,并没有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希腊被罗马征服后,希腊文明随之被抛弃,欧洲陷入了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中世纪。与之相对照的,中华文明虽然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科学体系,为世界贡献了四大发明,瓷器和丝绸也独步全球。但其过于强调实用性,需要现实的需求引领才能向前发展,而没有形成一套可以自我演进的理论体系。而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既继承了古希腊的科学思想,又吸收了*的实用技术,走上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良性循环之路,中华文明在近代科学发展上就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科学精神。本书的后面7卷都在介绍16世纪以来的科学成就,各种科学突破令人目不暇接,科学的大发展中,资本主义对生产效率的追求确实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继承自希腊文化的科学精神。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正是秉持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才使得科学技术能够在短短的几百年里突飞猛进,并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谓求真,是科学家们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形而上学》第一卷中总结了希腊学术的重要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希腊人发展科学和哲学,不是为了功利和实用的目的,而只是因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感到困惑和惊奇,为了解除困惑不得不求知。所谓求实,则是科学家们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迷信权威,科学精神并不认为现有理论就是绝对真理,而只是当前针对现实世界的最佳解释,一旦有新的证据出现,现有理论也可能被推翻。燃素说、以太说,曾经都是获得学界认可的理论,但是新的氧化理论,量子理论出现后,由于其更符合实际,原有理论马上就被学界抛弃了。科学精神是人类能够不断逼近真理的根本保证。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2

  “科学”二字总会给我一种亲切而又遥远的感觉。亲切是因为我现在所从事工作被称作“科研”工作,而遥远是因为离阿基米德的福利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工作还离得太远,同时也因为实际工作中所参与的是非常具体的工作,并没有从宏观上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内涵以及历史。

  读过《科学的历程》后,首先让我明白了了解科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性。了解科学史对于我们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也许是文化传统的关系,*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数教育、技能型教育,这种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学神话,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形象。首先是将科学理论静止化、僵化,其次是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再次是将科学技术化,最后是将科学实用化、工具化。在教科书中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容易让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和习惯: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历史性的、进化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人们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但我们还要相信它是真的。这种教条的态度明显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将会严重的阻碍创新性工作的"开展。

  读科学史,最有趣的莫过于看那一个又一个的伟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这与他本身善于思考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万事万物,我们可能也会像伟人一样遇到过,可是最终,为什么我们却做不出像他们一样的成绩呢?伟人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持那一份好奇心,善于思考是成功的前提。

  总之,了解科学发展历史,了解伟人成功的足迹,对于科研工作具有点点滴滴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3

  科学的追求是一条永无止境但又奇妙的道路——题记

  科学,这短短的两个字,却蕴含了无穷无尽的秘密。从古至今,科学不断的延续,古有蔡伦造字,阿基米德的杠杆定理,今有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科学,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科学与文化是不可分开的两个词,因为科学,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下来。近千年,乃至近万年来的民族文化因为有了科学,才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科学则是无穷无尽的,它以它独特的魅力,诱惑着每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立根之本,有了它才能不断延续。科学则是发展之需,有了它才能强盛。美国是一个极其好的例子,它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只有区区的四百年,但它依靠着自身强大的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正是它极其发达的科技,巩固了它那么多年来的霸主地位。

  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家如此之多,但最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他们身上最宝贵的并不是他们的科技成果,而是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一种锲而不舍,永不放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这些有活力的青少年所学习的。

  科学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越是这样,我们就应该继续前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3篇(扩展2)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3篇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1

  读完《光辉的历程》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每一节内容都是我有荡气回肠的蓬勃;每一节都是我激情燃烧;每一节都让我热泪盈眶;每一节都让我扬起奋进的步伐。

  当我读到“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这一节时,我真的想大声为这些英雄们呐喊:“你们是广阔而伟大的蓝天,我们就是属于蓝天中翱翔的雄鹰,你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雷锋熟悉的名字回荡在我的耳旁,他是多么的伟大啊!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在我们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终于人民,更忠于祖国与社会主义;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以“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在*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凡的事迹。他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做好事不留名……他那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必将不断发扬光大,他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要向他学习,继承和发扬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为祖国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同样当我读到“日月同辉的科技之光”这一节时,心中蓦地涌出一种自豪,一种兴奋,我知道了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记得这本书中记载:早年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曾预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这就话并非全无道理,被称为地球第三级的青藏高原以气候复杂著称于世,在这样的地带,连正常行走都很困难,更不要说修建铁路了。然而,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再攻克了很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于20xx年7月1日正式通车,因其跨越了世界最高的高原,像是从高空而下,因而这条铁路被称作“天路”。这一此举不仅摧毁路人保尔·泰鲁德预言,还有力的证明了我们中华的科技之光够“亮”!读罢,我霎时想到韩红的歌曲——天路:清晨我站在轻轻的牧场,看到那神鹰……

  东方巨龙昂首腾飞,全国人民奋发向上,一路上你,我,他齐力跨越世纪新一代。今天我为祖国自豪,明天祖国因我而骄傲。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2

  读完《光辉的历程》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每一节内容都是我有荡气回肠的蓬勃;每一节都是我激情燃烧;每一节都让我热泪盈眶;每一节都让我扬起奋进的步伐。

  当我读到“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这一节时,我真的想大声为这些英雄们呐喊:“你们是广阔而伟大的蓝天,我们就是属于蓝天中翱翔的雄鹰,你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雷锋熟悉的名字回荡在我的耳旁,他是多么的伟大啊!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在我们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终于人民,更忠于祖国与社会主义;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以“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在*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凡的事迹。他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做好事不留名……他那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必将不断发扬光大,他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要向他学习,继承和发扬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为祖国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同样当我读到“日月同辉的科技之光”这一节时,心中蓦地涌出一种自豪,一种兴奋,我知道了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记得这本书中记载:早年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曾预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这就话并非全无道理,被称为地球第三级的青藏高原以气候复杂著称于世,在这样的地带,连正常行走都很困难,更不要说修建铁路了。然而,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再攻克了很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于20xx年7月1日正式通车,因其跨越了世界最高的高原,像是从高空而下,因而这条铁路被称作“天路”。这一此举不仅摧毁路人保尔·泰鲁德预言,还有力的证明了我们中华的科技之光够“亮”!读罢,我霎时想到韩红的歌曲——天路:清晨我站在轻轻的牧场,看到那神鹰……

  东方巨龙昂首腾飞,全国人民奋发向上,一路上你,我,他齐力跨越世纪新一代。今天我为祖国自豪,明天祖国因我而骄傲。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3

  《光辉的历程》自从买来后,我反复读了许多遍,一直放在案头。这本书纪录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今年的10月1日,将是她60周岁的生日。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我们中华儿女却在这一瞬间,写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辉煌的篇章。那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岁月,那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光辉的历程》共有六个篇章,分别是昂扬奋进的崛起步伐、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日月同辉的科技之光、硕果累累的文教园地、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和四海同唱的盛世华章。

  其中,我最喜欢第五章――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它里面介绍了雷锋、黄继光、时传祥、谭千秋老师、张米亚老师、*蒋敏、王刚、何翠青等18位英雄模范,他们有的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也有的是抗震救灾时的英雄。但最令我感动的人物,还是那一个个为了保护学生,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的老师。

  一所中学的谭千秋老师,当地震猛烈袭来时,他张开双臂,无畏地保护他的四名学生,瓦砾、木头、砖块……细碎却坚硬的砖瓦如同冰雹般坠落到他的身上,可他却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任凭它们砸到自己的头上、手上、背上……谭千秋老师身下蜷伏着的4名学生得救了,可他张开的双臂,却定格成永恒……还有一位29岁的女老师——张米亚,在地震发生时跪在地上,双臂紧紧搂着两名学生。救援人员赶到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张米亚老师怀里的两个孩子还活着,可他却停止了呼吸。由于紧抱孩子的双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锯开,才救出孩子……看到这里,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感到震撼。

  是啊,灾难是可怕的,但是在灾难面前,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无论多大的灾难,最后的胜利都必将属于我们!其实,我们*的英雄远远不止书中列举的那些,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祖国60周年的光辉历程!东方巨龙昂首腾飞,亿万人民奋发有为,一路上有你、有我、也有他,更有我们跨世纪的新一代!我想,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在学校里做个好学生,在家庭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为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的未来奠定人生坚实的基矗。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3篇(扩展3)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600字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600字1

  俄罗斯,一个冰天雪地的国度。大都市十分繁华,而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曲折艰辛的建国史。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重温这段《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以历史进程及革命斗争的过程为主线,主人公的生活为支线两线互相依靠,环环相扣,真实准确地还原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国内战争这一苦难的历程。以四个主人公的所到之处为场景,描写在这一场景中人们及战场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将战场和人们的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场景从莫斯科到乌克兰,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顿河到察里津,画面广阔,布满整个俄罗斯,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四个主人公的梦想破灭,东奔西走。他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自有着自己曲折复杂地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民族与历史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所交织成的一段历程,并终于跳出了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时,四个主人公在莫斯科幸福团聚,体会到了个人只有置身于民族与国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与安定。

  书中最后一段话说:“命运已定!我么在阵营里,要为我们自己及世界的权利,要为永远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3篇(扩展4)

——《美的历程》读后感10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1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其从夏朝的青铜器到先秦的理性精神,再到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最后由明清的文艺思潮结尾。其中无不体现着每个朝代对美的不同要求和展现。

  文章开头以*的历史博物馆切入,从而讲述到青铜器的纹饰和巫史文化。作者认为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样是为了展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但这种美不是谁都能欣赏的,只有文明越进步才能够欣赏这样的美,这让我体会到了美与美的不同,狞厉也可以很美。在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中,作者认为龟从、筮从是最重要的,超过了其他任何方面和因素,包括帝、王自己的意志和要求。从中我体会到了巫史文化对于当时的人们的重要,在当时与物质劳动同精神劳动的分离与适应,出现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可见巫师在当时是引领思潮的人物,因而可以将统治阶级存在说成上天的旨意,从而达到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的控制。

  而后,文章展示了魏晋风度。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作者认为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但这就是魏晋风度的美,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美。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或逃避。作者又继续写到唐朝,写到唐朝的佛教石窟艺术,壁画,佛像等无不展示着石窟艺术的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石窟艺术在敦煌莫高窟,里面美轮美奂,仿佛在告诉世人它曾经的美丽与辉煌。

  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在这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化发展十分繁荣。其最为出名的就是山水画,*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是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结果。

  读这本书,仿佛在美的海洋里遨游,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美的力量。

《美的历程》读后感2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远古图腾、青铜器亦或者是诗歌、小说中都发现了美,而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这点给了读者们新的视野。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而近年战国中山王墓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诗词歌赋中,李泽厚先生也展示给了读者一幅属于诗词歌赋特有的美图。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违禁的书,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给读者们不一样的视角,是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单独的研究这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3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10个部分:

  1、龙飞凤舞 远古时期的审美与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龙是*西部、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旗帜,而凤鸟成为*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它们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

  2、青铜饕餮 自夏代起,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饕餮纹,一种凶狠可怖的兽面纹,呈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青铜饕餮美,正好可以作为那个充满战争、屠杀、俘获的时代的标准符号。

  3、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百家争鸣中贯穿的一个总倾向就是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为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

  4、楚汉浪漫主义 当理性主义在北*取得优势的时候,南*仍保持和发展着绚烂的远古传统。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了充满浪漫激情的根底深沉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传统在两楚汉浪漫主义汉得到继承,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在两汉交织共存,仍然是一个想象混沌丰富、情感热烈粗豪的世界。

  5、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成为时代的典型音调,而核心则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6、佛陀世容 本章内容是从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祸连绵,现实充斥着苦难,北魏的石窟壁画也多割肉饲虎等现实苦难的折射,沉重阴郁的故事表现出吸引煽动人们皈依天国的巨大情感力量。

  7、盛唐之音 唐代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诗歌由于时代的变迁走向青春少年的清盛唐之音新歌唱:从刘希夷、张若虚到四杰,到陈子昂,直到盛唐的李白,痛快淋漓、天才极至,盛唐艺术奏出了最强音。

  8、韵外之致 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

  9、宋元山水 意境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比如禅宗等,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

  10、明清文艺思潮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风习图画。明清之际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以李贽为代表的儒学异端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

  《美的历程》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人——主体的心灵历程。美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最优美的花朵,正是由于在不同时代沉积了人类审美心理或者说是永恒不变的人的情感和本性,才会在现代人的眼睛和心灵上,始终留下难以名状的心理的愉悦和宽慰。它使人的心灵找到了休憩之地,让人的情感和理性得以调和,让人沉浸在那永恒的记忆里。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的情感得以不断地壮大、完善、自觉。正如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这永恒的艺术创造,体现了人类传承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它们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悠忽即逝,不可捉摸,它是沉淀了内容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性格,便是民族的性格。美的历程,便是人类民族的历程。

  抬眼望,龙光牛斗,星汉灿烂;俯身察,万类繁衍,万物得时。春暖花又开,芳草不曾遮。云起周年,默默前行。祈愿,芬芳的读书之路上,遇见美,遇见幸福。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一九三0年生,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九二年至今任美国科罗拉多学院哲学系讲座教授。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家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了沉甸甸的人文关怀。其主要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己卯五说》等。

《美的历程》读后感4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十个部分:

  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和明清文艺思潮。

  研究方法

  《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美的历程》在总结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十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美是什么?

  李泽厚说:“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青铜饕餮

  从我知道世上有饕餮以来,一直都认为饕餮的形象是凶狠残暴的。

  但是,读了《美的历程》后,在李泽厚德笔下,才真真切切地认识到,其实饕餮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和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这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好些饕餮纹饰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这种美是需要条件才能发掘出来的。因为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审美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献的宗教礼器;在封建时代,也有因为害怕这种狞厉形象而销毁它们的史实。旧时有谓钟鼎为祟而毁器之事,盖即缘于此等形象之可骇怪而致。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成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佛陀世容

  众所周知,儒道是对立的。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前者是功利、实用主义的框架与束缚,后者正是要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入世和出世,兼济和独善,人事论理与自然浪漫,两种对立的观念变幻融合,终于渗透到*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是*艺术和美学的基调。另一方面,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共同将*文化引向世俗的、理性的范围内,与超越现实的、神灵的、神秘主义的心灵感受分道扬镳。

  总结

  《美的历程》一改传统,并没有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行文,这是令我惊讶不已的。但同时也增加了我阅读此书的兴趣,给我带来了不少新鲜感。

  十分赞同李泽厚先生写的一段话:“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它的对象化的成果是本书第一章讲原始艺术时就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这也就是积淀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先生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不光生活中、艺术中有美的存在,人性中也有!所谓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5

  不久前经人推荐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先生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李先生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前的*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做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哪里起头呢?得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开始。”

  于是,我被李先生引领着走进了*近8000年的“美的历程”。

  我们每个人不管身份如何,贫富贵贱,地位高下,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因为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便逐渐追求和发展精神生产和创造意识形态的产物———“美”,这个追求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发展的结果。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些问题至少对我是模糊的。

  李泽厚先生用他哲学家的思维,美学家的理论,文学家优美的散文般的文字表现形式,为我们清晰而深刻的阐述了以上这些问题。让我深深沉醉在“美的历程”里,久久不肯离去。

  本书里,李先生从粗狂的远古图腾——“人首蛇身”,“人首鸟身”那原始艺术的“龙飞凤舞”,从殷周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魏晋“人的觉醒”的风度,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及诗词曲的审美品类,直到明清小说戏曲的浪漫感伤……有时一泻千里,有时涓涓细流;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娓娓道来。让读者欲罢不能。

  我在读李先生的《美的历程》的过程中,有些章节泛读,有些是精读的。比如,第三部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我是精读的。因为我要搞懂,*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是我很迷糊的问题。

  李先生在这一章节里有这样一段话:艺术和审美“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的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哲学思想相一致,*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他对这个功能性有以下四方面的阐述:

  其一,“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

  我的理解是,在艺术领域,诸子百家,各显神通,但他们会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儒道两家的对立思想。儒家思想对艺术“强调的是官能、情感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

  就此看来,儒家思想对*的巩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乃至家庭的稳定都是有利的,所以儒家思想的功利性是有必要的。但它对人性的自然发挥是有约束的,它“以其狭隘的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然而,人性的自然发挥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道家则崇尚自然,突出自然和人性的光辉,它恰恰给予儒家“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给*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但道家的思想有些是不被统领者接受的,倘若太崇尚自然,太无序散漫,对*的巩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是不利的。面对儒道的矛盾,采取互补的方式是最佳的途径。

  这就说明我们的美学和艺术要强调艺术领域这些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强调其对立面的排斥于冲突,于是,儒道互补就成了这种对立面之间渗透和协调的最好方法。

  其二,李先生说:这个功能性“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

  比如,李白的诗里形容的瀑布为“飞流直下三千尺”,他把普通人眼里的瀑布,不是忠实于原型的普通表述,而是进行艺术了的彰显,但他还嫌不够,他继续说:“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这个特征用比喻的方法更加艺术化的凸显出来,把瀑布的美和壮观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作家强烈的情感流露,他也让读者产生了同样强烈的共鸣,于是作者和读者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所以就像李先生说的:美学重视的不是认识的模拟,而是情感感受。

  其三,这种功能性“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已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

  我的理解是,虽然美学和艺术不是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模拟,但艺术也应该尊重客观世界,要表达人的潜藏在情感中的智慧,而不是脱离现实的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或闭门造车。而人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唯有走入自然唯有与社会相结合,艺术家和艺术领域才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所以,艺术家的作品的情理结合也是*美学所要强调的。

  其四,这种功能性“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对于这一点,在许多看似感伤的诗句里都可以看到“美”的流露。

  比如,唐朝的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李先生说:他的诗句虽“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但他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同样,像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婉。”

  我们从中看到了,真正流芳百世的艺术,即使在表现悲伤的事物和愤慨的情感时,却仍能让人更多的感受到美丽、清新,甚至还可以不失活泼。

  读到这里,我对*美学所强调的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了。

  李先生在他的结语里说,“对*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

  我觉得,这本书,虽没能让我们看到*艺术的“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我觉得,李先生却能把我们真正引领进8000年*的“美的历程”,倘若让我自己去“*古典艺术博物馆”参观十遍,都可能感受不到“美”之所在。因为没有他的引领,我即使到故宫,即使看到所有的细部的丰富的古典艺术品,我也没有能力看到她们的“美”的丰富的价值所在。所以,虽“匆匆走过”,却让我对*“美的历程”产生强烈的兴趣,让我这个“审美”的门外汉在“美的历程”里受益匪浅。

  我这次只是泛读,我想以后还会对一些章节好好精读。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李先生的写作形式,本身很好地诠释了艺术不是简单的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李先生的这本书就是他对*“美的历程”的丰富的情感流露,这本《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

《美的历程》读后感6

  我读《美的历程》可以算是个例外,这本书罕见的厚,全书377页,感觉是我看过的唯一比这本书厚的就是半部《资治通鉴》。买书我可没这讲究,不分厚薄,只管喜欢,先从架子上不分青红皂白,检面善的就抽出来,交款的时候再把书摆到台面上,价格质量做一番综合衡量天人交战,之后拿上三、五本飘然远引。

  长话短说,那天在三联,我忘记把《美的历程》从购物车里面抽出去,就这么把它买回来了。(不知道这无意识的行为是否也埋藏着什么潜在动机?)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心疼,88块钱!!!不过这本书贵也有它的原因,全书收录214幅精美插图照片,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看在这钱的分上,再厚的书,也要咬牙看下去。如此,我在厕所里开始了《美的历程》。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道理,看插图多的书自有好处,就是看的快,成功感强烈。一次如厕,我最多看了50页。但也有慢的时候,比如在上“魏晋风度”那一章的厕所时,我一次就耗费了将近30分钟。原因是我看到了非常好的一幅图片:河南洛阳出土的一尊北魏时期泥塑。在描述这泥塑之前,我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问题我出了厕所马上就问了我的女朋友,她的回答让我非常高兴,其智力水*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我们心目中的古代人是个什么样子?为了让大家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我这里先分个段。

  答案我自己说出来吧:峨冠博带,宽袍广袖,对于武侠小说看多了的朋友,古人有时候腰里还配着一把宝剑,总之,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小时候读郭沫若的《屈原》,里面画的屈大夫就是这个样子,后来看过的所有古人造型也都是一个模子(可能最近中央电视台拍的《笑傲江湖》里面的余沧海算个大例外)。但你来看看这塑像(书中163页),在页面的右下角,一个小小人缩成一团,抱头坐在一块圆形石头上,只能看到耸起的双肩和一头乱发。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在为什么而痛苦悲伤?靠,简直就是个小哈姆雷特,说它象哈姆雷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头发都打着卷,贴在头皮上。就是这个泥塑,让我在马桶上憋了半小时,不是没有收获,出来的时候我带着这样一句话,让我的女友五体投地:不了解*的历史你会看不起*,了解了*的历史你会觉得这不是*。现在,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于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漂亮的图片,我花这个价钱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别的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西方的智慧》就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

《美的历程》读后感7

  就我个人而言,《美的历程》以及李泽厚的同期其他著作让我明白了一个大道理,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有学术研究,为什么要做学问?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如果那样,就该“趋时合流”),而是为了人生。也就是说,为人生而学术。因此,

  一个人文学者,就应该把学术研究和人生体验结合起来,把历史的遗产当作鲜活的对象,把做学问、写文章、出版著作变成自己生命的流程。《美的历程》就是这样做的。比如“苏武的意义”一节,讲到苏东坡写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虽“挂冠服江边”,却不过回家睡觉,并没有“拿舟长啸去矣”时,李泽厚说:“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脱人世这个大罗网。”如果没有人生的体验,这样精辟的话岂是说得出来的?

  历史的遗产一旦被看作鲜活的对象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就成了活生生的东西,也就不会有尸臭了。过去(也包括现在)一些学者专家教授流的文章之所以那么僵硬呆板枯燥无趣,味同嚼蜡不堪卒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看作活物。他们在研究木乃伊的同时把自己也变成了木乃伊。哀莫大于心死。心已死,文字还能活起来?

  学术著作变成木乃伊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这些学者们总在说别人的话,至少是总在用别人说话的方式说话。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人生而学术,而是为某种现实的利益而学术。这就不能不格外注意是否符合公认的“学术规范”和“量化标准”,小心翼翼地不要触犯了学术界的“规矩”。这时,人云亦云,别人怎么说我也怎么说,别人用什么方式说我也用什么方式说,无疑是最保险的。而当所谓“学术规范”其实不过“八股套路”,所谓“量化标准”也仅仅只是论量不论质时,大量炮制八股文章甚至学术泡沫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文体决不仅仅只是一个表述问题。为人生而学术,就要讲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而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总之,你完全可以不必顾忌任何陈规陋见,不必死守某种模式套路,信马由级,另辟溪径,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来,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才气和知识准备了。

  李泽厚有。于是李泽厚便用自己成功的实践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一通百通。从此,我们的思想*了,视野开阔了,目光锐利了,思路敏捷了,就连文笔也变得流畅了。这都得感谢李泽厚。没有他,我们当真可能仍在黑暗中摸索。

  这是一种智慧的启迪。许多人甚至从李泽厚那里开始了自己道路的找寻。

  但同时,李泽厚的历史也就终结了。

  得鱼忘签,得免忘蹄,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我们现在已经过了河,李泽厚老师可以下课。我们会记住他这座桥的。

《美的历程》读后感8

  虽然是对*历史上对美的感觉的匆匆巡礼,但是我的脑子里现在满是饕餮青铜、烂漫楚辞、魏晋风雅、佛陀悲悯、唐诗宋词、有我无我境界的微妙还有小说的世俗世界。它们已经可以成为一张多姿多彩的历史胶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条令人感动和自豪的美学线索:

  青铜饕餮——青铜美学风格变化的政治因素——僧侣贵族——青铜表现的意识和美感——原始暴力——超人的历史力量,甲骨文——“有意味的形式”——铭文金文——小篆

  先秦的理性精神——孔学对艺术的导向——与西方“认识模拟”的区别——道家中的审美规律——诗经中的美——赋比兴原则——散文的美感,*建筑的理性精神——*凡生活化——严格对称的结构——园林美

  楚汉浪漫主义——屈原的浪漫主义与神话——楚汉南方艺术——汉壁画画像石工艺品——汉赋——气势和古拙

  魏晋风度——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学美感——阶级审美理想和趣味——美学原则“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为艺术而艺术文的自觉——文学绘画书法讲究研讨和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真实*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赎——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

  盛唐之音——青春李白——书法舞蹈中的音乐美——杜诗韩文颜字

  韵外之致——文艺多样化——孤独伤感忧郁——“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心境和意境——苏轼代表的人格和对社会秩序的潜在破坏

  宋元山水的意境——现实促使审美理念的变化——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细节重视和追求诗意

  明清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感伤主义)——市民文艺——绘画与工艺

  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这是建立在遣词造句和对美发乎真心的融入结合的基础上酝酿出的文字,可以让门外汉窥得一些美学的形成奥秘。原来美是这样让人感受到的,原来美是这样表达的,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自始至终的氛围。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因为“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因为“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以及在评论山水画发展到无我之境时的表达“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飘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托于山水花鸟”。就是这么寥寥几笔好像信手拈来却展现了精华。我在想,作者是在体会美感时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铜器和山水画时,结合历史与人生的感悟所获得的美感。美应该从来都不单纯只是审美意义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历史的顺序表现不同时代的人的口味和对美的要求。而且会介绍审美变化的社会背景。这就让我感觉到美与现实与社会的关系。作者其实也讨论了这种美的艺术规律,试图去追寻一种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和这种描述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作者总结过:“秦汉时期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之后则表现为人的心境和思绪。”这些变化的确可以从现实中找到蛛丝马迹乃至于显而易见的线索。作者的解释也令人信服。在社会政治黑暗时,艺术家们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论的世界,所以在艺术和哲学思辨方面会有突破;而面临盛世,不少艺术品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等等。

  读过朱光潜先生对美的论述,我觉得美的载体或者说表达美的事物应该是与现实有距离的,美就产生在这段距离中。这也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印证。就以壁画为例吧,汉代的壁画较为古拙,这原本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但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它。辽阔的现实图景,邈远的神话加之以强有力的线条,不那么准确的描绘,让汉代艺术呈现出了人对物质世界征服的主题和一往无前的美学风格。()北魏壁画前期的不食人间烟火和后期的高超飘逸以及隋唐时期人们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但是中唐之后,壁画开始走向世俗和真实,美感开始缺失。宋代敦煌的壁画,尽管壁画石窟很大,但精神全无。

  但是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个角度。来自于不同于时代的勇气的反叛。这个的最佳代表我觉得是苏轼。以前看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只觉得这是个完美的人。本书的作者虽然对他没有过多溢美之词,却肯定了苏轼带来的一种美感渊源。苏轼其实是文人士大夫出世与入世矛盾表现最为典型的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脱的豁达当中,有意无意地显示了对社会秩序潜在的破坏性,诗词的超脱好像要否定封建社会一样。虽然当时不明显,“但是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代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先驱作用”。

  作者在讲述过程中也多次有过值得咀嚼的语言: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他们一漏无疑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现出来。等等。

  庆幸有《美的历程》吧!

《美的历程》读后感9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远古图腾、青铜器亦或者是诗歌、小说中都发现了美,而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这点给了读者们新的视野。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而近年战国中山王墓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诗词歌赋中,李泽厚先生也展示给了读者一幅属于诗词歌赋特有的美图。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违禁的书,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给读者们不一样的视角,是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单独的研究这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10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需要让我去给“美”这个字填充使它变得不抽象,我会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物象来解释。当再问我“什么是美”,“美从何而来”,我会意意识到自己不懂美。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我对美才开始了解。不是冗长的资料,读起来会有散文的趣味。我喜欢的是书中把美的发展历程联系到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时代发展上。

  从史前文明的“自義农,至皇帝”到明清时期的“清太祖,膺景命”。第一章的龙飞凤舞的图腾文和原始歌舞,第二章的青铜饕餮,都包含了人在自然崇拜时期对"神"的普遍观念。人们的文明还是在思想启蒙阶段,对美的执着来源于心中的敬畏。其表现形式也是在生活的日常,也是初生阶级统治者的美好幻想。之后就是三四五章的先秦理念,楚汉浪漫,文晋气质。人类文学启蒙到初步形成格局,类似于诗经的赋比兴,诸子百家,到后期魏晋南北朝曹氏三杰,以及引入印度的佛教。

  诗歌又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的新兴文化的端倪。楚汉浪漫又发源于地主阶级追求生活的丰满。文晋风度又显现出门阀士族"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价值追求。佛教的引入也是为了执政者融合儒家文化巩固统治。从各个时间的作品可清晰看出。最后的几章唐宋明清。唐朝的诗让美开始有了自由的形式,人们开始抒发自我意识,把主观情绪融入进作品。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则更多的表现了人的现实生活的悲伤和下层市民的希冀和愿望。还有近代人们对于表达的要求更直白,直接导向本质的现实生活。这是我看完第一遍的清晰印象,其中可以聊的话题甚多,它就像一幅宏大的美术图。其中的宗教思想我看着挺累的,因为联系到了康德哲学,更喜欢书中感性的文字,有趣的看着*文化在艺术长廊的发展。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3篇(扩展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也许苦难才能成就人5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也许苦难才能成就人1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后,我有很多感悟。书里所讲的故事虽然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遥远,但我却仍然从中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这本书是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他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恶劣条件下,以坚强的毅力花费了三年时间创作而成。

  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朱赫的指引下得知只有布尔什维克才能救济穷苦百姓,于是他经历千难万险加入到红军队伍当中,为人类的进步与*贡献自己的力量。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时刻铭记在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才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

  丁曾曾说过:"我崇拜勇敢、坚忍和信心,因为他们一直助我应付我在尘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危险。"

  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克服困难,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学习也是如此,一、二年级的时候,觉得学习很简单,不肯上心,每天有时间就是看电视,玩游戏,导致学习下降了不少。当学习真正落下很多差距的时候,才知道应该努力了。直到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到保尔的那段话,我才明白珍惜时间的意义,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有一天,我也会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也许苦难才能成就人2

  当我又拿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就会出现在我眼前,保尔一生经历了众多的艰难、坎坷,最后在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他残废后,毫不灰心,坚持不懈的进行文学创作,后来他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着笔,坚持写作。每当想到这里,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又读完一遍这本书,我才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正像他所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

  在第一次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它深刻的含义;在我长大又回过头来从新看时,我看懂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世以来,长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它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外,是它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保尔精神成了时代的旗帜。这个形象从诞生之日起便跨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地进步青年学习的榜样。

  现在的我们何等幸福,我们不用面对战乱,也无须为之献身,但我们同样拥有理想,我们也同样要经历坎坷,我们应该学习保尔的坚强,勇敢与执着。现在的生活固然幸福安定,但决不能自己任意妄为放纵自己,我们要为梦想拼搏奋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也许苦难才能成就人3

  我对灵灵说;大家都高高兴兴的退休吧。它跳上我的腿,用爪子挠我的胳肘弯儿。当我们从繁忙的学习或工作中抽身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我们发现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已经变了模样——群山光秃秃的!我的妈妈长得高高的,不胖也不瘦。在桥后,是一座新建的几十层高,外观装饰非常现代的紫荆山百货大楼。

  贯通文章全线的人物那莫过于保尔·柯察金了。可能很多人对文中保尔的做法很不理解:革命的道路是艰辛的,按照常理说,保尔应当认识到从事革命事业,这将意味着他的一生将是在一条危机四伏,充满坎坷,有着无尽艰难险阻的荆棘小路上度过。可是,他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加入革命的战斗事业中呢?两个字——正义,以及他面对敌人坚强不屈,对于一切黑暗势力疾恶如仇的决心。

  何香凝说得好“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保尔就是凭借一颗爱国之心,把自己一切力量和生命都奉献于革命的伟大事业,直至健康状况极度恶化,他也从未放弃革命事业。

  我们当下现处的社会环境与保尔身处的环境,可谓是天壤之别,我们不需要革命。但或许是这样过于安逸的生活环境导致一些人失去了正义之感,安于现状,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熟视无睹,但也正因这样的放纵,使得社会上的犯罪现象日趋严重,试问,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保尔一样疾恶如仇,充满正义,严厉抨击社会上的犯罪现象,那么,社会上还会有如此严重的犯罪事件发生吗?何乐而不为呢?

  在保尔的革命道路上,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那便是钢铁般的意志,这也很好的诠释了文章题目,钢铁就是用坚韧的意志炼成的。生活中也如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罚其身”只有经受住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与挫折,最终才会有所成就,当下社会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着名影星成龙就是我们的榜样,不是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也许苦难才能成就人4

  今年暑假,我怀着期盼的心情看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保尔·克察金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他小时候总是被老师赶出教室,结果只读了三年的书就打算自己去别的地方打工赚钱。后来就成了一名军人,打仗的时候,他被敌人砍了好几刀,医生检查后说:“你以后将会全身瘫痪。”结果全身瘫痪之后他又双目失明,左手也不听使唤,他只有靠右手和听觉来写作,就因为坚持不懈,才写出了《暴风雨的女儿》这本书。他的命运十分坎坷,但都没有放弃,凭着顽强的毅力活下来的。记得文中有保尔曾这样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而斗争。这一句话说明了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做得好,做得有意义,这样以后想起来也不会觉的后悔。我的生命意义都在于为*全人类上了。保尔·克察金与病魔斗争时能胜利,就是因为保尔做什么事情都坚持不懈,如果失败了也不会气馁,继续做。

  此时此刻,我深受启迪,明白了一个人应该珍惜生命,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天。让我不禁想到雨果说过:“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退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古今中外,也有许多名人,并不是一步登天的,他们遇到搓折,便会坚持不懈勇敢面对,磨练自己的意志,例如: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得时间,司马迁编写《史记》也用了20多年……他们都有着顽强的毅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我们应该向保尔·柯察金学习,因为我们有时候碰到一点小问题就放弃,所以做人就应该向保尔一样,因为保尔正直,坚强伟大,不怕困难,勤奋进取,吃苦耐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也许苦难才能成就人5

  笛卡尔说过:“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交谈。”在暑假中,我一遍又一遍地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世界名著。读完之后,我获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写了革命战士保尔从一个沙皇统治时代地懵懂少年成长为苏维埃*里一个优秀青年的历程。保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受到无数的非人的折磨和虐待,但他顽强的生活着。后来他参加了红军,英勇奋战,几次遭受重伤,几乎濒临死亡,但他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了死神。革命胜利后,他四肢瘫痪,双目失明。保尔的一生十分坎坷,但他自强不息,信念坚定,意志刚强。

  读着读着,我不由得想起了在古今中外历史上还有多少像保尔一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身残志坚,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受到腐刑后在狱中写出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从小就患上了罕见的肌萎缩硬化症,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学习和研究,坐在轮椅上一直思考着广袤无垠的宇宙,完成了著名的黑洞爆炸理论,对黑洞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美国的海伦.凯勒从小就丧失了视听的能力,后来在老师的教育下,她顽强拼搏,掌握了五种语言,大学毕业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残疾人服务的事业中。这样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像保尔生活在艰苦岁月的残疾人都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我们这些健康的学生就更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和生活,要努力学习,克服一个个小困难,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真好!我还要从中吸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3篇(扩展6)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读后感3篇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读后感1

  读一本书,爱一个人。

  读过她的《撒哈拉的沙漠》,有幸也领略几分沙漠的奇观,可爱的爱人荷西和她待人真诚的态度。

  当然,真正令我为之动容的绝不是她细腻的文笔,我深深所喜欢的,是她的灵魂。她有一个自由的灵魂,又有一颗八面玲珑,十分剔透的心。这是令我羡慕不已的。

  读她的每句话,都能找到与自己的灵魂相契合的地方,都能让我们引发共鸣。

  周游五十多个国家,造就了她对每一种人生的感悟

  提笔即来的,无不是她的经验所致,“我们不肯探究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看重他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恐不安。”*和的语言,却将我们所谓的彷徨毫不犹豫的撕开,将事实暴露在我们面前,逼迫我们面对事实,反倒有了一种解脱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其中找到自己的相似点。

  而我所向往的她的灵魂的存在,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热爱自由,拿得起,放得下。是环境恶劣的撒哈拉沙漠苦中作乐,是敢于坚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爱什么去做什么,这份果决与勇气都不是我所具有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毛在家里食物匮乏时仍然能满足自己精神上的追求,买一束价格低廉的白花装饰自己的家。她迫切的跟着生活的脚步紧赶慢赶,生怕错过了什么。最终,她还是错过了爱人荷西。从此人生郁郁寡欢。

  她和亲人曾提起,“我想死去。人生太无聊了。我最爱的人已经走了,我这辈子想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你看我去旅行,世界都被我走遍了,我这辈子过得比别人三辈子都多。我觉得够了。我觉得够了。”

  我很羡慕她,处在一种安之若素的断舍离状态中,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安然的与世界告别。

  只有多读书,才会有想出去看看的念头。我也想像三毛一样,去不一样的世界看一看。

  希望未来的我,可以成为一个不虚伪,不矫情的普通学者。

热门推荐
  • 《彼得兔故事》读后感

    《彼得兔的故事》读后感1  《彼得兔的故事》是一本特别好看的书,里面人物描写、丰富,好词好句特别多。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讲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小本杰明:在第一篇的时候彼得因为逃跑丢了衣服,小本杰明很

  • 个人党风廉政自查报告

    个人党风廉政自查报告20**年即将结束,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1000字  很多大学生都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打游戏上面,如果利用这些时间来看一些

  • 成全一棵树读后感五篇

    成全一棵树读后感1  《成全一棵树》这篇引人深思的文章讲的是一个身患残疾的小男孩成全了一棵瘦小枯萎的可怜的小树苗。后来,由于这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小男孩格外地施肥,使得那棵差点被遗弃的小树苗比其它树苗

  • 领导个人述责述廉报告1

    恪尽管党治党之责。认真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注重加强支部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自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

  • 2023年黑羊读后感600字

    黑羊读后感600字6篇黑羊读后感600字篇1一本好书在不同的阶段阅读,内心会有截然不同的触动,而《半生缘》就是这样一部很有时代感的小说。去年我买了《张爱玲作品集》,一直都没有完整的时

  • 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范

    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理论读物《

  • 师说读后感800字高中7

    师说读后感800字高中7篇师说读后感800字高中篇1如果你幼年丧亲,寄人篱下,过了多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日子,你会如何?意志不坚定的人就此沉沦,自甘堕落;偏激的人努力出人头地,施加报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