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党史文化的时代价值
李亚超
摘 要:党史文化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和弘扬党史文化,对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蚀渗透、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关键词:党史文化;科学内涵;层次结构;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D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4-038-05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1]深刻地阐明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为深入认识党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節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和弘扬党史文化,对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蚀渗透、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一、党史文化的科学内涵
党史文化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党史文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精神指引。
第一,党史文化的来源。诞生于风雨飘摇之际的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幼小走向成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涵养和熏陶。历经百年的党史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和继承合理内核,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党史文化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但是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行动指南。[2]伟大的理论指引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的党史文化才能够在近代百年间异军突起,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第二,党史文化的概念。党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体现党的历史发展主线和主题、本质和主流,一切有利于资政育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党史文化是党的文化的历史表现,党的历史是党的文化的生动反映。党史文化在内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党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党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研究、宣传、运用党的历史的过程和结果。[3]
第三,党史文化的特征。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文化支撑,是创造光辉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民族性的鲜明特征。首先,党史文化的科学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4]其次,先进性是党史文化的内在属性,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中国化所产生的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最后,党史文化继承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党史文化的层次结构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和弘扬党史文化,应当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维度把握党史文化的层次结构。
第一,物质文化是基础。物质层面的党史文化是指党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既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歌曲、戏曲、标语、出版物、革命文献等文化作品,也包括战争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标志性物件、纪念馆、革命历史文物、领袖故居旧居等具体实物或场所。[5]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党史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所铸造的象征性标识和符号,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便会联想到红色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和观念。物质文化是党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传承和弘扬党史文化的重要平台。
第二,精神文化是核心。精神层面的党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语言、中国气派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深层内化的文化表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史文化能够发展和传承的灵魂;崇高理想信念体现了党的精神风貌、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构成党史文化能够发展和维系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判断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是党史文化的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路线,构成党史文化的精髓;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作为党的奋斗与先进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是党史文化先进性的集中体现。[6]党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和道德追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优秀资源。
第三,制度文化是保障。制度层面的党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形成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是党史文化的法治化表现。既包括党章、民主集中制、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干部制度等在内的党内法规体系,也包括党组织运行的具体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生活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既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又是社会对党史文化支持和认同的具体表现。[7]制度层面的党史文化,对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引领、约束作用,体现为党史文化的制度保障。
三、新时代弘扬党史文化的时代价值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创造且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构成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文化标识。传承和弘扬党史文化,对于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
(一)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渗透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革命的成败,关系建设、改革事业的兴衰。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应当把笔杆子和枪杆子结合起来,红军既是工作队、战斗队,又是宣传队。从1942年起,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整风运动本质上就是一次深刻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确立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进而团结广大党员干部,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共同奋斗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8]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意识形态上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发生“颜色革命”,甚至“亡党亡国”。
党史文化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文化资源。当前的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受到极大的挑战。党史文化繼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倡导高尚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价值功能,弘扬其精神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增进道德自觉,还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弘扬党史文化,在国内的主要作用是资政育人,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在国外则是正确地介绍中国的价值观。党史文化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文化资源,能够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是维护国家发展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
(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思想基础
党史文化彰显共产党人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就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政治信仰,把实现一个没有奴役、剥削、压迫,自由、平等、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并以此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具有高度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无数革命先烈忠于自己的信仰,坚守着理想信念的灯塔,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崇高的理想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关键要看每一位党员能否做到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党章也明确要求党员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因此,全党要保持在革命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到对党忠诚、不忘初心,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党史文化体现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勇于担当、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作风,一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也是各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廉洁奉公的历史。无论是在物质贫瘠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当前,共产党员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冲锋在前,保持良好的作风,将党的形象树立在群众心里。[9]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共产党人用鲜血和意志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语言、中国气派的优良传统,是党史文化的深层表现形态。这些革命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涵的生动象征。新时代要在新征程中乘势而上,就必须重整行装再出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党史文化,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保障
党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我们党辉煌历史所铸就的党史文化,忠实地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实践,促使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了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一是党史文化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党史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鲜明的精神追求,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是争取国家独立还是繁荣富强,都是有力的思想武器。三是党史文化孕育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品格,对于弘扬时代精神具有历史印证的价值功能,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党史文化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宝贵文化资源。
党史文化为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奋发向上的党史文化,不断推进着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奠定根本保证。当前有些人认为随着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以及时代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变化,弘扬党史文化没有什么意义,可以随心所欲戏说党史。这些行为和观点是对历史的歪曲和文化的亵渎,把党史文化的作用与时代主题相对立,进而否定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荣作风。应当看到,中国人民艰辛奋进历程中形成的党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激励我们奋力前行的动力源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党史文化,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精神指引,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保障。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党史文化是坚持中国道路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党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本质上是我们党倡导和推动建设的先进文化。党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昭示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才有了出路,逐渐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前景。弘扬党史文化,能够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回顾历史、认识历史的基本规律,把对中国梦的追求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之上。
党史文化是激发精神动力的重要载体。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史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它植根于中国革命实践,与时代相契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统一体,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创新思维。[10]应当深入挖掘党史文化文以化人的功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创新思维能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正能量,让党史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
[2] 吴侃民,罗国华.试论“党史文化”概念的界定[J].理论导刊,2013(01).
[3] 欧阳淞.关于大力弘扬党史文化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2(09).
[4] 王玉瑾.党史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建构中的时代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5] 马昊,夏静雷.新时期党史文化及其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J],长白学刊,2013(03).
[6] 吴桂韩.党史文化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7(01).
[7] 郭若平.党史文化:学科范畴中的文化视野[J].中共党史研究,2012(11).
[8]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6.
[9] 彭勃.新时代党史文化的价值[J].理论研究,2019(01).
[10] 弘扬党史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EB/OL].[2020-11-03]https://www.fx361.com/page/2020/1103/7168019.shtml.
猜你喜欢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创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及特征解析青年时代(2019年15期)2019-06-20中国特色社会主民主政治的科学内涵和丰富实践世界家苑(2018年12期)2018-12-18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思想的科学内涵西部论丛(2018年5期)2018-08-25“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神州·中旬刊(2017年6期)2017-08-15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资治文摘(2016年12期)2017-07-14当代大学生心目中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和传播策略未来英才(2016年23期)2017-03-01雨花英烈精神的弘扬与传承世纪桥(2016年9期)2016-10-12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力武术研究(2015年11期)2015-12-23注入时代气息,革新历史教学文理导航(2015年16期)2015-06-18周恩来精神与时代价值分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4年10期)201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