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课讲稿+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历史”专题党课发言材料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课讲稿+ + 开展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历史”专题 党课发言材料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课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政权的重任,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军队,在建立新国家的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政府有效地开展工作,将全国人民迅速地组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全国各族人民革命热情高涨,广大工农劳动群众以翻身做主人的崭新面貌,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阶段及特征 1 1、过渡时期 1949 ——2 1952 年主要矛盾是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残余势力的矛盾,有三条独立的线索 ① “过渡"准备:人民政府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斗争; ② 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③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的确立、完善。
1953 —6 1956 年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主题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① 生产力:农业国一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化建设)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② 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经济;(三大改造)
③ 上层建筑:新民主主义政权(新政协)一社会主义劳动者专政(人大); ④ 主要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⑤ 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一社会主义劳动者。
2 2、 全面建设时期 1956 ——8 1958 年的正确探索经济: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 政治:“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
1958 ——0 1960 年的失误 经济:总路线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政治:反右派扩大化一“反右倾"斗争。
1960 ——6 1966 年的纠正 经济:“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但左倾思想进一步发展。
3 3、 十年文革 三条线索:反革命集团的煽动;毛泽东的错误;老干部的抵制。
4 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 —— 1978年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1978 — 1991年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逐步展开时期 2 1992 年一一至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8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实现伟大转折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政治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审查、解决党内重大冤假错案。
2 1982 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经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自由化思潮。
2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历程 (1) 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阶段,主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①0 1950 年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国民经济好转的方针,从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②3 1953 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③4 1954 年召开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
④6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主要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①6 1956 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②6 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③8 1978 年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逐步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从 6 1956 年至今,中共三代领导人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是这一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期间也有过失误,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纠正了失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健康有力的向前发展。
(3) 对三代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懈探索的认识 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特点和评价:
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比较正确的和正确的发展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从整体上看,建国后初期这个趋向是主要的基本的,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趋向是错误的,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实践,最后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不仅共存于全党的共同探索中,还往往共存于一个人认识发展过程中。这两个趋向都在积累,最终“左"的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占了上风,因而导致“文革”的发生。
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因而付出了沉重代价。
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与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的特点和评价:
第一,这个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
第二,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纠正了“左”右倾错误.对“左” 的错误进行了系统清理,摒弃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枷锁, 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作了正确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第三,这时期的探索,也是不断与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先后纠正了党中央两代领导人在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的偏差,排除了各种干扰。
第四,这时期的探索还说明,必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寻求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三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表述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分析、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可以正确把握某一历史时期的方向。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围绕着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在 6 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绩,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国际上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中的经验和教训,给了我们以生动的启示。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有了明确认识。在“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新思想,突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将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共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主要矛盾的新认识。这一认识是符合我国客观实际的,也是基本正确的。
从“八大”到 7 1957 年,毛泽东坚持了这一论断,并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但到 7 1957 年反右派斗争后,毛泽东逐渐放弃了正确论断,逐渐侧重于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研究国内矛盾,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是主要矛盾,进而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从而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灾难。
“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认识,基本精神是正确的,但表述并不是准确的。正如《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所指出:“这个提法没有全面地提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同时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
优势相矛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表述,明确提出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四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问题 建国后,党和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独特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从 9 1949 年0 10 月到 6 1956 年,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关于转变的条件:
第一,过渡的设想和理论基础:党和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理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大阶段;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3 1953 年,毛泽东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通过“一化三改"改造生产关系,解决私有制,实行全面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些设想、理论,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方针和理论依据。
第二,政权条件: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中,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后,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权。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方针、策略可在施政中贯彻执行。
第三,物质条件:建国后,党和国家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建立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转变的物质条件。
第四,国际条件: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国际援助,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些为转变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
(2)实现转变的基本特点:
第一,具有明显的和平性质。通过自愿互利和典型示范方式,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并且与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这与俄国以暴力手段对资产阶级剥夺是不同的,也是国际共运史上没有先例的。
第二,转变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自觉利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中国的转变,没有像西方经过资本主义充分而自由发展的阶段,没有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第四,在经济制度改造的同时,与人的改造结合进行。
(3 3 )结论:第一,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使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必须根据本国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和形式,不能照搬外国的现成经验。第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转变的进行。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过程:
(1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2 2 )7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适应了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还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 3 )9 1989 年党中央平息了政治风波,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拨正了社会主义航向,为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 。
(4 4 )2 1992 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强调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第二主要内容:
(1 1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2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 3 )社会主义发展的近期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人大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 4)
)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强调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5)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
(6)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7)在对外问题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我国的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正地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 自党成立以来,在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曾有许多失误。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联系当时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来分析,要把每一次失误,置于当时的大环境下,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1)造成失误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第一,从认识论上来说,人们对错综复杂事物的认识,是需要有个过程的,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前人所未曾经遇到的事,无前例可循。
无经验可鉴,因而出现失误是难免的。
第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对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有一个过程。
第三,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复杂的国际背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也曾在中国推行过“左"倾主义的路线。苏联的集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也对中国产生过消极影响。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历史传统,及过去战争年代特殊环境造成了党内民主很难得以充分发展。
主观原因:
第一,我们有时候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第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的发扬,党的领导于部缺乏严格监督。毛泽东的晩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的生活不正常。
第三,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人们在心理上认为越“左"越革命。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大的失误都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2)认识和评价: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总...
上一篇:党课2中国共产党纪律
下一篇:打造富有亲和力“移动党课”